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捐贈淡季 食物銀行服務人數再破紀錄

2023/11/01  黃淑芳(慮覺)/加拿大報導 

時間剛進入北半球的11月,安大略省的溫度也開始出現零度以下的低溫。原本是每個月第一個星期二前往列治文山市社區食物銀行服務的慈濟志工,這一個月卻更改到11月1日星期三。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加拿大的感恩節是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而聖誕節在12月25日。每年感恩節前夕,就會有很多的物資湧入食物銀行。但是,節日過後,就會有一波物資的短缺。然後一路到12月上旬,過聖誕節氣氛濃厚的時候,捐贈物資又會突然增加。所以,11月常常都是物資比較短缺的時間。食物銀行經理Lee特地在九月份就和志工們提及此事,希望11月份的捐贈可以提前到1號,而不是原定的11月7號。

 

一如以往的一批新鮮蔬果捐贈,這次裡面有洋蔥、紅蘿蔔、蘋果和香蕉。但是沒有馬鈴薯,因為食物銀行仍有庫存量。所以提早的溝通,可以讓物資調配可以更有效率。

 

但是,差不多的採購捐贈金額,這一次卻多買了很多的罐頭番茄、罐頭蔬菜湯、果汁和營養餅乾。一箱一箱的罐頭食品,少則8、9公斤,多則近20公斤的食物罐頭,和20箱的果汁,從賣場的貨架到推車、從推車到車上,再從開車送到食物銀行的倉庫卸貨,著實讓5位負責採購的女眾志工費了好一番力氣。

 

第一次參加慈濟志工活動的吳明賢和何星燁夫妻,剛從蒙特婁搬過來安大略省。因為報名儲備老師培訓,得知有這樣的機會服務社區,立刻報名參加。負責分裝鹽的太太何星燁很驚訝,原來物資這麼缺乏,她還想說每一個人來領物資時,像鹽這樣的物品,超市裡一包或一罐可能只需一兩塊錢就可以買得到,應該都是一罐一罐或一包一包的領回家。沒想到卻還要一小匙一小匙的來分裝,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真的覺得很幸福。

 

食物銀行經理Lee和志工們分享,10月份食物銀行總共服務了2988位客人,也是食物銀行在社區投入三十多年服務以來的最高數字。新來到食物銀行的客人中,有雙薪的家庭,因為低收入,在通膨下,不得以來領取物資。也有65歲以上獨居的長者。還有更多來自烏克蘭、羅馬尼亞、伊朗和墨西哥的難民或新移民。其中來自烏克蘭的居民,因為都可以申請到工作簽證,所以幫助期比較短。但是來自其他國家的居民因為語言問題很難找到工作,所以幫助期就比較長。但是這樣的服務數字還是讓她很擔憂,也感謝像慈濟這樣的團體長期對食物銀行的幫助。

秋風飄香暖心田

2023/09/22  張素雯/加拿大報導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多倫多街友的人數激增。 與北多聯絡點長期合作的新市街友服務中心Inn From the Cold, 自2022年起即常年開放,只是縮減固定床位至25人及中介床25人。而每週五的熱食供應則是不曾間斷,只是由堂食改成派發。慈濟北倫多聯絡點,已經跟街友中心合作 將近9年的時間。疫情期間,我們始終不忘記街友的需求。感恩無論是在採購或志工協調方面,關關難過關關過。不管用哪一種形式,我們依然稍來我們慈濟費心準備的熱騰騰熱食。

 

目前雖然開放,但變種病毒仍蔓延著,因此該中心的廚房煮食人員限制4個人。疫情期間,我們大多是透過長期合作的餐廳提供素食,打包之後才送到該街友中心。

 

2023年,在秋風漸起,但仍秋高氣爽的天氣下,我們決定進去煮食。跟以往不同,因為只有四個人在廚房裡面,香積組首先要考慮的是在有限人力下能完成的菜單與材料,再三斟酌,非常有經驗的香積組組長林慕德師姊統籌一切。整個團隊從12點到3點半左右,有效率的完成任務,逾100人份的素食牛肉,豆腸番茄,花菜什錦等美味餐點一一到位呈上,而甜點與春捲則一如以往,感恩廖衍詠與馬千斐師姐協助採購與打包送達。 

 

由於熱食中心仍然不提供堂食,採派發餐盒方式。慈濟人員備妥餐點後,該中心有另外一打包志工接手,但是慈濟人非常的貼心,我們特意提供打包的餐盒,上面貼好靜思語卡。希望帶給街友們,不只暖胃的美食,更帶給他們心靈上的慰藉。

 

這次在街友中心遇到一位新進員工Mark,他是第一次見到慈濟這個團體,因此他對我們準備的素食餐點非常有興趣,因為他知道街友們的需求,他可以從這個菜色裡面感受到我們滿滿的心意,而負責熱食中心的專員Martha女士則表示感恩慈濟一直以來不離不棄,即使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仍定時提供餐點,甚至還會配合要求,臨時加碼提供。該中心的負責人Ann Watson曾參與慈濟的歲末祝福。對慈濟的愛心服務的精神非常地認可。她難得進到廚房,表示我們現場煮食的佳餚看起來既美味又可口,尤其聞到飄出來的香味。讓他們現場的工作人員都覺得垂延欲滴,精神一振。

 

在現場也有一位長期住宿的街友,看到身著藍天白雲的團隊,主動跟慈濟志工素雯師姊攀談,表示自己在疫情之前就曾經來參與慈濟煮食的發放,他們很高興地再次看到我們,想起我們就是過去一直定期提供素食的團體。她還記得當時的味道。很高興地說:「太好了,你們又回來了。」 

