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

釋證嚴
佛教慈濟功德會創辦人


佛心師志啟宗門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這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人們開示,期待人人都能開啟清淨覺悟的智慧。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傳承佛法,以《無量義經》作為我們修行的精髓。《無量義經》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這段文字所要傳達的意涵,就是佛陀對人間最重要的教育;人人本具佛性,本擁有清淨、遼闊的心靈境界,來人間的目的,即是為人群付出。

 

當年我皈依時,印公導師給我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我給靜思弟子八個字:「佛心己心,師志己志」,這就是「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

 

佛心己心就是靜思勤行道。佛心清淨無染;我們要貼合佛心,使心回歸如佛「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寧靜而無染,才能真正「為佛教,為眾生」。

 

師志己志就是慈濟人間路,師志是行菩薩道;人人都是一部經,都含藏微妙法,深入其中,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因此行入人群,為苦難眾生付出的同時,不僅是利他造福,也成就個己智慧。

 

期待每位靜思弟子都能以佛心為己心,若人人心中有佛,看人人是佛,則能對天地萬物常存感恩、尊重、愛;以師志為己志,投入人間,為苦難眾生付出。

 
靜思法脈菩薩道

 

靜思法脈「為佛教」是智慧;慈濟宗門「為眾生」,是大愛。

「靜思法脈」,是於勤行中修習靜定法,不斷地在為人群付出中去淨化自心。靜思法脈就是要勤,從「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回歸心靈靜寂清澄的境界。不只要自修自利、獨善其身,還要利及他人、兼善天下。由此,體現眾生平等,萬物和合相連,以契入真如本性與萬法合一的大智慧。

 

「慈濟宗門」,是走入人群,去知苦、惜福、造福。以六度萬行,入人群不被眾生煩惱所染,不只不染,還以淤泥為養料清淨自心;不只清淨自心,還要轉眾生的煩惱為清淨,如蓮花清淨汙泥,也淨化自身。我們要引導天下人入人群中,自度度人,利他度己,這就是慈濟人間路。

 

「宗」即宗旨,慈濟宗旨,就是人間菩薩道。大家依其出家入慈濟宗門,入此門來就要守住慈濟的宗旨,這就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

 

「門」,就是修行的法門,修行的道路。我常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不是要讓大家只是唸經,而是要讓大家身體力行。經就是道,道就是道理;道理,我們當路走,人人要身體力行。作為佛陀的弟子,要能體會佛陀在人間出生、在人間覺悟、傳法於人間,就是要開啟運用在人間、度化世人的人間佛法。

 

「慈濟宗門人間路」的宗旨,就是為度眾生而行入人群。慈濟宗門入群眾,無量法門在人間,自性智慧大圓鏡;芸芸眾生,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藏經,入人群得見無量法門,虛心納受就能得智慧,進而通達諸法。若道心堅定,心鏡明朗,能夠歷歷照映天地眾生相,才能運用眾生之法而回向、教導眾生。

慈濟宗門無量義

 

慈濟宗門源於靜思法脈,《 無量義經 》則是靜思法脈之依據,且是《法華經》之精髓。

 

《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就是靜思的境界;為人間付出亦不能有我執的私心染著,唯有心靈清淨、開闊,才能「志玄虛漠」,立大志、發宏願,朝志願勤精進,此為「靜思法脈勤行道」之精神。

 

《 無量義經 》指出菩薩「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慈濟人都是眾生的大良福田,只要用心播種,菩薩種子即能從一而生無量──只要一位菩薩出現在人間,就可以利益無數人,這是慈濟宗門人間路之目標。

 

慈濟人就是從經典中躍出的菩薩!慈濟人要發願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就地招募人間菩薩,有五百人同心協力,就能成就一尊觀世音菩薩;每一位慈濟菩薩都能成為眾生的「不請之師」,只要有災難發生,慈濟人已經到達,開始勘災、準備發放,不只是自動自發前來救助的「不請之師」,且是及時給予所需物資、膚慰心靈的菩薩。

 

慈濟人在遼闊的世間,不僅為眾生安隱樂處,且聞聲救苦,做到苦難眾生的「救處、護處、大依止處」,及時救助、及時庇護,讓眾生惶恐茫然的身心有所依止。

 

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法,在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慈濟人做到了。而且不只是在臺灣做到,我們見證了五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慈濟人,以影音分享他們在各個國度所做,多麼踏實;不只是「如是我聞」,且是「如是我做」、「如是我行」、「如是我見」、「如是我感受」,所做的一切與經典是如此吻合!


大家珍惜法脈宗門,用心傳承。師父是「為佛教,為眾生」而做慈濟,自慈濟創立之始,即開始傳承法脈。為佛教,不能停滯在二千多年前的社會,要適應現代;所以我們要讓眾生所接收到的,是現代的人能接受的佛法。


慈濟精神理念從靜思起始,人人須先自我淨心,並非只在口頭唸「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而是要把西方極樂世界化現在我們的心裡──心淨即國土淨。要淨化到什麼程度?達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心靈無煩惱、無得失、無是非,當下即是淨土。

 

自淨其意而行入人群淨化人心,在實際付出的過程中,因為心中有佛、行中有法,遂能「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與眾生結福緣,不斷地啟發智慧。若問付出心力、流汗辛勞的慈濟人是否辛苦?人人皆言「幸福!」面容態度展現的是油然而生的法喜,彼此之間親近融洽如家人,故雲「慈濟宗門一家人,志同道合是法親,法髓相傳長慧命,如同身受感恩心。」期許法親之間彼此勉勵、彼此感恩,日日慧命增長。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已立,大家回到靜思精舍,即是為了傳法脈、開宗門,就地撒播菩提種子,使之落地生根,所以人人齊心專注研習;研究慈濟起源,也實習方法,將行儀規矩落實於生活,展現團體合齊之美。期許海外慈濟人將連日所學、所感受的心得帶回居住地,用心傳承,將粒粒種子均勻撒播在人人的心地;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維持慈濟團體的真善美。


「真善美」不是形容詞,而必須落實在生活中;看到大家誠心接受教法、守規如矩而有滿滿的感動,希望大家恆心守志願,恆持此分感動,且將感動化為行動,志業精神恆久不息,從而產生無量菩提種子。每個慈濟人都是一顆顆菩提種子,力行在各自的國度,粒粒種子遍撒功德林,身口意行在靜思,於慈濟宗門以善解、包容入人群。


「靜思」能讓心靈維持寂靜、清淨。有寂靜、清淨的心思,自然所說、所想、所行皆是法;從慈濟宗門行入人群,必須運用善解、包容。

 

