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不枯 聚善弭災

慈少的孩子於環保站做分類,從環保工作中學會愛惜物命、知福惜福的重要性。(攝影者:張明珠)

慈少的孩子於環保站做分類,從環保工作中學會愛惜物命、知福惜福的重要性。(攝影者:張明珠)
「慈濟超越了傳統慈善,不只提供物質的救助,更著重人文關懷,辦教育、建醫院,且力行環境保護,皆是慈善事業重要的創新;體現了上人及所有慈濟人的慈悲情懷。」


以有形物 扶困啟善入福海

中國河北省經濟文化參訪團抵達花蓮靜思堂,於博覽館了解慈濟志業從草創時期的克難,到現今在世界各地的援助足跡;領隊付志方先生於座談時,表達內心的感動。

上人表示,天下一家親,慈濟人因賑災因緣走過七十多個國家。「不只給予有形的物資,更希望啟發當地人的愛心,使人人都能自助且助人。希望帶動人與人之間,以愛為心靈的宗旨、正向的教育,彼此之間相互關懷。」

在南非,有近萬位本土慈濟志工,雖家境窮困,卻發揮愛心照顧愛滋病患與愛滋孤兒。又如海地,去年大地震後慈濟人馳援,當時受助的民眾,如今已成為志工,延續慈濟精神關懷貧病同胞,更在東日本大地震後,捐款響應慈濟賑災。上人欣言:「他們知道一滴水匯入大海,永不乾涸;一個個銅板匯合,就能產生大力量。」

宗教以愛 守護大地息天災

慈濟推動的宗教,是人人以愛為「宗」旨、以愛為方向的「教」育;調和人心,是慈濟長久以來努力的宗旨,也是生活上的終身教育。

上人強調,在臺灣有五千多個慈濟環保據點、七萬位環保志工,響應並落實「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理念,讓資源回收再製,減少消耗。上人稱許環保志工對大地環境的愛,在投入資源回收分類的過程中,激發潛能、發揮良能,巧手再造新物命,減輕大地負擔。「我希望全球人都能愛惜物命,克制奢侈浪費之舉。唯有人人保護大地,才能使氣候改善,減少天災。」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1年6月28日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36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有知足心,才懂感恩;有感恩,才會善解;有善解,才能凡事包容。
Being content helps us, to be appreciative., Having gratitude helps us, to see things, in their positive light., Being this way, we will, become a more, tolerant and, understanding person.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