馬不停蹄來動員 清掃社區護家園
4月30日陽光普照,出發前全體志工與列治文山市第三區市議員廖立暉先生合照。廖立暉市議員很感恩慈濟志工每一年都主動積極的參與社區的活動。前一周4月23日天氣不佳,但是志工參與撿垃圾的熱情不減。這一次陽光普照,看到這麼多社區的民眾一起來保護環境,關懷愛護我們自己的社區,真的很感動,相信世界會更佳的美好。攝影者:梁延康 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後,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都會響應社區內的春季清掃公園活動。今年因為安省政府新冠疫情政策,已經逐漸轉變為與病毒共存的方向,所以各式各樣的社區實體活動又逐漸開始開辦。
2022年4月23日、30日與5月1日,短短九天,慈濟志工馬不停蹄的參與社區公園清掃活動,從Bayview Hill Community Centre、Rouge Woods Community Centre, 到Russell Farm Park,不論是晴天雨天,高溫或低溫,志工們都抱著歡喜付出的心情來參加。總共3天下午,每次2.5小時左右的活動,一共有108人次來參加。
來參加的人員中,除了有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的家長帶著孩子,也有志工一家人,更有高中生與大學生呼朋引伴一起來。短時間內連續的清掃公園活動,獲得這麼熱烈的響應,有點出乎負責聯繫活動的慈濟志工黃淑珍師姊的意料之外。在決定答應列治文山市議員陳志輝與廖立暉市議員的邀約時,她的心裡還有點擔心,會不會太密集的舉辦,最後會沒有人願意參加。在詢問過其他幾位志工的意見後,大家都覺得這些都是好事情,證嚴法師說:「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不論結果如何,就算最後可能只有我們幾個志工參加,那也要做!
沒想到有報名的人,幾乎百分之九十五都有出席,令黃淑珍的心情大受鼓舞。因為在4月23日與5月1日兩天,氣象報告都是屬於百分之百會下雨,而且溫度都是在10度以下,帶有風速的天氣。大家都擔心出席率會很低,真的沒想到幾乎所有人都如期前來報到,那種風雨無阻,樂於付出的氣氛,讓每一個來參加的人都覺得很幸福,覺得做好事的路上,有這麼多人一路同行,真的很棒!
列治文山市第三區市議員廖立暉先生很感恩慈濟志工每一年都主動積極的參與社區的活動。前一周天氣不佳,但是志工參與撿垃圾的熱情不減。這一次陽光普照,看到這麼多社區的民眾一起來保護環境,關懷愛護我們自己的社區,真的很感動,相信世界會更佳的美好。
列治文山市第六區市議員陳志輝先生在清掃公園前,向所有的志工用中英文溫馨叮嚀安全事項。也分享在沒有疫情之前,這個活動是每年都舉辦。因為疫情,停了兩年。終於在今年恢復,響應世界地球日,趁著春天,邀約社區民眾享受戶外的新鮮空氣,一起來做好事。更重要的是要傳遞一個訊息,希望大家都要關心環境,也希望加強年輕人愛地球、關懷環境、美化社區的意識。透過這樣的活動也可以團結社區的凝聚力。感謝慈濟志工每年的響應,我們的社區有慈濟真好!
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的4年級同學李正之和媽媽第一次來參加活動。媽媽說雖然知道慈濟每年都有舉辦類似的清掃活動,但是,這是他們第一次參與。尤其是這一次的公園鄰近他們的住家,趁著好天氣,也帶著孩子出來參與社區的志工活動,很有意義。李正之同學更表示他們住在這個社區裡,更有那個責任維護社區的乾淨。
兩位年輕的高中志工朱遠大Brady Chu和Justin Lee連續兩周都抱著有趣又興奮的心情來參加清掃公園的活動。帶著靦腆的笑容Brady Chu很清楚的知道清掃社區活動的重要性,是為了帶給世世代代的人們有更好的環境。透過撿垃圾的動作Justin Lee感受到自己也是有能力為社區付出。
慈濟志工黃淑珍表示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健身,也可以美化我們的社區,值得我們每一個社區的民眾扶老攜幼來參加,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的人一起來響應。
公園清掃活動,慈濟北多倫多邀大家一起做地球的好公民
出發前的誓師大會全體參加志工們和列治文山市第三區廖立暉市議員合影。攝影者:梁延康 2022年4月23日淫雨霏霏,陰暗的早晨,似乎不是一個出門的好天氣。 但是看看氣象報告。下午2點之後,就有機會看到久違的太陽,因此還是抱著雀躍的心情整裝待發。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的隔天,也是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在疫情兩年多以來,響應列治文山市的社區清潔日,再次展開愛護地球,清掃公園系列活動的第一天 。為了彌補缺失的兩年,今年的清掃活動除了4月23日,還有4月30日及5月1日兩次。活動總召黃淑珍師姊在一個月前即發起,帶動社區志工以及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的親師生,鼓勵大家踊躍報名參加,為社區盡一份心力。
下午一點四十分抵達集合地點Bayview Hill Community Center 見到久違的師兄姊,彼此寒暄就如同小學生參與郊遊一般的興奮。更感恩龍天護法,下了一早的雨,濕潤了大地,烏雲漸散,留給我們戶外活動的好天氣!