靜思是「內修」的心法,慈濟是「外行」的行動;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如《 無量義經 》云:「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種子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成就、增長濟世救心的大乘事業,啟發無上正等正覺,具有無上的覺悟智慧。

 
利他度己行圓滿

 

眾生與佛本來佛性平等,差別只是在一個「迷」字,迷者就是凡夫,覺者就是諸佛。「眾生迷之而成顛倒」,為什麼叫做眾生?就是你迷了、顛倒了。「諸佛悟之而得自在」,諸佛為什麼那麼自在?因為他覺悟了,他悟之而得自在。「迷悟雖殊」,迷和悟雖然差得很遠,但是「體性恆一」。覺和迷,迷的起點其實也是覺,所以修行就是覺一念無明而已,它們同樣是一體。眾生和佛的心還是一體,體性恆一。

 

學佛的目標,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人,這就是我們的目標。《無量義經》也是這麼教導,我們修行必定要有這分「覺性」,這個覺性要啟自無量大悲。無量大悲的良能,就是救濟苦難眾生,就是要當所有眾生的善知識,也是眾生的大良福田,是眾生的不請之師,為眾生所做的一切,使令眾生安穩樂處。我們所到的地方,就可以讓眾生得到歡喜、得到安穩、得到快樂。眾生有困難,就是要為他們設立了救濟、保護,所以「救處、護處、大依止處」,這是我們修行應該要有的。

 

菩薩是苦難眾生生命中的貴人,人人要發這個心、立這個願,提升我們生命的價值。貧窮的人,身心無所依止,所以一直在說,人間菩薩招生。每一個地方若能夠都是菩薩,就是「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也就是眾生的依止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菩薩是我們的目標,佛陀教育我們,要成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自利利他。我們瞭解了法,要入人群度眾生。眾生根機不整齊,佛陀就設權教,用方便法,但是佛陀不失於實法而施教眾生。真實法,就是要引導我們,從凡夫地行菩薩道,直到終點才是成佛。學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生生世世的道理。我們若能好好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慈濟宗門是行菩薩道,菩薩先救他人,再救自己;利他同時也是度己。

 

慈濟人沒有專事唸佛,也沒有參禪打坐,就是入人群行菩薩道,為天下苦難付出,有別於各宗派,且確實依循佛陀教育,走過五十年,普獲肯定,如今立宗,大家要堅定前行。

 
自立勤行定慧生

 

靜思法脈勤行道,傳承法髓弘誓願,慈濟宗門人間路,悲智雙運無量心。

我們靜思法,就是弘傳靜思法脈;靜思法脈就是勤行道,這勤行道是佛陀教法的菁華,就是將「經」與「法」鋪成了一條道路,身體力行傳下去,還要精進向前,不能懈怠,這是精神理念。

 

靜思勤行道是無量義,不只要在道場裡精進,更要透澈文字道理,精進勤行。「靜寂清澄」是守戒,「志玄虛漠」是立志,「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是定力;「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則是智慧。

 

戒、定、慧,就是靜思弟子的心靈方向,既已選擇修行的方向、軌道,一定要守規戒,止惡防非,立大志、發宏願,不是獨善其身,而是要兼利他人;在紛紛擾擾的人間發宏願,一定要有定力,才能生出智慧,這條菩薩大道才能千秋百世接續不斷。

 

慈濟宗門是行菩薩道,以身修慧命,在人間傳法。做人間事,做得人和、事和、理和,以智慧鋪平人人心路,自然就契入菩提大道。我們藉事練心,藉假修真,藉方便事相來會理啟真,如能知曉方便妙法,則能無難不解,通達諸法,智慧如海,和睦群眾,一切無礙了。這都是法脈精髓,傳承法髓我們要發弘誓願。

 

靜思的道場,就是要「勤」;靜思精舍也是天下慈濟人的大家庭,不只是自力更生,也要為此一大家庭而營生,精舍裡的修行者各就其位,有耕作種植者,也有投入生產等各項工作,為四大志業而營生,這就是靜思道場的生態,目標乃在行入慈濟人間路,引領人群反迷為覺,化私愛為大愛。

 

慈濟宗門人間路,要運用慈悲與智慧,慈悲智慧雙行,就是無量心。我們要發願,有願沒有行也沒有用,有行沒有願也不長久,所以「願」和「力」要平行。

 

靜思法脈是「克己」,也就是要嚴守戒律、身心不踰矩。人人守戒,才能照顧好身心和家庭的健康,維護團體的清淨。我們要克己、克勤、克儉、克難,這就是靜思法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惜福,好好地傳承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是「復禮」,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彼此尊重。走入慈濟,須在生活中建立正確的人生宗旨,指引我們行正道。人人守戒,才能照顧好身心與家庭和諧,維護團體的清淨,進而敦親睦鄰,主動關懷身心靈需要陪伴、經濟需要扶助的人,將社區融合成一個大家庭。因此從見習、培訓,就要用心學習禮節、規矩,去除心靈奢侈、改變習氣、啟發慈悲心、力行孝順、注重生活禮節等等,這都是做人與建立人格的方式。所以,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形象,個人美,團體才會美。

 

師父不要大家去做法會、誦經,是希望你們走在人群中這條路,真正行六度萬行、菩薩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不是用念的,是要大家走入人群中做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法脈。我們要發心立願,要傳承下去,這就是法髓。

 
兼利天下結善緣

 

「靜思法脈勤行道」,是將「佛法生活化」;佛法不只是燒香拜佛而已,要身體力行,將佛法用在生活中,淨化自心,也撫慰他人的心。

 

「慈濟宗門人間路」,是要「菩薩人間化」;外行大慈無悔愛無量;我們要有無量的大愛,看人人歡喜幸福即慈心。我們到老人院、殘疾人士及弱勢族群的家,那些人與我們無親無故,我們都能耐心投入去愛他、輔導他。對周圍的家人、鄰居更要多一分關懷與愛;人間有愛,處處即是淨土。

 

人人本具佛性,只是佛陀在「覺」,一般凡夫眾生在「迷」;「覺」的本體是清淨,「迷」是因為業障,受無明汙染。業障是否能消?只要我們有覺醒之心,每一分鐘都在消業。

 

在生活中面對的所有人,有緣者見之歡喜──起歡喜心卻不要動念;看到無緣的人,我們能清楚知道這個人與自己沒有很好的緣,要提高警覺──不再與他結交惡緣,如此則能消業。

 