 

慈濟帶給社區的印象是這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團隊,處處透露著關懷街友的一些小細節,而我們也以此自我提醒,例如我們在煮食之前特別研究並嘗試各種味道,以確定符合街友的口味。我們希望帶給他們的不僅是填飽肚子的一餐,而是一份感恩尊重與愛。善良是會循環及傳播的。我們很感恩街友們讓我們有機會見苦知福,也期待今天在秋風裡飄蕩的菜香,能夠將慈濟的大愛常留在街友們的心田裡。 

夏日室內音樂會 長者歡欣齊舞動

2023/06/20  黃淑芳(慮覺)/加拿大報導 

2023年6月20日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再次來到金星老人公寓,原本應該是在戶外的夏日音樂會,但是因為幾個星期以來,加拿大山火情勢嚴峻,影響到了空氣品質,所以,就把應該舉辦在戶外的音樂會移師到室內舉辦。

 

11位慈濟志工提早半個小時到現場布置,因為今天的音樂會除了有志工林思瑋的長笛演奏,還有慈濟志工們一起帶動的十巧手和三首手語團康,更有志工黃淑芳帶來簡單的氣功動作分享。節目的安排一靜一動,就是為了讓長者們覺得輕鬆有趣,又能夠強身健體。還有,為了讓在音樂會結束後,長者們可以領取到美味的素食便當,還有4位志工前往知位齋餐廳打包90個素食餐盒。

 

志工林思瑋帶來了一首將近10分鐘左右的長笛獨奏,讓現場聆聽的觀眾滿心喜悅,享受在悠揚的旋律中。一首結束後,除了熱烈的掌聲,更有許多長者高喊「安可」的聲音,讓她又在獻給所有的觀眾另一首較短的樂曲,能夠運用自己的專長,帶給長者們歡樂,志工林思瑋心中充滿了感恩。

 

志工黃淑芳為了讓長者們可以多動一動,邀約長者們做幾個簡單的氣功動作時,特地分享了自己小學老師曾經教導過的簡易西瓜口訣「一個大西瓜,中間切一半,一半送給你,一半送給他。」翻譯成英文後,搭配動作,讓每一位長者都哈哈大笑,重點是大家也都把動作給記起來了,有事沒事都可以多動一下。志工黃淑芳分享的第二個動作是八段錦中其中的一式「背後七顛百病消」,透過吸氣踮腳尖,吐氣腳跟落地時,大聲的發出「呼」或「哈」的聲音,可以把身體一些不好的情緒或濁氣給吐出。長者幾個回合做下來,都有欲罷不能的趨勢,大家都很開心。

 

志工邱玉亭師姊透過歡迎你來做慈濟的音樂,帶動十巧手動作,讓每一位長者知道即使是坐著,也可以運動。一套簡易的十巧手運動做下來,每一位長者都穫益非淺。所有的志工一起呈現的「我們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和「愛與關懷」手語團康帶動,讓許多位的長者感動流淚。尤其是每次活動的尾聲,志工們都會呈現「愛與關懷」英文版手語,讓長者們感受到志工們滿滿的誠意與關懷,並約好下次再相會。

 

長者Lisa在接受訪問時,和志工們分享,聽到「愛與關懷」英文版的歌詞讓她感動落淚。每一次志工們設計各式各樣不重複的活動內容,讓她很感動。疫情時期開始的素食便當發放,更是讓她感動多年來志工們不間斷的陪伴與關懷。

 

志工余飛燕師姊是第一次參加金星老人公寓的活動,看到長者們在手語團康時,長者們都樂於配合的一起站起來完成動作,這樣的氣氛她覺得很開心,

因為她知道這是過去多年來志工們陪伴的成果,也是長者們對慈濟的認同與信賴。

 

多年來的關懷與陪伴,讓老人公寓的長者們對慈濟的制服有很高的辨識度,所以,志工們一走進老人公寓,都可以感受到長者們的熱情。每一位長者都很期待志工們帶來的活動節目和素食餐點。偶爾遇到長者家屬來陪伴,都可以聽到長者像自己的家人介紹慈濟志工是一群很好的人。這些也就是志工多年來關懷不間斷最大的鼓勵。

山火陰霾 社區愛灑如期至 敬天愛地 菩薩招生聚福緣

2023/06/07  黃淑芳(慮覺)/加拿大報導 

2023年6月初,全加拿大數個省分,超過400宗山火,影響了加拿大和美國東岸各地城市,煙霧一片,空氣質量非常糟糕。6月7日列治文山市第三區市議員廖立暉先生主辦的夏日社區同樂會,原本想要取消,但是經過多方諮詢後,還是如期舉行,只是在入口處,主辦方提供了口罩,讓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免費領取。對剛從疫情政策結束口罩令沒多久的社區居民來說,實在是很無可奈何,因為汙染的空氣會讓一些氣管不好的人咳嗽或是喉嚨發癢。

 

根據加拿大環境部的空氣質量健康指數,安大略省東部的空氣質量已成「不健康」狀態。今年到目前為止,加拿大已有近 900 萬英畝的土地被野火燒焦。目前,安省東北部有40多處火災,許多居民被政府疏散到安全的地方暫居。也因為如此,大多倫多地區很多個教育局都宣布了,這個星期的戶外活動將延期或是移到室內舉行。