因為疫情的關係,安省才在三月份逐漸解封,大家在家裡悶壞了,都把握這個期盼已久的機會,出來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也順便踏青。
一到現場,黃淑珍師姊正跟廖立暉市議員在協調,原來這個集合地點除了慈濟的團體,還有其他單位一起響應世界地球日。 單單慈濟的報名志工就有53位。 而現場更有將近500人湧入此集合地點,要在這一大片的社區做清掃。 可見大家是多麼渴望接近大自然。尤其在冰雪融化之後,垃圾浮現,這是為我們社區付出的大好時節。
感恩加拿大的公園幅員廣大,即使有這麼多人的團體,還是可以劃分出好幾個清掃的區域。只是交給慈濟志工清掃的公園的所在地離我們集合地點稍遠,需步行20分鐘. 在陽光略微露臉下,慈濟的志工們精神抖擻,在整裝隊伍出發前的誓師大會先來張合影,為彼此的付出做見證。其實現場的氛圍既輕鬆又愉快,參與的有詹遠足老師和吳佳鮮老師帶著學生們戶外教學,還有許多闔家光臨來參與活動。 尤其志工們,因為疫情的關係。許久未見面,歡樂寒暄的景象,真像一場春遊。
慈濟志工一行人浩浩蕩蕩走在列治文山市的社區道路。 路人不禁投來了特別的眼光,似乎讚賞真正這一個為地球盡心力的團體。慈濟旗在風中飄揚,來往的車輛也停下來讓我們過街,向我們這一群大地的園丁致敬。
經過一小段的步行,來到指定的Ada Mackenzie Park。
雖然我們一行有53人,但是散佈在這個公園之後,才發現人類真的是非常渺小。而感恩加拿大人頗有公德素養,能夠清理的垃圾倒不太多。但是呢,我們也一再地叮嚀孩子和志工們必須要注意安全,手套及夾子都要配備好,因為參與人數多,而做5人一組的編制,一組拿一個夾子還有垃圾袋,希望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但是又兼顧安全。彼此為地球付出的心都能夠感受得到。
孩子們使命必達的心比大人還要熱烈,頻頻鑽到樹叢裡撿垃圾,丁點都不放過。
眾志成城,人多力量大,很快回程的時間到了。 黃淑珍師姊再次的提醒大家把垃圾集中放下,看著我們的成果,大家一定很難相信跟垃圾一起合影是多麼開心的事。
回程當中,手邊沒垃圾,心裡也輕鬆了,心裡都頗為安慰,有多位有志之士響應。當然也有許多高中生是為了拿到學校的志工時數來參與這個活動,但是相信他們也難得跨出門,離開3C 產品。經過了長時期的線上教學,一切運動項目都停止的狀態,能夠有這個機會出來運動運動,曬太陽,又能夠實踐環保, 參加這個有意義的活動,真是一舉多得。
整個活動進行兩個小時,待大家回到集合地時,感恩慈濟的香積組的師兄姊貼心準備了菠蘿包,正好安撫飢腸轆轆的五臟廟。
4月23日的活動雖然只是慈濟北多倫多一系列清掃公園活動的第一個,但是在世界地球日的隔天啟動更是意義非凡。雨過天晴下的清掃正代表慈濟加拿大人開始走出疫情的陰影,面向陽光。我們也期待未來的日子只會更好。接下來還有兩場的清掃活動,然而加東慈濟人的環保之路始終是進行式.。。。。
幸運逃離戰火 抵加重啟新生活
2022年4月25日星期一晚上,14位慈濟志工前往列治文山市的烏克蘭裔教堂發放物資及禮物現值卡。攝影者:梁延康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開打。由於數百萬人逃往鄰國,引發了一場難民危機,加拿大政府一直在優先處理烏克蘭人的移民申請。3月初就有第一批的烏克蘭難民進入加拿大。
3月中旬因為協助社區派發快篩試劑的因緣,列治文山市市議員陳志輝先生向慈濟志工提及在社區內的烏克蘭裔教堂(Nativity of the Mother of God Orthodox Church, Kiev-Pechersk Lavra),因為接收了一些烏克蘭難民,需要緊急的援助。4月13日陳議員召開了第一次的線上會議,當天與會的成員有烏克蘭裔教堂的牧師亞特. 蘭伯特(Rev. Art Lambert)和慈濟加東分會執行長鄭楊河師兄、副執行長余飛燕師姊、北多倫多公關黃淑珍師姊與秘書黃淑芳師姊等4位志工。
