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心行願的青春

2013年 06月 03日

新加坡慈濟義診中心門診,慈青為看診民眾量血壓。(攝影者:曾茂文)

新加坡慈濟義診中心門診,慈青為看診民眾量血壓。(攝影者:曾茂文)
看到年輕人投入慈濟志業,真的很歡喜,還要感恩資深的志工菩薩們的陪伴。


青春不要留白,要在人群中發揮良能,大家應該謹慎地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選對了,就要立志、立願去行動,做對世間有貢獻的事。年長者也曾經有過青春年華,然而時光無法倒流,人生不能回頭,大家要珍惜時間,認真地往前行。

見苦知福

現在很多大學都有辦社團,年輕學子參與慈青社團比較困難,因為慈青須守十戒、要學會喜捨而無所求,還有學習做人規矩,生活禮儀等等許多要求。

我說社會的希望在年輕人,大家應該要有那一分使命感。並非父母生下我,就認為他們應該扶養我、供我享受,社會應該為我付出,而是應該盡己所能,利益人群,奉獻社會。在南亞海嘯前,菲律賓短短兩星期歷經四個颱風侵襲,在重災區里爾鎮,整個鎮幾乎淹沒。

慈濟人很快地前去陪伴,一個月中去了二十次,每次都是緊急發放、義診,還為災民們送水、送糧,以及安裝淨水器等等。在長期陪伴之下,這個小鎮不但恢復生機也展現商機。

臺灣與菲律賓的人醫會,舉辦大型義診,很期待有機會讓慈濟醫院的醫師前往參與。因為在臺灣,環境富裕,很多人都將社會所給予的,視為理所當然;沒有看到身處苦難環境的無奈,也沒有看過真正貧苦的生活情形。有位慈院的醫師到達菲律賓,眼見當地災民的窮困,孩子就讀的簡陋學校,就照相回來,即使是未受災難的中學,還是很破舊。

在義診時,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外面玩得很開心,出去看看這些孩子在玩什麼,原來孩子自己用木板釘了一個不像車的車,正拉著跑,玩得很開心。

這位醫師看了很感慨,想到自己的孩子與他們同年齡,在臺灣有一大箱很精美的玩具車,有發條的、電動的、電腦的、搖控的等等,這樣還不夠,還要:「爸爸,我要買新玩具。」假如爸爸說:「你的玩具這麼多,不要再買了。」孩子就會任性賴在地上哭鬧。這就是生長在臺灣的孩子,不斷地要求,總以為理所當然,只要別人有、商店有,那麼我一定也要有。看看菲律賓的孩子,只是自己命名為車,用繩子拉著跑,就很滿足、開心,他們的人生是這樣少欲知足。我相信菲律賓的孩子,比這位醫師的孩子快樂多了。因為他無所求,如此輕安自在地面對大自然。

什麼樣的人生才幸福?倘若心靈不能輕安自在,人生道上會進進退退。例如有些慈青感覺這個團體不錯,就進來學習,才明白一些道理,就認為足夠,接著要進入磨練,就覺得很辛苦,而停滯不前,如果這樣就非常可惜。

善行與善解

去年慈濟人前往大陸冬令救濟膚慰貧困,撒播愛的種子。在大陸窮困人的家,在屋子裡抬頭能看穿屋頂,見到星星;往外看,可以透過牆壁破處,見到外面風景。在冰天雪地裡,缺少棉被與禦寒衣物,教他們如何生活?

慈濟人分成好幾梯次前去發放。看到大陸的學子,真的覺得很有希望,慈濟人前去蘇州人文交流回來分享,我問:「蘇大的學生參與發放,有什麼心得?」他們說:「很令人感動。學生們很善良,而且能夠自動自發。」

發放時,看到老婆婆行動不便,蘇大學生會背起老婆婆回家,還有學生幫她拿救濟品。每位學生都是風度良、善良積極。而且他們的文筆很好,都能表達出那分志工精神之美。

大陸在開放之後,教育品質迅速提升,學生素質隨著提高,他們都非常用心讀書。臺灣的年輕人應該好好地自律自愛,加緊調適;同樣是大學生,他們已經突飛猛進,十分精進;專心讀書,不因其他好玩的事情分心,現在有機會做慈濟,大家都很開心,而且期待能常有機會,真令人感動。

慈濟在井陘援建的一所中學,去年發放時,校長派出五十位老師與五十位中學生參與。這些學生很有擔當,也很有大將之風。有位女學生很有愛心,看到一位婦人領取許多物資,救濟物資是以人口計算,一次領三個月所需,還包含棉被、棉襖等等。這位同學看到婦人一個人要拿這麼多東西,她很不忍,就自動地幫忙她提。

一提起,就莫名其妙地被打耳光,她一時楞住:「妳為什麼打我?」

婦人說:「妳來搶我的東西。」這位小女生雖然被打,聽到婦人說她是要來搶取物資,她馬上回過神來。她事後分享:「雖然我被打了很委屈,不過,聽她這麼說,我知道這些物資對她而言有多麼重要,她才誤會,激動地打我耳光。」

她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善解:可見這個家庭有多麼需要這些從臺灣來的物資,想到自己的家境也不好,真的應該要感恩。她很感恩慈濟援建了這所學校,這所學校也是這個縣的重點學校,前年,百分之百畢業生都考取好學校,所以這位女學生滿懷感恩。

但願年輕人都能善解父母心,更要善解人世間,時常心存感恩。慈濟團體無所求,要是說有所求,是只為社會的希望,只要人人為社會,在思想與行為上負起一分責任;更願慈青們做一個堂堂正正,臺灣青年的好榜樣。

本文摘自:《靜思語教學》98期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