 

雖然空氣品質不是很好,但是社區居民參與活動的熱情不減。許多的慈善組織都來擺設攤位,透過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分享,鼓勵社區居民踴躍參與志工活動。所以,不論是像專為長者提供養護的孟嘗閣基金會、專為兒童或青少年提供服務的360ºkids、教會組織或是列治文山市警察局、消防局、水利局等團體都來參與活動。相較於去年還多多少少受疫情影響,攤位數少了一些。今年所有的團體都回歸了,而且有更多的社團或機構來參加。今天13位的慈濟志工都抱著逢人說慈濟的精神來參加這一場的活動。

 

慈濟志工林秀萍很開心今天能夠來參加社區愛灑活動,除了能夠幫助聯絡點招募更多的志工之外,更能夠幫助人文學校招生。她認為對於推廣慈善志業和教育志業,這種形式的社區活動是最好的場合,因為可以接觸到各種年齡層的社區居民。

 

志工邱玉亭也分享今天很多人都索取了慈濟的月刊,不論是中文版月刊或是英文版季刊。志工張素雯則是手拿靜思語書籤,逢人就說慈濟,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透過一句一句的靜思好話淨化人心。還有一對年輕夫妻牽著腳踏車走到慈濟的攤位,詢問怎麼樣才可以做志工。志工甄月群馬上拿出手機互加對方的微信,馬上將對方邀約進入慈濟北多倫多微信群組,這樣可以不漏接各項社區的慈善活動訊息。

 

志工黃淑珍因為承擔人文學校的校長,所以,對於每一個經過攤位的小朋友,都當作是未來的小菩薩來接引,從頭到尾,不停的邀約家長送孩子到人文學校來學習,強調慈濟教育的理念,不只學中文,還要學人文,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同。還有一個家長表示「終於找到我們學校了。因為聽說慈濟辦學很成功,九月一定會幫孩子報名來上學。」

 

廖立暉市議員在接受訪問時,也感恩慈濟在過去9年的相挺。從2014年迄今,每一年他主辦的社區夏日同樂會都有慈濟志工的身影。他也感恩志工們對社區付出無所求的精神。雖然這一次的活動差一點因為空氣的品質要取消,但是最後能夠如期舉行,他的心裡充滿了感恩。在活動中,他也向社區居民呼籲,我們的地球真的是生病了,需要大家一起來愛護,希望大家一起來響應慈濟的推素活動。

慈濟57周年慶拜經 虔誠祈禱來慶祝 茹素護生來相挺

2023/04/23  黃淑芳(慮覺)/加拿大報導  

加拿大北多倫多聯絡點的慈濟志工在當地4月23日的下午4點20分,邀約志工與會眾一起來到會所拜經。攝影者:梁延康加拿大多倫多的春天和台灣的時差是12個小時。所以,台灣的靜思精舍早課4點20分,就是多倫多下午的4點20分。這個時間常常是接送小孩的時間,也是接近上班族下班的時間。但是,因為慈濟57周年慶的連線拜經在台灣時間的4月24日早上開始,加拿大北多倫多聯絡點的慈濟志工就在當地4月23日的下午4點20分,邀約志工與會眾一起來到會所拜經。也邀請所有的志工與大德們,在拜經結束後,留在會所用晚餐。香積組的師姊們用心準備了精緻好吃的中式素食。期待透過今天一連串拜經、茹素的功德,迴向給世界上仍在受苦難的眾生。

 

34位的志工與大德一起參與了這一場有意義的活動。今天禮拜的是法華三部中的《無量義經》中的《德行品》與《說法品》。透過「一生無量,無量一生」的經文,提醒著每一位志工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一定要透過自己的力行,去接引更多的人走入菩薩道。所以,在今天的活動中,慈濟的師兄姊有15位,但是會眾卻有19位。這麼多新朋友的加入,讓志工們很開心,在用晚餐時,大家也把握機會與每一位會眾互動。

 

用餐結束後,活動組的黃淑芳師姊還分享了20230422《大愛全紀實》從天黑到天光 - 土耳其強震慈濟勘災紀實的影片。看到災區民眾的無助,很多人都紅了眼睛。看到前往勘災的師兄姊們受到的刁難與險阻,大家心裡都是一緊。聽到滿納海國際學校的敘利亞志工,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讚嘆胡光中師兄在當地二十多年的付出無所求。

 

曾經在慈濟人文學校任教過一年的莊博惠老師,今天是第一次來參加慈濟的拜經活動。知道是慈濟邁入第57年了,身在加拿大,看到慈濟志工遍布這麼多的國家,她的心裡很震撼。也很感恩師姊們邀約她來參加這麼有意義的活動,她也希望透過今天的拜經與茹素,可以將所有的功德迴向給需要的人。

 

陳芊秭大德今天帶著先生、兩個女兒、一個女婿、一個外孫和一個外孫女第一次來參加慈濟的活動。一家七口從拜經,感受到慈濟道場的莊嚴;從晚餐茹素,感受到慈濟道場的溫馨氣氛。原本就是佛教徒的她,在接受訪問時,除了慶祝慈濟的生日,也希望透過今天拜經與茹素的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因為她知道茹素是最好的放生,也是最好的護生。

大眾參與慈濟57周年慶的連線拜經。攝影者:甄月群 今天禮拜的是法華三部中的《無量義經》中的《德行品》與《說法品》。攝影者:梁延康

大眾正在念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攝影者:甄月群 看到災區民眾的無助,很多人都紅了眼睛。攝影者:甄月群