當天會議中,牧師蘭伯特提及他們教堂主要支助的對象都是在加拿大沒有親戚的難民。而這些人在抵達加拿大的那個時刻,除了身上的衣服和護照之外,身無長物,急需社區的愛心,幫助他們安身與安心。慈濟志工也向牧師蘭伯特介紹慈濟的緣起與慈濟在加拿大的慈善足跡。而牧師蘭伯特本身也是一位從業律師,專長是移民法、稅法與家庭法。所以,他可以協助難民申請庇護的文件。考慮到教堂的能力,他也與志工分享,他們大概可以幫助一百戶左右的難民申請。只是,這些人抵達加拿大之後,兩手空空,語言不通,要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並不容易。這一段可能是幾個月,或是長達一兩年的時間,急需要社區的民眾或是慈善團體一起來幫忙。
4月21日三方召開了第二次的線上會議。所有與會的志工都感受到這些難民的緊急需求,大家在會議中很快了有了決議。第一次的發放日期就訂在4天後4月25日星期一晚上。牧師蘭伯特将在一两天内提供慈濟难民名单和所需物品清單。4月22日收到來自牧師蘭伯特的信件中,第一次的發放有5戶家庭,總共20人。但是,清單中列舉的項目中,有拖鞋、布鞋、內衣褲、各式衣物的需求,每個人的體型都不一樣,實在是太難個別採購。所以,執行長團隊很快地做出決定,決定採購禮物現值卡,每人加幣150元,讓難民們可以自己去商場採購個人貼身物品。
4月25日當天傍晚5點8位慈濟志工先前往會所打包發放物資。每一位難民都可以領取到一個發放袋,袋中都裝有一條慈濟環保毛毯、一瓶乾洗手液、一瓶消毒紙巾和一盒口罩。6點14位志工在大雨中抵達教堂。志工們用接力的方式在雨中把捐贈物資搬進教堂中。只能容納40-50人左右的教堂,充滿了花香。經過牧師蘭伯特的解釋,才知道昨天是他們復活節的慶典。
發放捐贈儀式的開始,是由牧師蘭伯特先用英文開場,然後用烏克蘭語再說一次。除了感恩慈濟志工迅速的提供援助,在得知昨天4月24日是慈濟56周年慶,也是上人的生日後,在致詞中突然和所有的烏克蘭難民一起唱起了生日快樂歌,祝福上人也祝福慈濟,嘹亮雄厚的歌聲給了志工們一個很大的驚喜。
慈濟加東分會執行長鄭楊河師兄介紹了加拿大慈濟在東西兩岸都有志工,也都努力在協助烏克蘭難民。同時也表達了上人對受苦難民眾的慰問,更傳達了全球慈濟志工的祝福,希望戰爭可以早日結束。緊接著,牧師蘭伯特帶領所有的人用烏克蘭式的祈禱,慈濟志工雖然聽不懂歌曲的意思,但是在低沉雄厚的嗓音中,每人都感受到了那一分的寧靜與祥和。
看到慈濟志工兩兩一組,用九十度的鞠躬,將捐贈的物資,雙手遞給來領取物資的烏克蘭難民,牧師蘭伯特留下深刻的印象。負責發放禮物現值卡的邱玉亭師姊和張素雯師姊,在拿到發放名單時,還想說應該很容易。沒想到,在核對身分時,每一本烏克蘭護照上面的名字都是烏克蘭文字,在發放清單上的名字是因譯成英文後的,所以,還需要牧師蘭伯特來幫忙解釋與確認。而另外一組發放現值卡的林秀萍師姊與朱少玲師姊,也因為名單中的其中一個家庭有染疫的症狀無法前來,所以,在電話中告知牧師蘭伯特將請鄰居攜帶證件來代領。人數不多的發放,還是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也考驗著志工們的反應能力。
其中一位烏克蘭難民Ksenia,在清單中註明了她有兩個孩子,一位兩歲,另一位剛滿15歲。但是,她的肚子裡還有一個即將在下個月就要出生的寶寶。所以,除了提出需要鞋子衣物等清單之外,她還希望可以有嬰幼兒手推車和汽車座椅。考慮到即將出生的寶寶和兩歲的孩子,志工們決定採購全新幼兒推車和汽車座椅給她。她也和志工分享在烏克蘭時,她從事的是會計的工作。等孩子出生後,她希望可以盡快的學好英文,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來養活自己和孩子。目前她找到了租房在密西沙加,剛好今天有來自西多倫多聯絡處的志工張月卿、高小梅與阮松竹三位志工,未來可以就近關懷。
還有一位Sobol Raisa女士,整個活動中,她都很少說話。志工主動和她聊天,可是她完全不會英文。透過牧師蘭伯特的翻譯,志工們得知她的家鄉就在馬里烏波爾,也是這一次戰爭中受創很嚴重的地方。她的物資需求清單中,除了衣服鞋襪,也希望可以有一套炊具(炒菜鍋、湯鍋)和餐具。當志工們得知她在3月初就抵達加拿大後,才體會到,快兩個月了,而這些聽起來就像是每一個人生活的必需品,對他們而言,仍然是遙不可及,需要別人伸手援助的物資。