若是面對無緣者又起心動念、惡言相對,是業上增業。假如曾經有過這樣的情形,現在開始要對他更好一點,不再傷他的心,不再讓他起惡念,隨著時間過去,對方心平氣消,惡緣隨之消散,或許有朝一日或是來世再相遇,反而是對方成就我們的道業。

 

行入「靜思法脈勤行道」,要耐得了身心的苦勞;開啟菩薩人間路,要貼近佛心,自利利人。自利,就要自修德、自治心,達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不再造作人我是非,造業攀緣,才能成就德行。

 

踏上「慈濟宗門人間路」,要運用佛法在人群中,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既知因緣果報之理,就要種善因、結善緣,「甘願做,歡喜受」,坦然面對困境,積極付出,才能得滿心法喜。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最終要回歸清淨無染的真如自性。清淨無染的心即是無所求的心;我們應提起正信不生疑惑,以智慧判斷,踏實行於人間路。唯有真正走入菩薩道路,走入無數人的生命中,才能達到佛陀教育的真空妙有境界。

 

修行者不能獨善其身,而應兼利天下。人人都有無限的潛能,這一股潛在的力量是能夠拯救眾生的力量;心量能夠無限開闊,才能達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而擴大心量的方法,就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能夠包容天下眾生,自然不捨眾生受苦難。若不捨眾生只是想在心裡、唸在口中,對於苦難眾生毫無幫助,必須起身力行,伸手救拔。眾生不只在人間,六道眾生都是菩薩度化的對象。慈濟人包容、愛護一切生命及物命,因為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慈濟宗門人間路」就是一條走入娑婆世界救助苦難的寬廣大路;所以慈濟人行為處事要有個性,也要有韌力。所謂有個性是能分清是非,心堅志定,雖有困難險阻亦無法障礙前行;然而不能過於剛硬易斷,要有足夠的韌力才能承擔重任。

 
三千世界眾和合

 

靜思法脈的法源就是靜思精舍,靜思精舍除了出家僧團外,之所以建立清修士,即為佛教而將出世的精神與人間結合,修行者不能隔世而修行,必須行人間路;在滾滾紅塵中,只要堅定立志,就能以其生命完全奉獻,發揮慧命。

 

出家或清修,即使沒有俗情的牽絆,心靈也要有皈依處,靜思精舍就是我們心靈的家,辭親割愛後,就要專心投入這個大家庭,與眾融合,彼此合心、互愛。

 

清修士等於出家眾,要有出家的心。出家只是現了出家形象,以形象表達心靈的方向、修行的決心;清修士也是下定決心的修行者,要立定懇切的真心傳法脈。

 

既然要傳法脈,就要精進勤修,慈濟宗門不離人群,還要走入芸芸眾生中,實行菩薩道。於人間行菩薩道,需要天下所有的慈濟人、靜思弟子起而力行。精舍對於出家眾與清修士,是身心有形的皈依處、共同生活的家;對於在家居士慈濟人,則是無形的心靈皈依處。

 

在精捨生活,每天要用感恩心,相互依靠、相互包容。感恩家人成就我們,又有福、有緣與志願相同的人會聚於此,朝同一目標邁進,要先修除自己的習氣。其實是「我」不能與人合,而非人不能與「我」合;是自己不入群,不是人群不入己。

 

若希望「群能入己」,必須心量開闊,才能包容群眾;人不入己心、看人不順眼,是因為心不開闊。假如別人看我們不順眼,就要自我檢討,是否過於膨脹?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法就是如此簡單,只要縮小自己,就能讓人人心中都有我、重視我,也會很愛我,與眾合群,受人人接納,很自然地融入群體。

 

靜思是慈濟的家,大家不要忘記,要常常回到精舍,精舍就是我們的家。因為靜思家庭中,不只有出家眾、清修士,也有在家居士慈濟人,慈濟人都是靜思弟子。靜思精舍,就是大家和合共住的大家庭,相傳靜思法脈人人有責。法脈即是法的根源,一棵樹要穩立不倒,根要開展得廣、扎得深;法脈又如血脈,血脈通達健全,身體才能健康運作,法才能永續相傳。 

 

靜思法脈的勤行「道」,與慈濟宗門的人間「路」,皆來自於佛陀所說的經典;我們要依教奉行。

 

皈依佛,佛陀是宇宙大覺者,人天大導師;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教導眾生以佛陀的大慈悲心為己心,故而皈依佛,就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皈依法,要深入經藏,並非讀經、唸經,而是要「行經」才能實際體會。慈濟人已經行在菩提大道上,週遭的每一個人都是學習的對象──「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全球各地的慈濟人能彼此分享用法救人的經驗,每一個人都展現了不同的法門,都是可以學習的對象。能吸收每一個法門,加以運用,則智慧如海。

 

皈依僧,僧眾捨離小家、小愛,走入如來家庭,荷擔如來家業,負起傳法的責任與使命,讓佛法住世,應用在當代,故對僧眾要起恭敬心。

 

人人皆有「自性三寶」,除皈依有形三寶,更重要的是向內發掘自性三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慈悲與智慧;法也存於自心,心靈自有一片法海;人人都是修行者,即使是在家居士,只要自愛,守戒律,行六度,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也能以身教、言教傳法,為人導正方向。

 

自愛就是報恩,付出就是感恩。你們自愛、守規律,師父就安心了;人人守護這條清淨大道,師父就不擔心了,這就是最好的報恩。大家身心健康,有餘力能付出,要感恩受幫助的對象,讓自己有能夠有助人的機會。

 

佛教的法門是開闊的,千江萬水同歸大海;有不少慈濟人信仰不同的宗教,無論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或穆斯林,都能放寬心,融入慈濟大家庭,皈依於慈濟宗門。宗教間要彼此尊重、互愛,但願每一個宗教都能合和互協──「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才能拯救世間的苦難。大家在慈濟宗門都能法喜充滿、福慧雙修,讓人間菩薩從自己的這一顆種子不斷地衍生。

 
持法入群皆道場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靜思法脈著重於精神的淨化,即淨化人心。而今欲淨化人心與古代大不相同,過去是佛法存於叢林道場,一般大眾須行千里、萬里入深山寺院求法、求師,其心性純樸虔誠;現代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然而人心距離卻愈益遙遠,所以人不來求法,而我們要主動使法入人間,故普遍於各社區設立慈濟道場。

 

慈濟不蓋寺院,而是建醫院、建學校,取於社會、用於社會──醫院搶救生命,全臺六所慈院救人無數;九二一希望工程援建中部學校,又有花蓮與臺南的教育志業體,是為社會未來的希望培養慧命。

