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捨無求~慈濟教育志業簡介

為了培育優秀且慈懷柔腸、聞聲救苦的現代護理人才及醫術精湛、視病如親的良醫,也為了東部地區原住民少女就學就業的問題,證嚴上人在籌建慈濟醫院之際,即萌念興辦醫學教育。
1986 年8月佛教慈濟醫院矗立於花蓮,1987年,證嚴上人再度以高膽遠囑的魄力,開始籌辦慈濟護專,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以迄研 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慈濟教育志業體辦學的共同理想和目標,是以「慈悲喜捨」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 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的優質教育。
教育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工作,而是一項長期的陪伴工程,需要時間的蘊 釀與空間的陶冶,當然更少不了人與人之間的人文化成,所以每個階段的教育特色都要強調本分與使命。一個人唯有了解自己的本分,才能勇於承擔社會的使命,懂 得「自愛而不自我、自律而不自是、自信而不自大」的微塵人生、奈米精神,以此彰顯生命在生活瑣事中所呈現的人文品格。
慈 濟教育並非「標新立異」,而是希望在此人生價值觀模糊不清的紛亂時代,塑造教育的典範,帶動社會未來教育的理念,培育出有理想、有品格的下一代。誠如證嚴 上人所云:「空談理論而無法將道理落實,容易讓人感到空虛惶恐,於是計較、爭鬥、煩惱不斷產生。教育即是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否則生命方向一旦脫軌,要花費 更大的心力,才能調整過來。所以教育孩子要從根本開始,人生的方向沒有調整好,人的行為就會像樹枝般散漫。慈濟的教育志業,從幼教開始一直到大學,使學生 們在愛的教育下,一路長大成人。」這是慈濟的完全教育,也是自孔子以降所堅持與倡導的理想教育。
※
上人的教育理念不只在學校教育,更是不分年齡、包含各行各業及各階層,事實上,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都是全人教育的一環。
慈 濟人為了讓這樣的教育理念更廣泛的扎根,將這一念種子帶到自己專業或辦理活動的領域裡,使慈濟人文不僅在有形的學校裡開枝散葉,更在每一個有愛的地方開花 結果,所以「兒童班」成立了,「青少年成長班」動起來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更在多所大專院校裡成立社團,「社會推廣教育」也走入了社區。當然,引領 教育理想前進的火車頭──各大專校院及中小學的教師也不落人後,以「秉佛心,承師志」的精神,成立「慈濟教師聯誼會」,相互切磋教育的意涵,推動「靜思語 教學」,並與社區志工結合成立「大愛媽媽」,在校園中推廣生命教育,讓孩子們從靜思語中學習正確的人生價值與人文品格。
為 協助泰北義胞村的義胞後代脫離困境,慈濟繼「泰北三年扶困計劃」後,在泰北芳縣設立慈濟學校,依泰國學制設立的普通學校,招生對象以義胞村、當地少數民族 和泰籍子弟為主。而海外慈濟人為幫助華裔子弟學習華語文,涵泳中華文化,紛紛成立「慈濟人文學校」,進而開辦「大愛幼兒園」,在傳授中文教育之外,也透過 靜思語教學,拉近親子間的關係,讓每位孩子心中都擁有一顆善種子。
※
曾經 有學者提問:「慈濟教育的理想這麼高,在濁世洪流中,可能持續嗎?」是的,慈濟以其有形無形的教育模式,正在影響台灣現有教育的思維與內涵。二十一世紀應 該是一個「全人」教育的世紀,因為全人教育不僅是專業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啟發人的「良能」,成就身心健全的完整人格。
期待從淨化的心靈到淨化的社會,從善美的教育建立善美的人格。慈濟教育最終希望展現的是彼此尊重的生活涵養,唯有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人本、尊重、感恩、大愛、關懷」,才是終極的理想。
大慈無悔 - 慈善志業簡介
慈濟首次舉辦冬令救濟,受惠的照顧戶有四十多戶,二百餘人,於發放後一起合影。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
在最進步富裕的社會,也有暗角苦難的眾生,何況在那匱乏年代裡的偏僻貧窮「後山」──花蓮。時值二十九歲的證嚴上人,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 大悲」精神,結合四位同修弟子及三十位信眾,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從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每日節省五毛錢買菜金,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開 啟了救貧、救苦、救急、救難的慈善工作。