還有一位Olga Bykova女士帶著自己年邁的雙親來到教堂,她和志工分享自己是住在烏東地區。2月25日早上,她的爸爸還看到飛彈從他們的公寓前面飛過。所以,他們一家在地下室住了好多天。因為她的兒子在安大略省倫敦市讀書,所以,她很快的決定帶父母來到加拿大。可是,孩子自己也在半工半讀,無法前去投靠。所以,她希望自己可以盡快學好英文,找到一份工作,把生活穩定下來。收到來自慈濟的禮物現值卡,她覺得很感動。在異鄉,不認識、不同文、不同種的人,可以這樣的互相幫忙。所以,她很願意接受慈濟的採訪。
整個發放捐贈儀式結束後,牧師蘭伯特邀請所有的人到教堂的地下室。地下室裡有一個長桌。牧師蘭伯特邀請志工們入座與這些難民聊天。令志工驚喜的是牧師蘭伯特準備了豐富的咖啡、茶水、餅乾和小點心,每一杯咖啡都是牧師蘭伯特親手煮,然後再親手端給每一位難民與志工,這一幕讓志工們感動不已。整個過程,就像是參加慈濟茶會一樣,只是,這一次志工是被服務的對象,雖然和難民們語言不通,但是微笑是最好的語言。沒有預期的茶會,在溫馨的氣氛中結束,為第一場的烏克蘭難民發放畫下最完美的句點。4月13日陳志輝議員召開了第一次的線上會議商討烏克蘭難民發放事宜,當天與會的成員有烏克蘭裔教堂的牧師亞特. 蘭伯特(Rev. Art Lambert)和慈濟加東分會執行長鄭楊河師兄、副執行長余飛燕師姊、北多倫多公關黃淑珍師姊與秘書黃淑芳師姊等4位志工。攝影者:梁延康
4月25日當天傍晚5點,8位慈濟志工先前往會所打包發放物資。攝影者:梁延康
第一次的發放有5戶家庭,總共20人。每一位難民都可以領取到一個發放袋,袋中都裝有一條慈濟環保毛毯、一瓶乾洗手液、一瓶消毒紙巾和一盒口罩。攝影者:余偉平
列治文山市的烏克蘭裔東正教教堂外觀。攝影者:梁延康
除了感恩慈濟志工迅速的提供援助,在得知昨天四月二十四日是慈濟五十六周年慶,也是上人的生日後,在致詞中蘭伯特牧師突然和所有的烏克蘭難民一起站起來唱起了生日快樂歌,祝福上人也祝福慈濟。攝影者:梁延康
慈濟加東分會執行長鄭楊河師兄表達了上人對受苦難民眾的慰問,更傳達了全球慈濟志工的祝福,希望戰爭可以早日結束。攝影者:余偉平
看到慈濟志工兩兩一組,發放時用九十度的鞠躬,感恩有付出的機會。攝影者:甄月群
志工們捐贈的物資,雙手遞給來領取物資的烏克蘭難民,蘭伯特牧師留下深刻的印象。攝影者:甄月群
來自西多倫多的師姊一同參與這次加東分會的第一場發放。攝影者:余偉平
負責發放禮物現值卡的邱玉亭師姊和張素雯師姊。攝影者:甄月群
另外一組發放現值卡的林秀萍師姊與朱少玲師姊。攝影者:梁延康
志工關懷烏克蘭難民Ksenia女士。攝影者:梁延康
兩位師兄將全新幼兒推車和汽車座椅搬到貨車上。攝影者:甄月群
Sobol Raisa女士(左二)的家鄉就在馬里烏波爾,也是這一次戰爭中受創很嚴重的地方。攝影者:梁延康
Olga Bykova女士(右二)和志工分享自己是住在烏東哈爾科夫地區。2月25日早上,她的爸爸還看到飛彈從他們的公寓前面飛過。所以,他們一家在地下室住了好多天。攝影者:梁延康
整個發放捐贈儀式結束後,牧師蘭伯特邀請所有的人到教堂的地下室。沒有預期的茶會,在溫馨的氣氛中結束,為第一場的烏克蘭難民發放畫下最完美的句點。攝影者:梁延康
俄烏戰火仍不斷延燒,邀約大家一起來出錢出力伸出援手
感恩,從春天出發
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五年誠班在2022年4月3日舉行線上懇親會。攝影者:梁延康2022年4月3日,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五年誠班一年一度的「懇親會」如期而至。
如同上一年一樣,校長黃淑珍,教務主任林秀萍,副主任梁延康均早早加入到我們的線上懇親會。
懇親會一開始,家長、孩子們都有一些嚴肅,甚至還有些緊張。但很快,隨著懇親會的遞進,熱情和感動的氣氛沿著網路在每一個家庭蔓延開來。
「我愛爸爸媽媽,因為爸爸媽媽給我吃的,給我衣服穿,給我一個家。如果爸爸媽媽沒在這裡,我不會在這裡。告訴你,我有多愛我的爸爸媽媽。」稚嫩而又激情的話語,是鄭懿城同學對爸爸媽媽的表白。