 

現在的社會教育令人憂心,倫常顛倒,若不予矯正,道德理法不斷衰亡,很快就會面臨佛陀所言的「末法」亂局。五濁惡世,眾生垢重;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都是由人心境界所延伸,因此人間需要淨化人心的道場。

 

我們當眾生的「不請之師」,不等眾生求救拔,真菩薩不求自來,於苦難地方、於眾生需要之處,設有許多人間道場,即為「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慈濟人皆為靜思弟子,而「靜思」以佛教精神為本,旨在淨化人心,以「自力更生」的生活,作為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讓大家回到精舍就如回到自己的家。而各地慈濟道場不派駐常住師父,靜思堂屬於慈濟基金會,匯合大眾的愛心而建設,故盼「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做慈善救濟之餘,也做精神教育,舉辦共修、讀書會,彼此分享心得,傳承舊法新知。

 

希望大家有共同的一念心為未來傳續慈濟精神。我們都是第一代的靜思弟子、慈濟人,行於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要重視宗教精神;靜思法脈保存宗教精神,《無量義經》是靜思法脈的精髓,要勤於實行,入人群中踐履慈濟宗門人間路。

 

《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就是靜思的境界;為人間付出亦不能有我執的私心染著,唯有心靈清淨、開闊,才能「志玄虛漠」,立大志、發宏願,朝志願勤精進,此為「靜思法脈勤行道」之精神。

 

靜思法脈,要四弘誓願,要修誠正信實,才能將法脈傳承於後代,慈濟宗門才能在人間鋪路,走得穩!

 
四心弘願淨世間

 

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

 

靜思弟子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靜思法脈,人人既發心就要有四弘誓願,這是行大道;要用「誠心誓願度眾生」,要有誠心,才能度化眾生,你沒有誠心,你的話人家不會聽,你要有誠懇的心意,要有正念的心,才能度眾。

 

「正心誓願斷煩惱」,我們一定要煩惱斷,才能脫離煩惱無明之苦。有時候,有錢了,煩惱也很多,用錢切不開煩惱,還是以佛法才能撥開煩惱。法,讓我們歡喜、法喜,所以我們要以「正心誓願斷煩惱」。

 

還要有「信心誓願學法門」,我們若沒有信心,法門無法,就不知道方向在哪裡。「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有信心才能堅定守志,不動搖,精勤學法門。信,是自己對內心的要求;「信」,非常重要,做人要有自信,也要能讓人相信。

 

要「實心誓願成佛道」,我希望人人都可以成佛道,你們也很期待自己能真正地成佛道,希望所有我的弟子都一起成佛道。

 

人人本具佛性,這分妙有的真性,就如一顆種子,倘若離開土壤就無法萌芽;同理,我們也需要有好的心地,含藏善種的真純本性才能發芽茁壯,所以需有「誠正信實為大地」。

 

還需要「慈悲喜捨為和風」,也就是「慈悲喜捨」如和風般,將種子撒播在人人的心地,提供清新的空氣。若僅有種子與土壤,則無法成長,還需要水的灌溉,所以「智慧妙法為淨水」;加上不息的熱情,以「慇勤精進為陽光」。人間菩薩需要這些助緣,才能讓一顆顆的種子,從樹苗長成小樹,進而成為綠蔭的大樹。

我們走入慈濟宗門,要先發四弘誓願,開始要身體力行,要「慈悲喜捨」,「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

 
慈悲喜捨誠正行

 

大慈無悔愛無量,大悲無怨願無量,大喜無憂樂無量,大捨無求恩無量。

 

「大慈無悔愛無量」──入慈濟宗門,一定要有無緣大慈,為了眾生的幸福,我們願意付出無後悔,所以叫「大慈無悔」。對無親無故的苦難人,能以無量大愛付出,看到人人歡喜幸福,即同感歡喜;大慈就有大量,心胸開闊,即使受到惡言惡語對待仍不以為忤;對於共同付出的法親,更要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念誠摯互動。

 

「大悲無怨願無量」──眾生苦難,我們一定要投入,拔除苦難,任勞任怨,絕對無怨無尤;真辛苦,我甘願我不怨,這種無怨無尤。即使做好事,也難免遭遇人事障礙和困難;既是出於志願,面對他人的批評責難,只要問心無愧,不要埋怨,做好自己本分事,還要用寬心善解對方且用耐心接引,真正達到無悔無怨。

 

「大喜無憂樂無量」──付出後輕安自在,無憂了;因眾生在苦難中,已經付出將其救拔出來,安穩了;啟發他的心,身心安穩,我們無憂愁了。我們願意自動自發,願意捨。心寬念純,就能時時歡喜自在,做得快樂。

 

「大捨無求恩無量」──我們願意付出無所求,還要由衷生起無量感恩,這是我們要行的菩薩道。

 

「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是依循《無量義經》的方向而行,勤修佛陀的教育──「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同時開啟智慧,用心走入人群實踐四無量行──慈,行大慈無悔;悲,行大悲無怨;喜,行大喜無憂;捨,行大捨無求。

 

以慈悲為首,以眾生為念,如是發心,佛種不斷,菩薩慈悲,無量無邊;眾生根機,無量無邊;慈悲心法,無盡無量。

 

我們知道,天下的苦難偏多,「教富濟貧、濟貧教富」,就是一條菩提道路。我們初發心時的那念心,就是真誠的心,我們要以這念真誠的心來為善。這念善不是一個人能達成的,要有人協力,動員群眾,走在同一條道路,守於真誠的心。

 

所以我常說,人人從自己的內心要誠正信實——守真、守誠、守信、守實;人人內心若能誠正信實,自然我們行於外是慈悲喜捨。人人都是這樣的心,人人共同一個目標:慈、悲、喜、捨,在這條道路上,這就是善。

 

心淨如琉璃,方能「誠正信實」——一切付出發自真誠,沒有虛偽,是「誠」;步伐正確,方向沒有偏差,是「正」;付出無所求,做得讓人信任、肯定,是「信」;腳踏實地,穩步前進,是「實」。

 

內修「誠、正、信、實」,才有力量外行「慈、悲、喜、捨」。

 
自謙禮讓修福慧

 

「內修就是四弘誓願,外行是四無量心」;「內修靜思法脈,外行慈濟宗門」,這是很完整的福慧雙修。

 