莊博惠老師(右一)是第一次來參加慈濟的拜經活動。攝影者:梁延康 陳芊秭(左一)希望透過今天拜經與茹素的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攝影者:甄月群


慶祝世界地球日 身體力行掃公園

2023/04/22  黃淑芳(慮覺)/加拿大報導  

2023年的世界地球日在4月22日,27位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志工清掃社區內的公園。攝影者:梁延康2023年的世界地球日在4月22日,適逢星期六,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特別在這一天參加列治文山市政府Clean up, Green Up Week 清掃公園活動。27位慈濟志工被分配到清掃社區內的公園小徑Beaver Greenway。

 

活動前幾天的氣象預告這個周末將是陰雨綿綿的天氣。果然,星期六一大早起床,整個城市都籠罩在這一場早春的細雨中。這一場雨沒有澆熄志工們想要維護社區環境的熱情,兩點集合時間還沒到,志工們就陸陸續續抵達社區中心來報到。簽名、領取志工背心、垃圾袋、手套和夾子後,將志工們分成七組,三位一組搭配行動,有人撿垃圾,有人拿垃圾袋,累了還可以換手。

 

今天的溫度雖然只有10度,但是因為風速不大,所以,對加拿大的人來說,今天並不冷。走在公園小徑中,看到剛冒出枝枒的綠葉,聽著小溪潺潺流水聲,嗅著空氣中大自然的芬多精,雖然天上下著毛毛細雨,但是每一位志工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一邊散步、一邊撿垃圾,對身體有幫助,對社區也能貢獻一份心力,這樣的活動每年都一定要來參加。

 

79歲的任眷西奶奶每一年都來參加慈濟舉辦的清掃社區的活動,她說這樣的活動最有意義。作為參與這一項活動年齡最長的志工,她的動作卻比誰都快,也比年輕的志工還要積極,很多藏在樹叢裡或是泥濘不勘的草叢裡的垃圾,她都使盡全力的去撿,只希望我們的社區環境能夠變得更清淨。

 

這一次的清掃公園也有很多的青年志工參加,其中還在就讀高中的劉軒菲就表示,雖然今天的天氣不是很好,但是看到這麼多的志工一起為社區付出,真的很開心。也很感恩慈濟能夠提供這麼好的機會,讓自己能夠為社區環境盡一份心力。

 

列治文山市第三區市議員廖立暉先生對於疫情後,很開心所有的活動都回歸正常,更感恩慈濟志工每一年都主動積極的參與社區的活動。尤其今天是世界地球日,透過這樣的活動,能夠呼喚更多的社區居民一起來愛護我們的社區環境。

領取志工背心、垃圾袋、手套和夾子。攝影者:梁延康 志工們分成七組,三位一組搭配行動,有人撿垃圾,有人拿垃圾袋,累了還可以換手。攝影者:丘啟源

清掃社區公園活動開始前,大眾合影。攝影者:丘啟源 經過一個冬天,融雪後,公園內有不少垃圾。攝影者:梁延康

年輕志工也能對社區貢獻一份心力。攝影者:甄月群 室外溫度雖然只有10度,因為風速不大,所以並不冷。攝影者:梁延康

一邊散步、一邊撿垃圾也是很好的運動。攝影者:甄月群 這樣的有意義的活動,志工說每年都一定要來參加。攝影者:丘啟源

雖然天上下著毛毛細雨,但是每一位志工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攝影者:丘啟源 79歲的任眷西奶奶比年輕的志工還要積極,很多藏在樹叢裡或是泥濘不勘的草叢裡的垃圾,她都使盡全力的去撿,只希望我們的社區環境能夠變得更清淨。攝影者:梁延康

就讀高中的志工劉軒菲就表示很感恩慈濟能夠提供這麼好的機會,讓自己能夠為社區環境盡一份心力。攝影者:梁延康 市議員廖立暉先生感恩慈濟志工每一年都主動積極的參與社區的活動。攝影者:梁延康

活動圓滿,志工們歡喜合照。攝影者:梁延康 志工將垃圾運往垃圾收集地點。攝影者:丘啟源

志工們準備了菠蘿包感恩大家的付出、攝影者:丘啟源





春季捐贈如常付出 食物銀行突贈獎牌志工驚喜

2023/04/12  黃淑芳(慮覺)/加拿大報導  

2023年4月12日,5位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的志工一大早就前往連鎖的大型超市,採購食物及生活物資。攝影者:甄月群2023年4月12日,5位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的志工一大早就前往連鎖的大型超市,採購新鮮的蔬菜、水果、尿布、女性衛生用品、糖、奶油和果醬等物資,送往列治文山市社區食物銀行。一開始,本來是沒有預計要買糖和奶油,但是在採購的過程中,突然接到食物銀行經理Lee女士的來電,希望能夠額外增加這兩項物資。對志工們來說,就算會超出預算一些些,還是要使命必達。

 

根據星島日報4月4日的報導,多倫多食物銀行的需求量創歷史新高,全國最大食物銀行之一的Daily Bread Food Bank表示,加國的食物銀行情況“正處於臨界點”。 該食物銀行表示表示,上個月該食物銀行的訪問人次打破往年數位,更稱自疫情以來,食物銀行的訪問人數上升了兩倍。 2023年3月接待了270,000人次,是40年來的歷史高位。 相比之下,疫情前每月訪問人次僅為65,000人。普遍認為,顧客暴增的主因在於收入追不上通脹。而在到訪食物銀行的顧客中,接近3成是受薪階層。