「感恩爸爸媽媽給我的愛和支持,感恩媽媽做好吃的給我吃。我覺得我的父母是最偉大的父母。」這是劉德成同學對父母的感恩。
「我的父母很善良,很體貼,他們總是在我生日時送我想要的禮物,在我學習時輔助我功課,我的父母是最棒的!」這是莊竣杰對父母的感恩。
爸爸媽媽送孩子們上學,孩子們感恩;爸爸媽媽平常裡的陪伴,孩子們感恩;爸爸媽媽做了好吃的,孩子們感恩;爸爸媽媽開車帶孩子們去出玩,孩子們感恩……這些原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事情,是作為父母應盡的職責,到了孩子這裡,就變成了感恩,變成了特別的愛。慈濟的孩子真的是把感恩的心,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其實,現在的青少年兒童,真正由內心表現出的禮節、謙卑並不容易,可是,在慈濟「循循善誘」的教育體系下,這些孩子做到了謙卑有禮、感恩懷愛的好品格。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如何報答父母的恩情,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一顆感恩的「寸草心」。
上人說過:「孝順父母的孩子最有福。」而這些懂得感恩的孩子,也被父母的愛緊緊包圍。
「你的誕生是我們最大的喜悅,你的懂事理解使我們欣慰,你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永遠支持你、愛你!感恩有你,德成。」劉德成和媽媽擁抱在了一起,透過螢幕,就能感受到母子之間濃濃的愛。此時,唯有感動;此時,父母一句真誠的讚美,頂得過千言萬語。上人說:「被父母讚美的孩子最有福。」
「和很多孩子一樣,靖珈在學習中文時,一開始是抗拒的,慢慢的有了些進步,再到喜歡上中文。在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懂事、有禮節,則和慈濟的文化分不開,很感恩慈濟的靜思語教育。」黃靖珈爸爸說著孩子在慈濟學習中文的變化,對慈濟的感恩,對老師的感恩。
唐煒晴媽媽讚嘆煒晴現在很享受上中文課,每週自動自主上線等在電腦旁。讚嘆孩子能夠堅持,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懇親會上,家長們讚嘆孩子的懂事,感恩慈濟「全人教育」模式。感恩從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教會孩子善良,堅韌的品質,勤奮努力的態度。這樣的所學,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抉擇不定的時候,會回想到靜思語說過的話,就不會感到那麼的沮喪和難過;這樣的所學,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我一直深信,在孩子心理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慈濟人文教育,種下的是美好,輔以尊重、關懷、愛心澆灌,潤澤著每個孩子的人生,使他們成為有光亮的人。
寫到這裡,我抬頭看窗外,藍天白雲下,潑灑而下的陽光,照耀著每一條有些枯的樹枝,每一棵有些泛黃的小草。慈濟,就像這初春的陽光,溫暖著每一個慈濟的孩子,不僅僅是讓他們長大,還深耕他們成人,成為真正的有人格的人。在慈濟「循循善誘」的教育體系下,這些孩子做到了謙卑有禮、感恩懷愛的好品格。攝影者:梁延康
鄭懿城同學對爸爸媽媽的表白。攝影者:梁延康
劉德成同學感恩爸爸媽媽給的愛和支持。攝影者:梁延康
劉德成和媽媽擁抱在了一起,透過螢幕,就能感受到母子之間濃濃的愛。攝影者:梁延康
莊竣杰同學表示:「我的父母很善良,很體貼,他們總是在我生日時送我想要的禮物,在我學習時輔助我功課,我的父母是最棒的!」攝影者:梁延康
慈濟的孩子真的是把感恩的心,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攝影者:梁延康