「慈濟宗門是修福,靜思法脈是修慧」,所以福慧兩足;我們要在時間中好好把握,時日苦短,不要空過,我們要恆持剎那,時時要精進,不要再貪戀人間欲樂,不要偏離正道,好好修身養性行大道。

 

法髓入行福慧修,付出無求平等愛,內能自謙即是功,外能禮讓是為德。

 

「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法脈,是慈濟人精神所在。慈濟四大志業要有精神理念,才能源遠流長。法髓入心,慧命增長;慧命增長,心門自然打開;心門打開,智慧則開,就會以天下大事為己任。

佛陀來人間說法,在四十多年間,他從眾生不同的根機,不同的位置方向,循循善誘引導來到中間,就是要行在中道,那就是菩薩道。我們應該以感恩心來接受,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

 

佛陀他是無量劫來,不斷現相人間,示範他修行的方法、典範。因為時代不同,修行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但精神是一。由於生活的時代空間不同,因此諸佛菩薩不斷來人間現相,展示他的典範來教育我們。我們要視人人是佛,佛陀就是要我們尊重人人。因此,修行的過程,一定要積功累德,不斷不斷累積我們修行之德。

 

修行的果就是德,德之前一定要用功,「內能謙虛」即是「功」;「外能禮讓」即是「德」。我們要好好修行我們的內在,以我們的靜思法脈,人人信實誠正,就是內修,這就是用功。我們若能信實誠正,我們的心就沒有過患了;不會有過失犯錯,心就會常常很清淨,清淨的本性就是佛性。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至誠無染心,慈濟人及時湧現在苦難者身旁,作為「不請之師」或「大良福田」,給予膚慰、擁抱、照顧,真誠地付出;淨化他人之前,必須先自我淨化。在慈濟大家庭中,也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立願做人品典範,自愛愛人;要呵護且帶動後進,如琉璃般剔透清淨,傳承法脈、弘揚宗門。

 

慈濟從慈善起步,雖然缺乏人力與物力,但是見到人間疾苦,以及那分苦不堪言,即使明白「善門難開」,仍須勇敢地投入救助的工作;因為我相信佛陀所言:人人本具清淨如來本性,除了信己無私,也相信人人有愛;無論再艱辛,都要啟發大眾的愛心、匯聚力量,將佛陀的理念在人間實踐。

 

慈濟從教富濟貧做起,進而在濟貧中再教富,以期待人人平等。我常說「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觀。分別智,能夠明辨是非;平等慧,就是人人平等。我們本具佛性,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是能用行動表達出來。倘若人人都能付出一分愛,就是實踐平等愛,就是通達智慧。

 

慈濟人行經知路,親自做過的歷史與記錄下的每個足跡,都是人生的大藏經;每個人力行之後,所得的智慧與感動,彼此吸收、學習,這就是「無量法門,悉現在前」,也是我們的「慈濟宗門」。那分無所求的真誠付出,不僅自己能感受到法喜,也可以感動他人,乃至一同加入人間菩薩的行列。

 

我告訴全球慈濟人:大家安心做,做了才能讓人看得到、感受得到。因此必須先淨化自己的心地,再淨化他人,才能真正地啟發愛心,接引當地人。我們為何要開啟慈濟法門?為何要在國際間從事急難救助?並非只是要大家聞聲救苦、馳援救人,更希望大家能淨化自心,做自己心地的農夫,須播善種、勤耕耘,如此才能回歸自性清淨與佛心。

 

如今慈濟能推展至全球,這都是全球慈濟人合心拯救了多少苦難蒼生,很令人感動與感恩;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叫做「慈濟人」,看到大家和氣、互愛,如同對待家人般,付出無所求,這分清淨的愛,滿懷歡喜、感恩,就是慈濟宗門清淨無染的法髓。

 
力行六度弘覺道

 

六度之「智慧」,即六法,這六法亦合於經典,在《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的「第一功德」,即言「四心六度」:「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佈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痴者,起智慧心。」


所以慈濟的法門,包括四門四法,以及六法六度,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皆含納於《法華經》的精髓《無量義經》之中;以經典來見證慈濟法門,絕對是正法。


各位菩薩們走入慈濟之門,絕無後悔;既無後悔,人人要勇猛精進,發大心、立大願,把握當下的發心,恆持剎那,這一念心不受外境影響。


可知人生無常,生命脆弱,我的心天天都起起落落;儘管人人都說「敬請師父莫憂慮」,但是弟子何其多,世界何其大,要我如何不擔心、不憂慮呢?我們平常要把身心照顧好,堅定行菩薩道。


全球人口近七十億,僅有百萬慈濟人,善惡拔河實力懸殊,所以人人都要發大心、立大願,更何況自做自得,行善得福;「福從人群中修,慧從人群中得」,修福與慧,都不能離開人群,但是在人群中,一定要把心調好,與人人結好緣,帶人人走上正確的方向。


慈濟宗門就是要走入人間,不離人群。在人群中得見善法,要時時吸收,也要向人分享;若是看到人間的惡法,要時時警惕,自我提醒。就如大家返臺精進,吸收了許許多多的善法,要將善法永遠留在心坎裡,且時時提高警覺,不要讓惡法走入我們的生活,防止惡法入心,守好自己的心門。

 
正法勤行護慈心

 

眾生有八萬四千種根機,思想、理念不同,所以佛陀要用智慧,開啟許多法門,才能夠適合眾生的需要。生活中不離佛法,佛法最能契合眾生的根機,尤其要能與我們的心契合,與我們的生命同行,所以佛法要生活化。

 

很多人日日精進佛道,卻還說學佛是很深遠的法門,路那麼深,又那麼長,究竟要從哪一個門、哪一條路進入呢?其實我常說佛法是為眾生施設,最平易近人,最親近人生。只是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貼近我們的心?什麼樣的佛法和眾生最契機?可以不離生活呢?是「三十七道品」,也稱作「三十七助道品」。

 

為什麼稱作「三十七助道品」?因為總共有三十七種方法,要我們用心思考,身體力行、自我覺悟,所以還有一個名稱是「三十七覺分」,即引導我們覺悟人生。

 

內修四無量心,外行六波羅蜜,以三十七助道品,堅固四心、堅定六度,為菩薩成就佛道之法。

 

我們要「發慈悲心」,我們要度自己,同時我們要度別人,所以這是度的工具,「六度」,就是用六種方法度我們過去,六度大家都知道,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一開始就是佈施,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我們要去付出、付出,付出佈施千差萬別很多很多,因為眾生苦難多、需要多,所以我們要應眾生的苦難去付出,所以這叫做慈悲,慈悲佈施。