 

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所在社區的列治文山市,在2021年,平均每個月服務1,400位居民。2022年,這個數字是約2,000人。到了2023年,1到3月份,平均每個月都將近2300-2400位居民來到食物銀行請求幫助。而且根據統計,33%的人是18歲以下未成年;16%是60歲以上的長者;而51%來到食物銀行的居民是19到59歲有工作能力的居民。但是,因為是低薪,加上通貨膨脹,逐漸無法負擔房租、交通等費用,只能尋求幫助。

 

還在就讀大學三年級的梁譽耀(Richard Leung)曾經是慈濟人文學校畢業的學生,他說疫情前買一盒18顆的雞蛋只要4.25元(加幣),現在要付6.58元(加幣)。另外,雖然知道大部分的長米價格比圓米便宜,但是因為從小家裡就習慣吃圓米,所以買圓米比較多。如今在大賣場的超市,一包4公斤的圓米,疫情前大約是11、12塊就買得到,現在卻要將近16塊。不論米還是雞蛋,都是日常食物,但是卻都有超過30%的通貨膨脹,所以,他可以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前往食物銀行領取物資,他只希望這一波的通膨可以早日結束。

 

臨近中午的時間,志工們完成採購後,馬上將三車的物資送往食物銀行。食物銀行的經理Lee女士和董事會成員Bob先生已經打開倉庫的大門,等待志工的到來。Bob先生以為只有一台車的物資,沒想到陸續看到第二台、第三台車,看到裝滿物資的後車廂,在看到只有五位女性的志工之後,Bob直呼驚訝又感動。對著鏡頭,他直說感謝這兩三年來有慈濟志工突然的援助,是疫情這些年最大的驚喜。

 

在每次捐贈活動例行的大合照時,經理Lee女士突然讓志工們等一下,然後,回到辦公室拿出一幅裱好的獎狀,上面寫這感恩有慈濟的幫助,讓社區的食物銀行能夠幫助更多需要的人。這一個動作,志工們都覺得太驚喜了。雖然因為疫情後,通貨膨脹嚴峻。志工們每一季度,疫情前的採購預算大約都在1000-1200加幣左右。但是,如今這樣的價格已經買不到相同的物資數量了,每一季通常都要1500-1700加幣的預算來支出。對志工們來說,也無形中增加了募款的壓力。但是,每一位志工都秉持著上人教導第子的理念,要回饋社區,要幫助社會上弱勢的族群。希望能夠匯聚眾人小小的力量,一起來成就大大的事情,讓愛飛揚在社區裡。志工甄玉蓮還特別拿了這一張獎狀照一張相片,她說要分享在朋友圈裡,告訴她的會員大德,慈濟善用了每一分每一毫的捐款,幫助了需要的人。也希望透過自己付出的快樂,能夠帶動更多人一起來,不只出錢,更要出力、出時間。

這次採購的過程超出預算一些些,還是要使命必達。攝影者:甄月群 超市員工協助志工將物資搬到車上。攝影者:甄月群

三台車的物資都堆得滿滿的。攝影者:甄月群 Bob先生(右一)感謝這兩三年來有慈濟志工突然的援助,是疫情這些年最大的驚喜。攝影者:甄月群

捐贈活動例行的大合照時,經理Lee女士從辦公室拿出一幅裱好的獎狀,上面寫這感恩有慈濟的幫助,讓社區的食物銀行能夠幫助更多需要的人。攝影者:甄月群 志工們都覺得太驚喜了。攝影者:甄月群

志工將物資搬進列治文山市社區食物銀行。攝影者:甄月群 志工將食物和物資放進冰箱。攝影者:甄月群

匯聚眾人小小的力量,一起來成就大大的事情,讓愛飛揚在社區裡。攝影者:甄月群 志工甄玉蓮還特別拿了這一張獎狀照一張相片,她說要分享在朋友圈裡,告訴她的會員大德,慈濟善用了每一分每一毫的捐款,幫助了需要的人。攝影者:甄月群

冰箱放滿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捐贈的食物。攝影者:甄月群 就讀大學三年級的梁譽耀(Richard Leung)曾經是慈濟人文學校畢業的學生表示一包4公斤的圓米,疫情前大約是11、12塊就買得到,現在卻要將近16塊,通貨膨脹很嚴重。攝影者:甄月群

長者摺紙傳愛 祈福土敘人民

2023/03/15  黃淑芳(慮覺)/加拿大報導  

2023年3月15日,13位志工們為長者們安排的活動是摺紙與海報製作。攝影者:甄月群2023年3月15日13位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的志工再次來到金星老人公寓,其中包含了3位青年志工和兩位人文學校的孩子。這一次志工們為長者們安排的活動是摺紙與海報製作。原本過去幾年的春季關懷活動都是以中國春節為主題來設計。可是,今年2月6日的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的大地震,慈濟志工全球動員為災民募心募款。這也讓活動組長黃淑芳與志工站聯繫窗口林思瑋師姊覺得應該把這一個訊息傳遞給長者們。所以,經過一番討論,決定帶著長者們摺愛心、摺紙鶴、製作海報,除了要讓長者們動動手,也要動動腦,更能夠啟發人人一分地悲心。

 

活動兩點半開始,兩點多一點就有長者陸續到來。更有長者因為有醫生約診無法參加今天的活動,特地來和志工們「請假」,並說四點左右一定會趕回來,因為她們知道志工們又幫長者們準備了好吃的素食,大家都很期待。

