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壤惡地綻放希望之花

2012年 11月 04日

(攝影者:林炎煌)

(攝影者:林炎煌)
哲人文士不受苦迫頹心喪志,隨遇沈澱,於窮僻山間點燃學術火炬;在同樣的地理環境中,純真善良的孩子們亦不被艱困的生活環境磨失理想,堅強上進,於貧壤惡地綻放希望之花。


貴州境內,湖泊、峽谷、瀑布、溶洞、石林等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與特色民居、少數民族風情等人文融為一體,風光無限。然而岩溶地造壤不易,水源易流失,導致自然生態脆弱,農耕發展困難,自古以來當地居民多貧困。

山路崎嶇生活貧困 發放助學常關懷

一九九七年貴州盤縣、新義等縣連續遭受冰雹、豪雨、土石流襲擊,慈濟提供受災民眾及時的援助,慈濟志工亦深入貴州其他貧苦鄉鎮,並於2000年開始陸續展開羅甸、紫雲、花溪等縣的長期扶困計畫。除發放糧食衣物、義診、提供學童助學金外,並於紫雲縣松山鎮、花溪區高坡鄉及麥坪鄉、羅甸縣董架與羅沙鄉等地援建慈濟新村。

「當時慈濟人進入貴州勘災發放,路很難走,物質運送非常艱險,但是只要有愛,就能克服一切。」上人於早會時回憶慈濟人自貴州回返後,報告實地踏勘所見,山路崎嶇,又因多雨濕滑,舉步維艱,居民們的住屋殘破無以遮蔽,生活極其貧苦,令人心疼不忍。

「據說貴州是歷史性的窮困之地,然而歷史是時間在人與人之間累積而來的,人可以改變一切,只要有心,把握時間、空間,就能改善生活。」上人當初指示,應於山下平地擇一交通便利的安全之處建屋,使村民有穩固的安身之處,再者為他們建蓋學校,讓下一代受教育,開啟未來的希望。

建屋、建校後,上海與廣州慈濟人亦定期前往發放助學金長期關懷。至2004年,遍及七個鄉鎮,累計有二萬五千五百七十三人接受慈濟助學金,「濟助的對象包含小學生與中學生,得知讀中學的孩子有四十六位考上大學,感到真是很有希望。」

寒門出狀元 八歲娃是榜樣

慈濟人在每年二度發放助學金的同時也前往家訪關懷。上人敘述,慈濟人探視一位八歲女孩余冬成的生活起居,十分心疼也很讚歎她的乖巧懂事。余小妹妹父親往生、母親離家,她與三歲的弟弟跟隨爺爺奶奶同住。雖然家貧,但小妹妹很上進用功讀書,同時要負責打理家事,無論洗衣、煮飯、餵豬、種地、拔草,樣樣皆落在她小小的身上。

「這孩子很勤快、很乖巧也很認命,耐勞且有耐力,她一邊煮飯,也分秒不空過地溫書學習,且這個孩子很有禮貌、尊重長輩,用餐前會先盛飯給阿公、阿媽,還幫他們挾菜,是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上人說道,在臺灣同齡的孩子備受疼愛與保護,事事仰賴父母,相較之下貴州的窮孩子展現超齡的成熟與無窮的生命韌力。

「人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也都具有那一分純真無邪的智慧,所以『寒門出狀元』,孩子潛能無窮,只要肯用功、肯精進,沒有事情難得倒她。這兩萬多個孩子,慈濟人還是會不斷地陪伴著,期待他們將來大學畢業後,投入社會付出改變生活。」

上人嘆言,有的人可以為人群、為家庭、為社會不斷付出,不分年齡,能夠守本分地認命去做,終有一天會改變困境;然而同樣的生命,有人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為非做歹使人心不安、社會動亂,讓父母操心煩惱,此一對比令人省思,究竟在何種環境下才能培育出好人才?「應該經常將貴州窮苦孩子的故事提出來警惕自己,做為我們的典範。」

※本文摘自:《證嚴法師衲履足跡》 二00五年‧夏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