 

除了發慈悲心,我們還要「加修一切菩提分法」,那即是「三十七助道品」,八正道、七菩提分等等合起來三十七種方法,其實三十七菩提分,完全是在保護我們的心境,我們的心境遇到什麼困難,就在三十七菩提分裡加強我們的道心,讓我們知道,要如何面對外面的境界,障礙如何消除;消除了外面的障礙,我們才能再身體力行,這要靠三十七菩提分,來保護我們的心。

 

三十七菩提分就是要為我們分析,外面有什麼事,不要計較,一切分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計較什麼呢?但是偏偏人世間就是「有」,所以我們一定要設很多方便。「方便涉有」,一定要處群入眾,「方便涉有」意思就是,明明世間這麼多苦難人,我們不能光是潔身自愛,在旁邊做一個旁觀者,看別人苦難不能無動於心。

 

我們必定要保持住道心,但是要進入芸芸眾生群中,我們處群入眾,在苦難眾生中,眾生多為煩惱所苦,唯有以法水洗心,方能滌除重重垢穢,回歸清淨本性。

我們不捨度生,投入人群中,不捨眾生受苦難。我們若有這種不捨,不捨眾生受苦難,這念心,能再身體力行,這樣我們就能與菩薩同等;「同於菩薩,證法無別真如」,與佛的真如等同。

 

常常說,「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簡單的幾個字,就已經從起步到終點,藍圖都已經很準確,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佛心本來離我們不遠,人人與佛心同等。佛心己心,「唯得其正」。我們要真能達到佛的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佛的心,只有一個字──正;要心正,心若正,道就正;心行、道正、行正,因此只是在這個「正」字。

 

「正心住」很重要,住就是定在那裡,叫做住。我們的心若能定於正確不偏差,這樣我們的心念同佛,和佛相同,

 

所以《三十七助道品》,是修行的重要法門,其中就有八正道,分七菩提分,八正道里面八個正,這個正字很重要,是一條道路,康莊的道路。

 
心合佛心住佛行

 

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去除種種的煩惱,提升我們的平等觀,讓心靈不受到汙染,回歸清淨的真如本性。

 

真如實相本來自在,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真如實性在,只是我們的一念無明起,緣著外面的境界,不斷複製煩惱,已經複製到現在,微細的煩惱,八萬塵勞的煩惱。想一想這多麼辛苦,本來我們人人都有如來本性,本來就是自在,只是漏和結,漏就是煩惱,結就是執著,這種煩惱、執著,將我們綁住、覆蓋。大家若能瞭解,那就是漏結已盡了。

 

其實我們本來就是這麼清淨,只是我們接受外面的境界汙染我們的心。否則,本來自在之相,全體顯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真理絕對沒有離開我們的心,真理也沒有離開我們生活的周圍,只是我們被煩惱、漏結,將我們遮蓋住,將我們綁住,讓我們不得自在,不得自由。

 

心和境在一處,大家是否都能靜謐輕安,不論是單獨一個人時,或是在群眾中,我們的心都是清淨一如。學佛,就是要常常問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是不是時時真如一致。

 

真,就是不假,修行要修真的,不假,我們是不是從源頭那念心開始,源頭那念心就是佛心。人人要學佛,要先學得佛心。

 

只要我們發心,把真如本性提起,就能透徹。真如本性,原來就是一個「善」字。常常和大家說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佛陀的本性,是我們人人本具清淨的本性。所以稱為實性,就是真如實性。只要我們的心是清淨的,不受汙染,行為上事事皆善,沒有惡事雜揉,若能如此,這就是人人的本性。

 

真如的實性,我們依原本有的清淨心,再開始修起,所修之行無非真實。只要你那分真如的本性再重新提起,我們就依教奉行,依照這條道路再走,走回來,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這就是佛陀教我們的,我們依教奉行,如此所修的行都是真實的。所以真實行,無非就是回歸我們的本性,以真如實性來向前前進。

 

我們人間,佛也是從人間修,我們人要成佛,離人間無佛可成。印順導師也是這麼說,佛在人間成;人間因為有種種的苦難,苦難偏多,就是因為苦難的眾生,才能練出智慧與愛的菩薩,清淨的智慧、無私的大愛,這是菩薩的心。

 

諸佛的世界散開是恆沙諸世界,合一則是一如。若能將心收攝在一處,源自佛心 行住佛行,就能清楚這個世界的型態了。

 

法界有多大,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有多大,我們一再要學習的,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量開闊,等於法界。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無不都是佛法,無不都是普遍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靜寂清澄,這是最妙的環境。我們的心境,周圍的環境,這麼寧靜,就是讓我們體會到性海圓融的境界。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擴大我們的心胸,我們的心胸要包太虛。這就是一種形容,心量要大,尤其是我們的心要伸展到,只要有土有沙的地方,就有我們的愛到達,這叫做量周沙界。

 

到底我們的愛心,普遍到什麼程度呢?到沙界的程度,所以「周遍」。我們若能回歸到真如本性,清淨的心境開闊到什麼程度呢?心等法界,含攝周遍。心,我們的心要等於法界,尤其是含攝周遍。量就是要到達所有的遍法界,所以,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我們的真如要到達法界,等法界無量,等就是和它一樣大,法界有多大,我們的性,真如本性,就和它同等的大。心量開闊等於法界。所以我們能含攝遍周,就是遍虛空,遍法界,那就是包太虛、周沙界。

 
萬法合一契真如

 

什麼叫做如來身?真如實相,真,就是真誠,一如貫徹。我們既然發心學道,這條路就是要真如,真誠一如貫徹我們的道路。

 

什麼是智慧圓明?智慧圓明,就是世間事沒有什麼可障礙我們的。讓我們沒有罣礙,無論是物質或是親愛的人,真正的愛就是能愛出他和我們走同一條路,讓他能改變過去的無明習氣,這就是真愛。這一生既然有緣在一起,但願來生他能改掉許多無明習氣。明明覺覺再來人生,這就是真愛。

 

我們愛,要愛在真道,道是一條大直道,這就是真的道理。不必用很多複雜的心,說我要如何去求道,其實道在我們面前,道在我們腳底,道在我們身邊,道在我們口中,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待人處事,只要我們的心能會道,無處不是真道。發揮如來清淨如實真如的道理,我們要用明朗的智慧看世間,萬事萬物。

 

真如之理,圓滿成就,內外要合一,內謙外讓,這樣開闊心胸,無處不包,無所不容,這種包容的心,就是真如之理。

 