 

活動一開始,林思瑋師姊分享2022年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大藏經,志工的足跡遍布在社區裡,當然也有金星老人公寓。所以,有一些長者看到自己的畫面,非常的開心。更感動的是志工們多年來無私的付出,長期關懷著他們。

 

今天志工們主要教長者們三種摺紙,第一個是愛心、第二個是難一點的愛心、第三個是紙鶴。第一個愛心比較簡單,所以,經過林思瑋師姊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展示,所有的長者都順利完成。大家紛紛表示太簡單了。所以,第二種的愛心摺法就複雜多了,長者們就要花更多的注意力去完成,也需要志工們一一上前去指導。到了第三個摺紙鶴,不只對長者,連對小學生們都是一大挑戰。

 

因為適逢加拿大春假,中小學生都有一個星期的假期,許多孩子到老人公寓來陪伴爺爺奶奶。所以今天的摺紙活動就有小朋友陪著爺爺奶奶一起來參加。所以,摺紙鶴時,因為步驟太多太細了,沒辦法是一個志工上台做展示就可以完成,就必須把志工們分散,每一個會摺的志工就負責教兩三個長者或小朋友。看著大家都很專注在每一個步驟上,十分鐘後,陸陸續續有人完成了紙鶴,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忍不住要分享一下自己的成品,很有成就感。

 

最後,志工們請大家把今天所摺的愛心和紙鶴黏貼到海報上,並寫下對土耳其與敘利亞地震災民的祝福。這一個下午,16位的長者和3位小朋友,加上13位的志工,大家把滿滿的祝福,透過摺紙與海報製作的過程,傳遞給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災民。志工們也分享慈濟志工在災區的第一線發放現值卡的過程,平均每一戶得到的金額約加幣七百多塊錢,預計要發放超過四萬戶的數字,總金額將超過三千萬加幣,還不包括後續的中長期援建,讓在場的長者們感到既驚訝又讚嘆。

幾乎是第一個完成海報設計的長者Helen女士,開心的接受志工的採訪。每一次志工們帶來的活動都讓她很期待。今天的摺紙活動,既能夠讓她動手又動腦,還能夠把自己的祝福透過親手製作傳遞給災民,她很開心,覺得又是充實的一天。今天她還特別早下來活動場地,因為上一次她無法參加,所以開玩笑地和志工們說她早一點下來彌補上一次錯過的。而且還和志工們說她三天前就開始數日子,每一天都叮嚀自己不可以忘記。讓志工們聽了覺得很窩心。

 

Brille小朋友和兩個妹妹趁著春假來陪奶奶Susana,知道今天有這樣子的活動,三個小姊妹特別開心。除了能夠學到怎麼摺紙,回到學校後可以和同學們分享之外,知道還能夠把愛的力量,透過慈濟志工,傳遞給土敘地震的災民,純淨的心靈馬上被啟發無數的愛心,小姊妹們製作海報時特別的認真。

 

慈青林婕也趁著醫學院的假期,帶著高中的妹妹林彤一起來參加。而且林彤也是被邀約前來教大家摺紙鶴的青年志工。從小就喜歡摺紙的她,很開心今天能夠來教大家。只是沒想到摺紙這項活動,真的很適合長者們,因為可以動腦又可以動手,一邊摺還可以一邊聊天,是很容易和長者們拉近距離的活動。林婕則對於素食便當的發放很有感。尤其是行動不便的長者,需要志工一個一個送上門,讓她更覺得,年輕人應該為社區內的弱勢族群,付出更多一些。

林思瑋師姊分享2022年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大藏經。攝影者:甄月群 長者看到自己的畫面,非常的開心。攝影者:甄月群

林思瑋師姊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展示,所有的長者都順利完成。攝影者:甄月群 ,第二種的愛心摺法就複雜多了,長者們就要花更多的注意力去完成,也需要志工們一一上前去指導。攝影者:甄月群

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學生陳元廣陪著老奶奶一起來摺紙。攝影者:甄月群 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學生陳元寧陪著老奶奶一起來摺紙。攝影者:甄月群

大家都很專注在每一個步驟上。攝影者:甄月群 志工吳佳鮮正在教長者摺愛心。攝影者:甄月群

每一個會摺的志工就負責教兩三個長者或小朋友。攝影者:甄月群 志工們請大家把今天所摺的愛心和紙鶴黏貼到海報上,並寫下對土耳其與敘利亞地震災民的祝福。攝影者:甄月群

長者把滿滿的祝福,透過摺紙與海報製作的過程,傳遞給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災民。攝影者:甄月群 慈青林婕(左)與妹妹林彤(中)教大家摺紙鶴。攝影者:甄月群

朱少玲師姊(左)代表上人將福慧紅包送給每一位長者。攝影者:甄月群 活動圓滿,志工們歡喜合照。攝影者:甄月群

踏雪送愛 溫情滿滿

2022/12/16  張素雯/加拿大報導  

2022年12月16日,志工在素食餐館打包熱食便當。攝影者:丘啟源生活在加拿大這個幸福的國度裡。 慈濟人總想著把幸福散播出,不斷努力地尋找發現藏在角落裡面的需要。 尤其在幾乎半年處於冬季的多倫多,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持續八年與Newmarket街友服務專車LOFT及Inn From the Cold熱食中心與庇護所合作,時時關懷在外露宿的街友們的健康與需求。

 