黃靖珈同學的爸爸分享:「和很多孩子一樣,靖珈在學習中文時,一開始是抗拒的,慢慢的有了些進步,再到喜歡上中文。在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懂事、有禮節,則和慈濟的文化分不開,很感恩慈濟的靜思語教育。」攝影者:梁延康
慈濟人文教育,種下的是美好,輔以尊重、關懷、愛心澆灌,潤澤著每個孩子的人生,使他們成為有光亮的人。攝影者:梁延康
唐煒晴同學的媽媽讚嘆煒晴現在很享受上中文課,每週自動自主上線等在電腦旁。攝影者:梁延康
五年誠班親師生、黃淑珍校長、林秀萍教務主任及梁延康副教務主任一起在線上懇親會歡喜合照留念。攝影者:梁延康
熟悉的味道 – 愛與感恩
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志工於2022年4月1日在Inn from the cold街友中心進行熱食發放。攝影者:余偉平 從2020年至今,我們已經與新冠病毒共存了兩年,猶記得兩年前疫情飆升,政府一聲令下安省全面封城。當時原本有即將到來的的熱食發放也隨即取消,畢竟一切未明朗前,要優先考量志工們的安全。
兩年來,除了一開始四月份取消的熱食發放之外,其他的熱食發放卻是一次都不減,在我們是學習與病毒共處的同時,更看到社會角落弱勢團體的需要,因此所提供的熱食與發放只有加碼,不再減少。
不管是春寒料峭,秋風颯爽,還是大雪紛飛,慈濟志工永遠記得街友們在街上需要一餐的溫暖。因應政府的隔離政策,我們跟Inn from the cold熱食中心的配合方式也發展出了新模式。這段時間能夠順利地達成任務,有許多默默在支持的夥伴。首先要感謝知味齋餐廳的鼎力支持,只要有需要,老闆就以成本價配合供餐,而廖衍詠師姊的美味甜點以及馬千斐師姊手作的可口春捲,更是熱食套餐中不可或缺的絕味搭配。
物換星移,來到20202年,政府雖然在3月21日正式解除口罩令與開放室內的人數限制,然而病毒並未因此而消失。大家還是小心翼翼,只要出門,都還是戴上口罩。
原本預定今年4月1號的熱食供餐邀請知味齋餐廳提供,赫然發現剛好是農曆初一,正是素食餐廳最忙碌的一天。我們只能找替代方案。經過跟熱食中心確認之後,為了確保安全距離,允許四位人員進入該中心的廚房煮食。非常感恩香積組林慕德師姊與互愛長朱少玲師姊的協調。四位師兄姊於中午時先進入該中心廚房煮食,志工站站長張素雯師姊與人文真善美丘啟源師兄則稍後到達,以錯開人群。
當天正是典型乍暖還寒,寒風凜凜的四月天,素雯師姊一踏進門就聞到菜香味,精神為之一振。已經兩年沒有聞到熱食中心飄散的食物香味了,一開始我們也只能站在廚房外圍拍攝,協助紀錄整個過程。希望給我們兩年來首次進入中心廚房煮食的師兄姊們留下歷史的一刻。一直到要供餐的時間近了,四個人真的人手不夠,在該中心的同意下,剛送來春捲與甜點的馬千斐,廖衍詠師姊也加入餐盒打包的行列。在空間不大的廚房中,我們擺起慈濟貫有的一條龍作業模式,迅速有效地完成打餐盒的任務,在四點前準時完成。每次在整理餐盒時,都有機會溫習貼在上面的靜思語,也感受到事先將靜思語卡貼在餐盒蓋上的胡師兄的用心,為我們節省了許多時間。
這次的熱食發放雖然仍然無法親自將餐點送到街友們面前,但是,慈濟的熱食餐盒已經是有口皆碑,一位街友Gianfranco循著餐盒上的慈濟網址,藉由電子郵件傳來訊息表示感恩我們提供的美味佳餚,而我們貼在餐盒上的靜思語帶給他力量,使他將永不放棄希望。
熱食中心專員Martha 更是表示街友一直很期待並感恩慈濟提供的餐點,慈濟的大愛溫暖了街友們的心與胃。素雯師姊更致上祝福吊飾給志工與Martha, 期許在仍籠罩在疫情下的慈善夥伴們平安如意,大家能再度攜手做好事。
即使在美加等國已經解除口罩令,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仍處於疫情的高峰期。疫情前,慈濟慈善的腳步一步一腳印,疫情後的新常態,我們的視野看得更廣,愛心湧現得更多。面對熱食中心臨時加碼的熱食提供,慈濟志工總是排除萬難,盡力配合,只是因為一份不忍之心,希望能將這份充滿愛與感恩的味道,再度飄香到街友的身上!