上人親自帶領弟子深入社會暗角、關懷貧病,走過無數的風霜雨露 ─
「在慈善工 作上救濟的方式有長期濟助與急難救助;善款的運用則秉持『誠正信實』;且要一元當作兩元用的去『親手遍布施』。」「慈善是慈濟志業的根基;而慈善工作要達 到『直接、重點、務實』,就必須借助訪視。進行訪視可說是福慧雙修──走入案家,看到人間疾苦進而伸援,就是造福;看盡人生形貌而有所悟,即是增加智 慧。」
──直至今日慈濟人仍然親耳、親眼、親手、親腳的關懷貧病苦難,一日也不曾停歇,為普天下苦難眾生作怙恃。
從最初一年救濟十三位貧困個案,到70年代颱風賑災進行數千人份的發放,在一次又一次的賑災、濟貧活動當中,歸納出了「勘災、造冊、發放」的準則,也確立了對受助者長期關懷、定期訪視的作法,也成為慈濟日後對應災變的根本程序,於急難時從容運作。
慈 濟的每一項救助活動,從訪查、發放到追蹤,都是由委員們親自進行。在受濟者最迫切需要的當下,施予援手,給予物質上的救助及心靈上的溫慰;在政府及其他團 體濟助之後,尋找真正需要救助的漏網之魚;該救助的絕不吝惜,不該花的,則一毛錢也不浪費,使善款能涓滴不漏地到達受濟者手中。在濟貧的同時,也會善用智 慧,鼓勵貧戶盡快擺脫貧窮的陰影,自立更生;並且在情況改善後,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也捐款救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以真正達到濟貧、互助的目的。
慈濟的慈善志業由花蓮一地逐步擴展到台灣各地,進而澤被海外。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建房屋、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的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隨著經驗累積,建立的「長期濟助」、「急難濟助」、「房屋修繕」、「冬令發放」、「大型賑災」等五大基本模式,至今依舊是最主要的慈善工作型態。
2003年,以「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之名,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 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聯繫單位(The Committee on NGO of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的一員。同年,台灣有一群企業家志工為能讓慈濟急難救援,更掌握時效、及時配合供應災區志工的援助工作及物資需求,他們以慈濟大 愛的精神和環保理念,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 Association, TIHAA),是一個有系統的後勤行政與研發團隊,以提升賑災工作效能。
※
慈善工作的型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多元化而更形豐富。許多富有者在從事濟貧工作的同時,心底潛藏的悲憫之愛、助人之忱也跟著被啟發出來,使他們的愛心得到落實的力量;參與慈濟的人數與日俱增,所從事的慈善工作也已由早期的物質救助,提升必須輔以深入的精神疏導和關懷。
除 了長期關心照顧戶,帶給他們物質和精神的膚慰外;一些隱藏於社會一角的仁愛之家、獄政機關、身心障礙收容機構也受到慈濟人的關懷眷顧。定期的探訪,以活潑 生動的手語教唱、親切溫柔的按摩餵食、感人熱淚的現身說法或帶動資源回收,溫暖了他們淒苦的心田,化落寞的暗角為一方清淨的福田。
儘管時代 脈動與社會情勢不斷轉變,慈濟志業也走向更多元的風貌,然而慈善基本精神,從教富濟貧到濟貧教富的內涵不曾改變。慈濟重視的不只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 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盡一己之力的人,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長」--教富濟貧,是富者因施而樂,學習付出愛心濟助貧困,找到生命的意 義;濟貧教富,啟發貧困者富有愛的的心懷,走出生命的幽谷。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濟的慈善事業,在 上人以宗教家的實踐精神帶領下,以佛教精神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清淨大愛為基礎,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使佛教的教義,具體落實到人 間、社會、生活中,將古代佛教教義中「慈悲喜捨」的精神,透過力行實踐的過程,濟世利他,重新發揚光大。
大喜無憂 - 慈濟人文志業簡介
攝影者:林宜龍
