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生命教育」

2011年 12月 22日

花蓮慈濟小學慈幼社為秀林鄉照顧戶清掃住家。圖:陳彥甯小朋友仔細清洗置物架。(攝影者:林珮華,地點:花蓮秀林鄉文蘭村,日期:2003/11/01)

花蓮慈濟小學慈幼社為秀林鄉照顧戶清掃住家。圖:陳彥甯小朋友仔細清洗置物架。(攝影者:林珮華,地點:花蓮秀林鄉文蘭村,日期:2003/11/01)
面對複雜的社會百態,如何幫助下一代產生足夠的力量,擁有心靈免疫力?


關鍵就在「教育」,從家庭到學校帶動「生命教育」,才能導迷思為慎思,讓年輕人走向正確的人生軌道。

教育要從小開始。家庭是人們受教的第一步,父母要以身作則,作為孩子的模範;學校老師要善用智慧,啟發孩子心中的悲憫之苗,讓他們看見不同的人生樣貌──體會到在暗角裏原來還有貧窮、殘障、生病的苦難人,需要我們付出關懷。

慈濟小學的孩子們,關懷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分割手術成功的菲律賓雙胞胎莉亞和瑞秋,在去年九月成立「慈幼社」,每天在撲滿中存入零錢,作為這對姊妹未來的教育基金、營養品費用。

除了照顧國外的孩子,慈小學生也關懷臺灣貧病困苦的孩子。他們和住在禪光育幼院的大哥哥、大姊姊們相約定期見面,帶禮物去分享、和他們玩成一片。也到貧困人家關懷,看到居住環境髒亂惡臭、小朋友沒有床鋪睡……慈小學生於是動手刷洗家具和餐具,年紀雖小卻做得有模有樣。當一片烏黑的牆壁,經過一雙雙小手通力合作展現亮麗,彷彿也讓人看到慈小學生心中的大愛,為社會帶來光明希望。

這些「生命與生命相遇」的真實故事,就是最深刻的「生命教育」。

當孩子面對社會百態發出疑問時,我們要用這些「生命與生命相遇」的真實故事給予啟發,培養他們的悲憫心及智慧之苗;從知福中培養感恩,從惜福中培養關懷,從造福中培養智慧,才能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讓真善美在世間循環。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了解人與天地萬物,是休戚相關的「生命共同體」。

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當孩子的悲心啟動,智慧苗就能萌芽。一棵大樹源自一顆種子,愛的教育正如毫芒,需要長期陪伴、耕耘,讓種子萌芽為幼苗、長成大樹,進而結出纍纍果實;果實中的種子,落地生根,再化為一棵大樹,如此循環不息、蔚然成林……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455期〈無盡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