2022年11月份,為即將迎來的冬季,新市志工站站長張素雯師姊及志工團隊主動出擊並於11月初收到LOFT及Inn From the Cold提供的冬令物資需求單,隨即準備海報,著手物資募集。 

 

今年因為利率調漲,物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再加上疫情一直尚未收尾,大眾處於口罩解不解的兩難狀態。大家對未來經濟發展普遍不是很樂觀,因此我們已經有心理準備,今年物資募集估計會比往年少很多。 結果出乎意料,相較往年,今年所募集的物資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多。 我真的是太低估各方會眾大德的愛心了。大家在共體時艱之際,也了解街友的人數比往年攀升。無家可歸很容易成為社會的弱勢群眾,我們卻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

 

一個月下來,清點物資後,發現真正需要採購的部分,只有20百分比。 感恩我們真的是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土地。 

 

12月2日,我們將各方的物資帶到北多會所,由9位志工參與物資打包,這次物資也包括由鄧鳳齊師姊領軍的愛心圍巾編織團隊提供的100條愛心圍巾。 我們將它與喉糖,傷口貼,隨身面紙及巧克力粉,加上靜思語卡裝成100份的聖誕禮物包。 這些都是街友們在戶外隨時用得到的物品。期待能在寒冷的冬天與歲末時節帶給街友們一份驚喜與滿滿的溫暖。 

 

打包當天,因為物資比我們預期的要多很多,在素雯師姊的安排與眾位師兄姊的努力下,進行一條龍的生產線,有效率地完成。最後裝箱貼標籤。總共24箱的物資把素雯師姊的廂型車裝得滿滿。 很難得在戶外攝氏2度時,還能留下汗水。 但是每位參與的師兄師姊都是心懷感激有這個機會,為社會,為街友付出,畢竟施比受有福。 

 

在12月9日,首先將一半的物資加上牛奶袋地墊送給LOFT街友服務專車。 該中心的負責人瑪麗安看到物資充斥原本不大的辦公室,感受到慈濟志工多年來的支持與發心。當瑪麗安打開禮物包時,看到內容樣樣是街友們真正需要的,她表示LOFT會再加上幾樣後送出,對很多的街友而言,這很有可能是他們今年唯一收到的禮物。瑪麗安更表明如果沒有慈濟的支持,他們沒有辦法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隨即她也響應我們的竹筒歲月精神,率先在竹筒裡投下銅板,讓善的力量,再次發揮蝴蝶效應。

 

12月份在家家戶戶忙著採購聖誕禮物時,慈濟志工卻優先考量街友。馬不停蹄,接下來一個禮拜是街友熱食及庇護中心的發放。剛好12月16日的前一天下大風雪,志工們都來電詢問12月16日照常發放嗎?不是大家不願意踏出門,而是擔心街友中心關門,物資都已經備妥,若不能及時送到街友們的手中,我們會相當遺憾的。還好庇護中心表示照常開放。是的,對餐風露宿的街友,他們是不會因為風雪放棄這一餐的。而慈濟志工的付出也向來不畏風雪,熱情不減。只是出門之前必須要花不少時間剷除車道上面的冰雪。

 

因此,餐盒打包再驅車北上送餐,一切照舊。到達時,看到熱食中心的負責人瑪莎及庇護所的負責人Ann Watson已經殷切地等候,此時深深覺得這一趟路走得真是值得,想到能奉上熱騰騰的便當以及環保毛毯等物資到街友的手中,溫暖他們的身心,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負責甜點的廖衍詠師姊在前一天還再次確認。確定發放照常後,就趕在大風雪中去採買材料,回家打包製作。而負責春捲的馬千斐師姊更是提早準備好材料,發放當天一早就在家裡的廚房忙活著。總總的努力,就是為了不負與街友們的這份約定。

 

以往慈濟毛毯都是主要捐給街友服務專車LOFT, 而這次我們也帶來一大箱的慈濟毛毯給街友中心Inn From the Cold, 中心負責人Ann觸摸著柔軟的慈濟毛毯,表示很難想像是由保特瓶製作的。對慈濟在環保上的用心表示讚揚。

 

對一年當中近五個月雪季的加拿大人,下雪在多倫多的冬天並不稀奇。但是守著一份承諾,在風雪中依舊送去的溫暖與關懷,是謹遵佛陀與上人的教誨,為了淨化人心,帶給街友們不一樣的感受。一善破千災,在幸福國度裡以誠與愛的付出。我們相信以一份悲心傳遞的食物與物資是更有溫度的!


2022年12月16日,志工在素食餐館打包熱食便當。攝影者:丘啟源 打包後隨即運往熱食中心。攝影者:丘啟源

志工帶來了熱騰騰的便當,溫暖街友們的身心。攝影者:丘啟源 志工帶來慈濟毛毯給街友中心Inn From the Cold。攝影者:丘啟源

中心負責人Ann (右一)表示很難想像是由保特瓶製作的。對慈濟在環保上的用心表示讚揚。攝影者:丘啟源

跨越海洋的編織之愛

2022/12/03  張素雯/加拿大報導  

志工正在將牛奶袋編織成地墊。攝影者:丘啟源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才剛落幕,在能源與戰亂危機雙重威脅,世界各國飽受能源短缺之苦,歐洲重拾燃煤、天然氣、核能、甚至燒木取暖,紐約時代廣場的氣候鐘不斷倒數計時。身處加拿大佔盡各種環境優勢的我們,不能隔山觀火。遵從上人環保理念的北多倫多志工,在當地政府規範下尋找從事環保與慈善的切入點。