解封ing 協助社區分派快篩試劑
2022/03/20 黃淑芳(慮覺)/加拿大報導 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志工在2022年3月20日協助社區派發COVID-19快篩試劑。攝影者:梁延康2022年3月20日下午2點到4點,受列治文山市市議員陳志輝先生的邀請,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會所也成為社區民眾領取快篩試劑的一個臨時據點。隨著安大略省的疫情趨緩,從3月21日開始,省內大多數室內場所取消了強制口罩令。但是,公共交通、醫療保健、長期護理院和集體護理設施等場所,口罩令仍有效。
隨著口罩令的解除,2月中旬安省政府也開始透過省內超過2300家的藥店、超市、食物銀行、社區中心和宗教場所,向民眾免費派發COVID-19快篩盒。每個家庭每次可獲得一個包含五個測試的快篩盒,計畫在兩個月內派發超過4千萬份的快篩試劑。 慈濟志工長期在社區裡活動,不只關懷弱勢的團體,對於環境保護、護持社區醫療等活動也不餘遺力。所以,陳志輝市議員特別致電志工,希望能夠把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會所也當作一個派發點。除了能夠讓會所附近的民眾方便領取之外,也希望能夠照顧慈濟的志工與會員大德。
兩個小時的活動,總共分派了70份的試劑,嘉惠了70個家庭。動員了7位志工,雖然有陽光,但是溫度其實只有6度,加上風速,體感溫度大約是1度。所以,志工分成了兩個班次,每班次1個小時。溫度雖低,志工的熱情不減。口罩下的笑容、親切的招呼聲,讓每一個來領取的社區民眾都感覺到很溫馨。
今天來領取的民眾毛燕妮女士很高興慈濟的朋友通知她有快篩試劑領取的活動。明天(3月21日)政府就要解除口罩令了,有了這一份試劑,對她的家人來說真的是多了一分保障。
慈濟志工朱慕升很高興今天能把握機會來付出,很感恩平常慈濟人踴躍參與各項社區活動,所以,才會有今日的好因緣,成為快篩試劑的分派點。她自己也領了一份回家。雖然,她知道可以去住家附近的藥房領取,但是都需要一大早去排隊,而且每天都有限量。排了隊也不一定拿得到。像今天用提早登記的方式,確保每一戶家庭都可以拿到,真的是太方便了。
慈濟志工林秀萍表示因為所有的活動都會慢慢轉變為實體活動,人與人的接觸變多了,感染的機會肯定會變大。派發快篩試劑讓每個家庭都可以在有症狀的第一時間在家檢測,如果染疫的話,就可以自我隔離,不要出門。不用像以前一樣,必須去排隊等待篩檢。這樣的方式,可以很有效的降低感染率。
陳志輝市議員很感恩志工們第一時間就答應讓慈濟會所成為快篩試劑的領取地點。只要是對社區有益的活動,慈濟永遠都是樂於配合與響應,陳議員當場感恩志工們的付出無所求。另一方面,俄烏戰爭爆發自今,已經快一個月了。這次的快篩試劑,也在市內的烏克蘭裔教堂中派發。陳議員也提及,最快三月底第一批的烏克蘭難民即將抵達多倫多,希望慈濟可以提供物資的援助。志工們當場答應,並感恩有機會為受戰爭苦難的人付出。
採購多一點用心 捐贈物資超貼心
2022年3月1日,5位慈濟志工在大型超市採購食物銀行所需的大米、麵粉、咖啡、茶包、新鮮蔬菜等物資。攝影者:甄月群 每年的2月2日是加拿大傳統的土撥鼠日,以預測是早春還是晚春。如果土撥鼠日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土撥鼠會退回洞穴,預示著冬天還很長。如果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那麼代表著春天快要來了。
2022年3月的第一天5位慈濟志工在融雪的氣溫下,前往大型超市門口集合,準備採購食物銀行所需的大米、麵粉、咖啡、茶包、新鮮蔬菜等物資。經過一輪多雪的冬天,人人都期待著春天趕快到來。可是,今年加拿大的土撥鼠預報卻是預計冬天還會持續很久,也就是春天會晚一點來臨。
列治文山食物銀行的經理Lee李女士看到志工們送來滿滿兩車的物資,一如既往地感動。她分享從2017年每個月大約服務六、七百位的民眾,到上個月服務了一千五百多位的民眾。這兩年疫情下大增的領取物資民眾,是疫情前的兩倍之多。新鮮的蔬菜常常供應不及,讓許多的家庭沒有辦法吃上一口新鮮的蔬菜。看著空空如也的冰箱,放進志工們帶來的蔬菜,她直說:「真好!真好!這個星期的蔬菜供應足夠了,不需要面對領取民眾失望的眼神。」尤其是兩大箱的迷你高麗菜(也叫做球牙甘藍或孢子甘藍)、一大箱的波菜,對食物銀行的顧客來說更是少見。
看到志工們捐贈的綠茶包,李女士特別拿起來和志工們分享,在超市中常常是單價比較高的物品。食物銀行中也很少有這一類的捐贈物品。所以她可以想像這一個星期來領取物資的民眾會多開心。
還有做蛋糕的特殊麵粉,是食物銀行這一次特別要求的。因為很多前來領取物資的媽媽們說「家裡的孩子這個月生日,不知道有沒有cake mix可以領取?」所以在列出需求清單時,特地將這個列入品項中。沒想到志工們真的很細心,沒有把麵粉和蛋糕粉搞混,兩種物資都有捐贈,真的是使命必達。
更別說這一次志工們除了華人一般長吃得白米和糙米之外,還特地採購了營養價值很高的BASMATI RICE印度香米。這是因為志工考慮到列治文山市的居民組成非常的多元化,前來食物銀行的民眾也是很多元。李女士說印度裔大概佔了2-3成。所以看到志工帶來的印度香米,她可以想見來領取的民眾會有多開心。