眾生為什麼有根本和枝末無明的交結,就在內心。因為大家還未體會到,因為眾生不達一法界之理。我們的心還沒體會到一法界。什麼叫做一法界?就是真如。真如不離法,所以叫做一。

 

佛陀為我們說法,萬法歸一就是真如。真如無染,就是佛陀所說的法。

 

諸佛名為如來,真如來去,乘如是願而來娑婆世界,乘如是行而應眾生世界。所以世界即一切如來之世界,世界、如來,涉入無礙。不論是什麼境界,諸佛,不論是娑婆世界、西方世界、東方世界,總共十方的諸佛世界融會一起,其實散開是恆沙諸世界,合一就是一如世界。所以我們若能將心收攝在一處,我們來自佛心,我們在芸芸眾生中行住佛行。

 
立體琉璃同心圓

 

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

 

無論身在世界上的哪一個地區,慈濟人皆是一家親,這一分親近感不同於世俗血緣之親,世俗之親只在一生一世,而慈濟「法親」,所結的緣是生生世世。我們在過去結了一個共同的好因,以慈濟為緣,以法結親,即使此生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都能有共同的理念,同師、同門、同道。

 

慈濟人合和互協,要立體琉璃,我們的心要時時很乾淨,乾淨得像琉璃一樣,沒有一點汙染雜質,這是我們要修行的功夫「立體琉璃同心圓」。

 

我們還要「菩提林立同根生」,每個人所接受到的是靜思法脈,傳同樣的法,也是共同的一道門,就是慈濟宗門;我們是菩提林立同根生,志同道合是法親。

 

「隊組合心耕福田」,慈誠隊、委員等,大家要合和互協,如此我們就可以耕人間的大良福田。

 

大家所修行的就是慧根,智慧的根要扎得深、被得廣,菩提樹才會茂盛;慧根深植菩薩道,是慈濟人必須要努力的。

 
四法四門四合一

 

慈濟宗門的組織力行:「四法四門四合一、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理念。

 

「四法四門四合一」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合和互協」為深入慈濟的四個步驟而非四個層次。不論分在哪個隊組,都要「四合一」;無分資深、資淺,親自投入,匯聚力量,使社區即道場,實踐「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的精神。

 

感恩委員慈誠的發心與用心,用心守持戒律,真正發大心、立大願,力行四法四門四合一,達到「立體琉璃同心圓」。

 

慈濟人應知「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靜思法脈以佛法為中心思想,且將佛法自叢林道場推入世間與人群,自度度人。大家要確實做到「四合一」,無論是否承擔幹部、身為哪一個組隊幹事,都要合為一心,把靜思法脈的勤行道,與慈濟宗門的人間路,走得更寬廣、更長遠。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由社會各界人士齊力付出而成。每位慈濟人歡喜甘願、一心投入,將唸唸好念匯聚為清流,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慢慢從花東推展到全臺,進而普遍全球,成就真正的立體琉璃同心圓。

 
長養慧命法永住

 

慈濟人在立體琉璃同心圓之中,行四修法──「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尊重修」;好的法,我們不要放棄,感恩、尊重、無餘修:不好的現前來,給我們警惕、教誡,我們也要無間修,自己常常好好反省自己。不論無餘修、無間修,總是長時在日常生活中,分秒不空過,用尊重、恭敬的心來修我們日常生活的行。

 

所以我們要誠正信實,這念心面對人間,四修法、四弘誓願、四無量心。我們由這個方向去精進,這樣正法就能永住人間。

 

希望立體琉璃同心圓如水漣一般,一滴水,圈圈擴散,漸至全球,達到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慈濟菩薩隊伍浩蕩長;既投入慈濟宗門,我期待人人心中有法,以佛心為己心。

佛法不一定是在寺廟裡得,也不是只有法師說的法才是佛法;只顧著到寺廟裡唸經、誦懺、做法會,求佛陀加持、求菩薩保佑,這不是佛法。其實佛陀不要人拜,只要人尊重;能接受佛陀教法,就是尊重佛陀所說法。學習佛陀的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陀如是說,我如是聽、如是行,就是真佛法。

 

「合抱之樹,發於毫芒」,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去除無明、煩惱,讓心田乾乾淨淨,才好播種、耕耘;而一句善法深植心底,如同種下一粒善種子,能「一生無量」,結成纍纍的果實,滋養慧命。

 

期待人人回歸「靜寂清澄如琉璃」的明朗清澈本性,把握當下、恆持剎那,以天下大事為己任;點亮自己心中的智慧燈,進而用這盞燈照亮世界,為人引出光明道路!

 

感恩慈濟人秉持「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不論有形的距離多麼遙遠,你心貼我心、貼合佛心,心心相印;長久守護天下苦難人,哪裡有災難,總是合心協力付出。

 
四大八法行佛道

 

慈濟邁入第五十一年,第一個十年紮根慈善,第二個十年擴及醫療,第三個十年奠立教育,第四個十年深耕人文;整整四十年時間,一直是「為眾生」先行,內含「為佛教」的精神——以「誠、正、信、實」的清淨心,在人與人之間力行「慈、悲、喜、捨」。五十年後,正式開立慈濟宗門,在「為眾生」的同時,加強「為佛教」。

 

四大八法菩薩行,無私大愛人間路,宗門萬行弘師志,法脈勤修契佛心。

 

慈濟在發祥地臺灣,逐步開展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撒播一顆顆的種子,讓愛遍佈全球,慈濟人都是用無私大愛踏實在全球各地。面對全球氣候丕變,天災、人禍頻仍,在災區都能見到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人聞聲救苦,膚慰受災者;付出無所求,付出還要感恩。

 

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鋪成人間菩薩網。我們行於菩薩道,應該感恩普天之下的苦難人,讓我們有機會為他們付出。人世間不僅天災人禍、貧窮是苦,病痛也是苦不堪言。無論貧富老幼,都可能遭受病痛折磨。佛陀說「八福田中,看病功德為第一。」醫療志業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發揮搶救生命的良能。現今社會,人們雖然生活無虞、身體健康,但是人倫道德的觀念卻愈來愈淡薄,實是令人憂心。人從小時候,若能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將來才能為社會付出,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然而,這都需要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帶動。

 

我們透過大愛臺,就能將我在臺灣說的話,傳送到全球不同的國家,都能看得到、聽得到;我輕輕地說,全球慈濟人都重重地聽,同時化作行動,立即投入去做。大愛人文也日日報導許多人品典範,遍佈在全球;即使在遙遠的國度,一如家人般地親切,這都是時空的妙有,讓慈濟能遍虛空法界,人人能接收得到,都有機會成為人間菩薩,這正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儘管如此,慈濟人也經常受質疑:「你們是佛教徒,不唸佛、打坐參禪嗎?」

