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捐贈

突破,讓一線曙光普照大地

  一九五八年,美國愛德華湯瑪斯博士(Dr.Edward Thomas)完成了人類史上第一例宣告成功的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當時接受移植的白血病患者,接受了自己同卵雙胞胎兄弟捐贈的骨髓幹細胞,病情旋即獲得 緩解,證明了如果能取得免疫基因相符的造血幹細胞,末期白血病患就能獲得緩解,乃至復原的希望。

失去親人的至痛,激起了人們與病魔抗爭的 鬥志,而一位病患不願放棄的求生意志,卻成就了千百人的重生。一九九二年,罹患血癌的旅美留學生溫文玲,因無法自美國及日本骨髓資料庫找到合適的骨髓,於 是返國推動非親屬造血幹細胞移植合法化,為自己,也為同病相憐的華人同胞求一線生機。一九九三年元月,帶著病痛的她來到花蓮,拜見證嚴上人,敦請慈濟協助 血液病患,建構台灣骨髓資料庫。同年五月,立法院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正案,廢除了骨髓捐贈只能限於三等親內的限制。而後衛生署召開「骨髓捐贈資 料庫」專案會議,委由慈濟承擔台灣骨髓資料庫之建立與運作。待證嚴上人確認「救人一命,無損己身」後,「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終於在一九九三年十 月正式成立,全體慈濟人也同時展開全台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


關懷受者,也關懷施者的志工精神

對於造血幹細胞捐贈,證嚴上人一再強調「絕不會為了救一個病人,而去傷害另一個健康的人。」本著搶救生命的悲懷,數以萬計非醫療專業的慈濟志工,便擔當起了勸捐的重責大任。就當時的民情風俗及觀念迷思下,勸捐是倍感艱辛的路。

在骨髓資料中心及慈濟志工的共同努力下,台灣於一九九四年五月,成功完成了首例非親屬間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一九九七年,骨髓中心成立人類白血球抗原檢測實驗室,改組為免疫基因實驗室後,讓原本必需出國進行的檢驗工作才落實「在地化」,配對準確率也大幅提升。

不管醫療科技如何進步,不變的是志工全面關懷的精神,為 了讓捐贈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況,幫助受贈的病人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自配對成功後,由慈濟委員及慈誠隊員組成的「關懷小組」,便會對捐贈者展開全程的陪 伴。關懷小組志工,曾歷經捐者健檢後改變主意不願捐髓,或半途因家人反對而喊停等狀況,但是憑著毅力和耐心,關懷小組多能護持捐贈者與受贈者完成造血幹細 胞移植,完成救命的工作。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懷,恰是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的最大特色,也就是不僅關心受幫助的病人,也要讓救人的捐贈者,獲得應有的尊重與關 懷。

引進新科技,緣結全世界

自一九九三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之後, 本中心即致力於人類免疫基因組織類型(HLA)檢驗技術的研發,並與世界同步,引進造血幹細胞移植科技。為因應科技之改良與進步,本中心於二○○二年元月 開始收集臍帶血,並於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正式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下轄免疫基因實驗室、臍帶血庫、臨床醫學暨研究組、捐贈活動暨關懷組、資 料庫暨行政組等五個部門,以正式的非營利組織形式,推動造血幹細胞及臍帶血捐贈。及至十月份,衛生署通過將非親屬週邊血移植列為常規治療後,本中心亦積極 引進相關技術,並於二○○三年八月,完成首例非親屬週邊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此後,骨髓幹細胞捐贈、週邊血幹細胞捐贈及臍帶血捐贈, 便成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守護生命的三大磐石。在二○○五年十一月,與國際線上配對組織「全球骨髓及臍帶血捐贈資料庫」,共同慶祝全球骨捐資料突破一 千萬筆時,台灣的慈濟資料庫,也已匯集了廿八萬筆的愛心資料,相當於全球每百位潛在捐髓者中,就有二點八位是來至台灣。

二○○五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完成了第一千例幹細 胞捐贈,二○○七年十一月則完成第一千例海外幹細胞捐贈。在臍帶血庫方面,也已匯聚了二萬三千零八十八位新生小菩薩的臍帶血、初步篩選儲存了一萬一千零六 位。這三十三萬筆血液資料和臍帶血,是台灣寶貴的生命能量,也是台灣殊勝的愛心存底。身為這愛心寶庫的守門人,我等「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工作人員將力求 科技職能之日新又新,必定讓每一位捐贈者之愛心,發揮最大良能。同時我們亦期待國人同胞,能持續支持捐髓救人的善行義舉,讓台灣的愛心生生不息,廣被全球。

「前腳走,後腳放」意即: 昨天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於今天該做的事。
When walking, as we step one foot forward, we lift the other foot up. In the same way, we should
let go of yesterday and focus on today.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