1967年7月創刊的慈濟月刊雖始於徵信,但其間轉載的佛理闡述和好人好事報導,是慈濟人文志業的濫觴。如今,包括定期刊物、出版書籍乃至廣播、電視,皆以闡揚人性真善美為依歸,擔負起「報」的天職,更以「導」為責任,「正人聽聞」,傳播「真」的訊息、透過「美」的作法、引導「善」的方向。
佛陀說世間有「成、住、壞、空」四相,因人心貪欲、對立等造成戰禍不斷,再加上天災的破壞,使得承載萬物的地球慢慢崩壞。要消弭人世間的災難,唯有淨化人 心,而電視是當今淨化人心最迅速的媒介。證嚴上人認為「台灣無以為寶,以善為寶」,電視媒體必須作為人們的清明眼目,收集美好,播送光明。
大愛電視台1998年開播,以關懷社會及尊重生命的理念,致力傳遞真善美的訊息,亦象徵上人弘法理想立起新的里程碑;上人曾說:「在我有限的生命裡,想要度化廣大眾生,實在非常困難,如果能結合群體力量,運用當代發達的科技,就能真正在二十億佛國,現廣長舌相。」
基於「對天地的尊重、對萬物的疼惜、對生命的承諾」,來自各行各業、老少皆有的慈濟環保志工, 一肩挑起回收資源、愛護大地之責,同時也挑起天下福,將「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滋潤大地、淨化人心」,回收所得用以護持人文 志業向全球播放人間真善美的故事。環保志工以行動,實際修補地球的傷痛、減少資源的浪費;人文志業則以傳播媒介,無形中淨化人人心靈,啟發善念與悲行,引 導人們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慈濟的文化傳播隨著資訊媒體科技之發達,從文字而音聲而影像,從平面到立體,從深遠到立即,從臺灣延伸至全球,透過衛星及網際網路傳播,全世界均可同步收看大愛台及廣播節目;《經典》雜誌、《慈濟》月刊等電子刊物,不僅可讓人隨時、隨地透過網路下載,沉浸慈濟人文世界裡,更回歸環保原點,減少紙張運用、資源耗損。
從 平面、立體的媒體傳播,到落實社區的道場建設,旨在「淨化人心」。《華嚴經》云:「造立塔廟種種莊嚴,令諸眾生種植善根,皆悉能知。」花蓮慈濟靜思 堂,1986年動土興建,而後慈濟陸續於各地興建靜思堂,設置分支會所,融合「靜思寧靜」、「淨如琉璃」及莊嚴樸實的建築特色,對人做「觸覺說法」、「無 聲說法」,不僅能傳承慈濟人文精神,又兼具弘揚佛法、學術教育、社區推廣等多樣功能。證嚴上人說:「靜思堂是搶救慧命的殿堂,作為慈濟指標,於建設上要有 『真空妙有』的內涵,讓人一進到這個空間,即在寧靜中沉思;讓人目光所至,即能收攝法理,這其實就是一部能『說話』的經典。」《法華經》亦云:「若人散亂 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慈濟道場落實社區,具有多重功能。不論是分支會、環保站,或是靜思堂之建設,一律秉持「取於 社會、用於社會」之原則,為社會建設硬體以造福社會,啟動教育軟體以安定社會,不僅是「慈濟人的家」,更是社區的教育道場,方便社區民眾前來瞭解、學習常 識之外的智慧,進而凝聚社區力量,人人能彼此互愛、敦親睦鄰。
「慈濟人文志業」,初始稱為「文化志業」,是「慈濟人文」的化城。《妙法蓮 華經》的「化城喻品」中,佛陀為度眾生而造化城,讓眾生得以暫時停憩、再次出發。證嚴上人眼見現今社會病態叢生,媒體報導雖多元卻失序,導致「文化」失去 品質標準,如年輕人視染髮、穿鼻洞、舌洞為潮流時尚,乃至衣著不整等,盲目追隨,在「潮流文化」裡喪失了個人應有的自尊和品格。在社會風氣混濁如污泥之 際,上人期許慈濟人應蛻去「文化」外衣顯其精髓,付出「真」誠心,共行「善」事,如污泥中生長的蓮花,散發一池道德清香,盡力以「人文」清流引導眾人回返 至真實之路,到達「美」的成果。
2004年11月遂將原有之「文化志業」,涵蓋文字、聲音、影像等範疇,蘊含慈濟人文精髓,更名為「人文 志業」。從「文化志業」匯聚而成「人文志業」,不但彰顯人與人間關懷互助的大愛情操,也要昇華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的信仰理念;這正是人類的核心價值,也是 慈濟的軸心思想。慈濟人文志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為時代見證好人好事,創造愛與善的循環;肩負「為心靈淨化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 目、為癲狂慌亂作正念」的任務。歸本於一,慈善、醫療、教育三大志業終極目的,亦在提升生活品質、淨化人心、光明人性,因此,慈濟四大志業中均蘊含人文。
慈 濟的慈善人文,在於真誠之愛的無私付出,無論何處有苦難,皆會立即伸出百手、千手去撫慰一切眾生;醫療人文實踐「志為人醫」,尊重生命、守護健康、守護 愛,建立溫馨醫病關係;教育人文落實「教之以禮、育之以德」,自幼培養禮儀、人品道德,養育出懂得感恩、尊重、愛的孩子。把生命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做得 歡喜,而使人格價值昇華,就是慈濟人文的精粹。「人生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成長」,祈願人人都能見證慈悲、深耕人文,擁有亮麗豐富的生命內涵及幸福人生!