 

慈濟北多倫多志工張素雯師姊從2018年開始推廣收集牛奶袋以及組織牛奶袋地墊編織團隊至今已經超過4個年頭。 中間歷經了COVID-19 疫情的封城與社交距離的考驗, 但是感恩志工胡志偉師兄,王小蓉,馬千斐師姊以悲智雙運的毅力將編織團隊化整為零,完成不可能任務,自2019年11月至今已經完成編織及捐贈96條牛奶袋地墊。 除了每個月固定2-3條捐給新市的街友服務專車外,我們更有32條地墊是飄洋過海送往非洲,幫助那塊上人心心念念要翻轉的大陸。

 

今年2022年入夏後,多倫多疫情減緩。大部分公司行號與學生們都回工作單位或學校實體上班上學。而慈濟加東三所人文學校師生也於9月份正式回校實體上課。 眼見時機成熟,張素雯師姊也開始進北多倫多與多倫多校園再度跟親師生推廣環保理念:清淨在源頭,做環保也能奉獻愛心給街友溫暖的地墊。宣導大家一起收集牛奶袋。同時因會所恢復值班,感恩也有志工們利用到會所值班的時段協助整理牛奶袋。因為疫情,顧及編織團隊成員的健康,每張牛奶袋都必須經過消毒,整理之後才能轉給編織的團隊志工。 

 

一開始慈濟北多倫多編織團隊的牛奶袋地墊主要是透過LOFT服務專車提供給約克局的街友使用。由於疫情期間,各種戶外活動減少,留在家裡的時間多了,再加上技術漸臻成熟,編織速度進步許多。我們逐漸有多餘的量可以提供。慈濟永遠希望我們的愛心能擴展到更多地方。因緣成熟下,慈濟開始與牛奶袋編織協會Milk Bags Unlimited機構合作。 

 

在疫情爆發,牛奶袋收集不易時,該機構固定提供牛奶袋製造商捐贈的牛奶袋瑕疵品用來編織地墊,我們也自2021年11月起不定期提供給牛奶袋編織協會逾20條的牛奶袋地墊裝上貨櫃送往非洲。 

 

該協會自2008年成立以來,安大略省已經有許多的學校或教堂等團體加入牛奶袋編織的陣容。雖然慈濟北多聯絡點在2018年才正式加入牛奶袋收集與編織團隊,但是該協會負責人Angela Kesthely透過素雯師姊提供的慈濟月刊了解到慈濟基金會在全球的付出已經遍及五大洲,不僅重視環保,只要世界上有苦難的地方,就有慈濟人大愛的足跡。Angela深覺慈濟的理念與她非常契合,因此我們彼此保持緊密的聯繫。 

 

12月3日的早晨很難得冬天下著傾盆大雨。素雯師姊連同慈濟北多聯絡點負責人朱少玲師姊及人文真善美甄月群師姊,丘啟源師兄,帶著9條剛出爐的牛奶袋地墊送往Milk bags unlimited發起人Angela Kesthely的家中。也藉著短短20分鐘的交談對彼此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Angela 也是一位牛奶袋地墊及牛奶袋製作產品設計者。牛奶袋編織協會的成員都是像慈濟這樣的志工團體。 

 

多年來Angela一直致力幫助非洲及中南美洲的窮苦居民,集合眾人的力量捐助超過55000個牛奶袋地墊送往,包括加納,賴比瑞亞,馬拉威,獅子山共和國等超過22個國家,甚至收集提供牛奶袋幫助當地人,並曾親自前往指導教授牛奶袋編織。但因疫情及戰亂的因素而停止,期間甚至有一整個貨櫃被竊,損失慘重。但是她始終不放棄。Angela也提及與慈濟基金會這幾年來的合作,慈濟不僅救助並製作提供牛奶袋地墊給約克郡的街友們,並一起與牛奶袋協會共同幫助海外有需求的人們。Angela也一一述說並展示了非洲及中南美洲當地居民收到並使用牛奶袋地墊的照片。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著溫馨感人的故事。

 

在短暫會晤後,帶著Angela提供給我們的牛奶袋,將原本已空的車廂再度填滿。我知道我們拿的不僅是為地球減少一分負擔,更是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已經21世紀了,世界上的苦難眾生因戰爭與災難頻繁並未減少。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很高興得知與牛奶袋協會有著共同的目標:我不知當3千萬牛奶袋免於掩埋地下時,在環境保護上是否能幫助COP27達到減碳控溫1.5度的目標。但希望這份匯聚的愛心不僅能照亮在加拿大本土,更能跨越海洋,送到遠方給需要的人! 

自2019年11月至今已經完成編織及捐贈96條牛奶袋地墊。 攝影者:丘啟源 志工將牛奶袋地墊送往Milk bags unlimited發起人Angela Kesthely的家中。攝影者:丘啟源

Angela簽收慈濟志工編織的牛奶袋地墊。攝影者:丘啟源 慈濟志工與Milk bags unlimited發起人Angela Kesthely合照留念。

Angela一一述說並展示了非洲及中南美洲當地居民收到並使用牛奶袋地墊的照片。攝影者:丘啟源 帶著Angela提供給慈濟的牛奶袋,將原本已空的車廂再度填滿。攝影者:丘啟源

想要家庭吉祥、和睦,就應該常常起歡喜心,
天天為自己的家庭祝福。
To have a warm and happy family, we should nurture a heart of joy, and shower our
family with blessings.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