 

其實我們是以佛心行菩薩道,心境就如「靜寂清澄」;願天下遠離災難,這分「志玄虛漠」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以六度萬行入世間法,數十年來目標沒有轉移,精神沒有偏差。「做慈濟」絕對沒有疑惑,只要心中有佛、身行有法,自利利他投入人群中行菩薩道,這就是我們靜思法脈的精神。

 
聖教奉行傳法脈

 

佛陀是宇宙大覺者,覺悟人性平等,然而凡夫總是執於世間貧富貴賤等事相的不平;若要打破這分執著,進而體會佛陀教化的真理,就必須投入人群中去付出,啟發自性的慈悲心,行菩薩道法。從四聖諦開始,瞭解苦、集、滅、道的真理,找到滅苦之道;進而發四弘誓願,以誠正信實,修四無量心,行六度波羅蜜;以三十七助道品,堅固四心、堅定六度,為菩薩成就佛道之法。

 

慈濟宗門傳承佛陀教法,以《無量義經》的法髓,《法華經》的精神,應機教育,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苦難的眾生我們都無所求地去幫助,這是我們的法髓。

 

《藥師經》如來十二大願是大乘法最重要的法髓。「藥師佛十二大願」看盡人間疾苦,十二大願欲令眾生離苦得樂,菩薩立願引導眾生五官無缺、身體建康、環境安適、心靈富足。

 

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建立起慈濟宗門,全球的慈濟道場,應共修《三十七助道品》,契入佛理,以法入心,以法入行,調整好自己的心靈,於慈濟宗門人間路,悲智雙運無量心。

 

我用多年的時間開講《法華經》,講到〈寶塔品〉,〈寶塔品〉裡的多寶佛,只是發一個願,在那個地方講述《法華經》,寶塔就會現前。在講《法華經》的道場,浮現在靈山會,忽然看到有大塔從地湧出。〈寶塔品〉裡,分身佛彙集在一起,就像每一個國家的慈濟人回來精進,都是很歡喜。真正的〈寶塔品〉是心中有法,法脈相傳,人人的精神理念一致。

 

從五十年前的起步,克難慈濟功德會,到現在國際慈善基金會,這都是從小而大,慈濟走過了五十一年,所救助的國家已經有九十多個,這都是慈濟人的足跡走過來的,都是因為有慈濟人跨出的腳步,很感恩慈濟人用心用愛撒播愛的種子,點滴累積成為一股大力量。

 

我們走過半世紀,救濟過半個地球的國家數,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遠,要做的付出,需要我們的國家還很多,所以期待人人要「法脈勤行道、宗門人間路」。

 
五十一載立宗門

 

慈濟第五十一年,正式傳法,還有正式立宗。慈濟宗門已經正式成立,因為在今年(二0一六年)十月間舉辦國際論壇為慈濟立宗門做論述。邀來的都是宗教界的人士以及在國際間很有名的教授。從遙遠的英國、美國、中國大陸、印尼、泰國,還有尼泊爾等等,有佛教、天主教神父、伊斯蘭教都來了。聽他們在論述,我真的很感恩。他們對慈濟都有很好的評論,對慈濟宗門都很肯定。

 

有一位哈佛大學的李奧納教授,他是商學家、經濟學家,為了這樣一個鐘頭的發表,他來回搭飛機四十個小時。他說這一趟來,要說的就是感恩慈濟,因為慈濟這樣的世界觀,為人間世界付出,慈濟以愛管理,以價值領導,以對苦難眾生的信願、承諾,開展救世的工作,讓他在教育生涯裡,增添獨特豐富的課程與教材,所以他是專程為感恩而來。

 

大陸也有許多佛教教授泰鬥在論壇結束後特地到精舍來,他們是專門在研究佛學的學者,都鼓勵我把慈濟宗門建立起來,雖然已幾百年佛教沒有人立宗,當年禪宗立了宗但也備受批評。看到慈濟人總是共同一心,為人間付出,都是那樣地整齊,他們鼓勵我不要畏懼別人的批評。

 

北京大學研究佛法的大老樓宇烈教授,連續說三次:「上人,您一定要堅持,您在的時候要把宗門立起來,明文建立起來,當有一天您不在的時候,慈濟宗門會永遠存在,假如您不在,『慈濟』這兩個字會消失掉,沒有人知道慈濟是用什麼立宗?慈濟這樣的法若沒有很詳細建立,宗門的規例將會消失,所以趁師父您在的時候,趕快正式立宗,法脈永傳、宗門明確,宗門、規矩、方向都是千秋百世,都會按照這樣的法流傳下去。」

 

所以現在要跟大家說,今年(二0一六年)是我們正式的立宗。法脈正傳,宗門正立;我們不是淨土宗,也不是禪宗,如果有人問我們是什麼宗?我們說是「慈濟宗」;我們是「慈濟宗」,所修的是人間菩薩道。

 

慈濟宗門,要走入人間路,靜思法脈就是勤行道,不能懈怠還要向前進,這是精神理念。慈濟宗門是身體力行的,大家要很精進。我們是以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這樣的大愛長情是五十年前一直鋪過來,長情是覺有情,五十年前不間斷,還是永遠地鋪下去。

 

五十年前,克難功德會;五十年後,全球一共有一百九十七個國家,我們慈濟的足跡已經踏過了九十多個國家,等於全世界的國家我們也走過一半,我們還要繼續延續下去。

 

靜思法脈勤行道,我們要傳法,傳承法脈弘誓願。慈濟第五十一年正式傳靜思法脈,同時也要正式地立慈濟宗門,慈濟宗門人間路,真正的人間道路落實生活化,佛法為人間來鋪路,我們要悲智雙運無量心,這都是我們必定要鋪出來的道路。

 

我們的道就是靜思,精舍是所有慈濟人的大家庭,人人都是入世去緣苦眾生的菩薩;靜思的弟子,任何一位都是走入世間去緣苦眾生的菩薩,這就是道。而且宗門是人間路,我們開宗,四大八法鋪在人間,用情一棒接著一棒過來,未來無數的五十年,還有很多國家需要我們普遍去撒播愛的種子。

 

生命無常,慧命永存;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Transient though life may be, one’s contributions will live on; as love knows no boundaries,
its spirit will always remain.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