人文真善美志工
人文真善美志工在八八水災後,持續紀錄杉林大愛園區一切美善。(攝影者:張進和)人品典範 文史流芳
證嚴上人期許所有筆耕隊員:「以筆耕耘慈濟福田」,「以拓荒者勇毅不懈的精神,寫出慈濟眾多感人的故事」。
1996年「慈濟影視映像志工聯誼會」成立,為了協助慈濟大愛電視台節目製作,全台各地志工紛紛自備器材、進修攝影、製作技巧;其中資深慈濟志工黃錦益和同修師姊慈暘,省下買汽車的錢添購攝影機、拿買房子的錢買剪接機,也有不少從事傳播工作專業人士,利用工作閒餘擔任志工。
2003 年,慈濟人文志工調和「筆耕」或「映像」人力,進行文字、圖像、影音的訓練與整合,最初草擬名為「文化三合一」;證嚴上人慈示,不只是「文圖影三合一」, 更應該「人事理三合一」,臻而求真、求善、求美,達到「真善美三合一」,因此把參與記錄慈濟文史的志工團隊,正式命名為「人文真善美志工」。
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藉由文字、圖像、影音的傳播媒體,為時代樹立「人品典範」,讓真善美「文史流芳」。期待發揮「報『真』導『正』」的精神,讓流清成為主流。
志工招募 - 人間菩薩大招生

志工和義工有什麼不同?

一個人如一根柱,眾人齊靠則成一面牆;十個人可成之事,百人共做亦是美事。志工是慈濟的主體,也是最大的人力資源;一分人與人之間沒有目的的關懷,做志工為人群付出,賺得的是「好人緣」。
誠摯歡迎您加入志工行列,力行「大愛灑人間」~修的境域。
什麼是「志工」?
簡單來說,志工就是志願從事服務工作的人。
| 志工種類: | |
| 福田志工 | 清掃會所 |
| 香積志工 | 於活動中,供應餐食 |
| 環保志工 | 資源回收分類 |
| 巧藝志工 | 運用巧思,將回收物做成各類飾品 |
| 包裝志工 | 檀施書籍和慈濟月刊 |
| 人文真善美志工 | 文字、攝影、錄影、剪輯 |
| 翻譯志工 | 日文、西班牙、英文等外文翻譯 |
| 敬老志工 | 關懷獨居老人或安養院 |
攝影:陳友朋許 多人常好奇,上班族工作花去了一整天,怎還會有時間做志工?其實這就是時間哲學──善於利用,時間似乎「愈用愈多」,因為每分每秒都善加把握。也因為如 此,看在旁人眼裏,同樣的一天時間,慈濟志工像是做了更多的事。將參與慈濟活動當休閒或度假,這種充滿歡喜與意義的另類休閒,讓上班族志工得到「心靈充 電」,有助於繼續面對職場的競爭與挫折。
有人利用上班前,到慈濟會所擔任清掃的「福田志工」;有人在週末假日擔任廚房的「香積志工」;到 鄰近的環保站做「環保志工」;晚上有活動可擔任記錄或攝影的「人文真善美志工」……隨著慰訪貧戶,會懂得知足惜福,因為「原來有人比我更苦」;到醫院當志 工,會體會到健康的可貴,因為「生命只有使用權」…
當看到慈濟志工在厝邊出現時,別忘了給他們一個鼓勵與微笑;當然,能夠一起投入參與,更是再好不過了!
由 一群功能類似的志工,共同組成的慈濟外圍團體來因應慈濟會務推展,乍看之下似乎是各司其職、各自運作,但透過慈濟的基本成員 ─ 委員及慈誠隊員居中聯繫,卻能環環相扣、相輔相成,藉有形的建設,啟發人的良知,把人人潛藏在心底的愛引導出來,用這分大愛與良能服務人群,凝聚成一股力 量,完成志業的使命 ─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2014/02/18 北多倫多聯絡點《花道》
鄭月櫻師姊教授花道課
主題 : 靜思語 《讚歎別人,就是莊嚴自己》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8.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9.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0.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9.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1.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0.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1.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8.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9.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0.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1.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8.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0.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1.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3A.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4A.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6.JPG
http://tzuchieast.ca/index.php/%E8%81%AF%E7%B5%A1%E6%88%91%E5%80%91/author/537-%E6%85%88%E6%BF%9F%E5%8A%A0%E6%8B%BF%E5%A4%A7%E5%BF%97%E5%B7%A5?start=740#sigFreeId8970bce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