上人常常告訴弟子要「多用心」,有時候弟子們常常也在想「什麼是多用心?」經過這一次的食物銀行捐贈,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就是同理心。不能夠只用自己的角度、想法和喜好去做捐贈,要多想想對方需要的是什麼,自然就會讓捐贈的人歡喜,受贈的人滿意。尤其是每一份物資都是用一點一滴的功德款採購的,這麼多的會員大德信任志工,把錢捐給慈濟,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把每一分一毫都用在刀口上,幫助社區裡的弱勢民眾,所以志工們會更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多一道防護 多倫多連絡點助發送快篩劑
加拿大安大略省,疫情趨緩,解除大部分室內場所的口罩令,省政府積極發送快篩試劑,萬一確診可以在家裡自我隔離,降低傳播風險。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也加入發送行列。
戶外攝氏6度,陳志輝市議員,專程送來快篩試劑。
慈濟採取登記制,每個人來立刻就可以拿到試劑。
民眾:「這個給我們全家帶來很多方便,因為下個禮拜一 就是明天,就要把口罩摘除了, 所以有了這個註冊的試劑,我們感到很放心。」
民眾:「保重身體 注意健康,她是我們的儲備老師 感恩,我們跟妳拍個照 來來來 真的嗎。」
疫情關係很多活動取消,志工見到面 分外歡喜。
志工 與 民眾:「好久沒看到了,是啊 那天看到妹妹,我們九月分人文學校,如果回實體(上課) 要來幫忙喔,會啊會啊 九月一定會回來,那麼久都沒有見面了。」
列治文山市議員 陳志輝:「也謝謝慈濟在這裡有辦公室,有這個地方 方便給社區人士,可以免費領取。」
慈濟總共發出70個快篩試劑,希望大家都平安度過疫情。
真善美志工 梁延康 黃淑芳 加拿大報導
為醫護打氣 愛心捐款做後盾
2022年2月7日四位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志工再度前往萬錦多福醫院(Markham Stouffville Hospital),志工們帶來了加幣一萬元來自社區中慈濟的會員大德們一點一滴的小額捐款,來護持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攝影者:甄月群如同2021年初,2022年的開始,安省的新冠疫情仍然籠罩在大家的生活,各項的防疫措施仍然生效中。2月7日四位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志工再度前往萬錦多福醫院(Markham Stouffville Hospital)。這一次志工們帶來了加幣一萬元的支票,來護持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而這些善款,都是來自社區中一點一滴的小額捐款,長期護持慈濟的會員大德們。
久違的擁抱 讓愛沒有距離
因為疫情,無法進入醫院中進行捐贈儀式與採訪,志工們和醫院基金會的經理蘿珊娜(Rosanna)女士約了在醫院的大廳。一進入大廳就可以看見仍然嚴格的防疫規定。不過,和去年不同的是,去年大家用手肘碰手肘打招呼,今年大家比較了解這個病毒了,蘿珊娜女士就給了志工大大的擁抱。
點滴善款 第七年護持社區醫院
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志工秉持著上人的叮嚀,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移民到當地後,要回饋社區。而守護民眾的健康,支持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一直是志工們心之所嚮,所以自2015年開始,志工們每年都舉辦不同的活動來募心募款。不論是素食義賣、二手物品義賣、自製手工皂義賣等活動,都是為了啟發人人一念善心。疫情下,很多的義賣活動無法舉辦,但是,社區的會員大德們因為知道慈濟志工一直都在,所以,儘管少了一些義賣活動,但是捐款回饋社區醫療的愛心卻沒停止,也讓志工們很感動。
難行能行 啟動捐款五年計畫
在與萬錦多福醫院完成了六年十萬加幣的捐款里程碑後,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的志工再次發心與醫院簽訂五年五萬加幣的捐款計畫。疫情下,許多家庭的經濟來源並不穩定。在加拿大許多慈善組織都有善款減少的情況,慈濟雖然也影響,但是志工們想到了上人常常鼓勵弟子們要難行能行,有願就有力,所以,在未來的五年,志工們也會全力以赴達成簽訂的計畫。
蘿珊娜(Rosanna)女士最後和志工們分享慈濟讓她最感動的地方就是每一位志工都像「不請之師」,主動的來幫忙改善社區醫療。在她多年的工作經驗中,從來沒有一個團體像慈濟這樣,令她感動莫名。
第一次參與醫療捐贈的志工甄玉蓮表示,萬錦多福醫院是離她們家最近的社區醫院,自己生病時也曾經來過,接受過醫院的照護。所以,今天能夠代表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來捐贈這張支票,內心充滿了感動,也期許自己未來能夠做的更多。
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的負責人朱少玲則分享,沒想到今天醫院也給了我們一個大驚喜,是一個裱裝在玻璃框中的感謝狀。拿在手中,覺得那份託付,充滿了無比的份量,就好像每一位會員大德的涓滴愛心透過自己的手,將愛心傳遞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裡。上人開創了四大八法,就是讓我們有機會接引不同的眾生,而其中的醫療,絕對是能夠觸動很多人的心弦,一起出錢又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