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應適時適量適度,如蜂採蜜不損香色

(攝影者:陳潁茂)

(攝影者:陳潁茂)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滅,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香色。」──《佛遺教經》


飲食過量 等於火上加油


「民以食為天,欲續命不可缺少五穀雜糧。而大自然已供應足夠的糧食營養供人們生活,故人人應懷感恩心為人間付出。」上人於早會時,從慈大附中高中部二百多位師生發起「飢餓三十」活動,提出飲食應「適時、適量、適度」,像是蜂蝶採集花蜜,卻不會傷害到花,又增添大自然美麗景致。

人類以為天地萬物皆是供己所食,並以養活人口為藉口,進而濫砍林木破壞大地,造成空氣、水源、土地污染。人之生活固然不可缺少糧食及飲水,然而享受無度的結果,卻導致許多商人為謀利而畜牧殺生。

貪欲無度,傷害物命,吃遍眾生肉,究竟有多少滋味?上人指出,貪味不過三寸舌根而已。「舌頭有味覺能分別滋味,待吞入食道,就不再有味道,再者,不論吃下任何食物,經過胃、腸消化吸收後,皆成排泄物。」

「飲食過量,等於是火上加油,體內營養過剩,容易火氣大發脾氣,且欲念易起,欲火、瞋火若無處發洩,就會致病。」上人再示,過猶不及,若太餓,無益於身體,也會因體力不夠,以致智慧無法發揮,應保持平衡的狀態,使體力均衡,內心調和。

體驗飢餓 知他人之苦

佛世時代,出家人以托缽生活,奉守日中一食。缽之別名「應量器」,意即應身體營養之需而供食。上人解釋,若於第一戶人家托缽,仍感不足,可以再去第二戶,直到認為量足,這就是適量,但也規定無論足量與否,單日都不能托缽超過七戶。

伊斯蘭教也有「齋戒月」,旨在教人少欲淨心。穆斯林於齋戒期間,自日出到日落禁食、禁聲色,克制欲念、淨化心靈,日落後邀親友共享齋飯、博施濟貧,祈求真主普降福慧。像是在埃及首都開羅,齋戒月有許多為貧困穆斯林舉辦的餐會,共享食物、歡樂和祝福。

一九九0年起,臺灣世界展望會發起「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呼籲提起「人飢己飢,人溺已溺」之心,透過公益募款與飢餓體驗,投入關懷行列。「飢餓三十」之原意乃來自於聖經中「禁食禱告」的精神,基督徒透過禁食感受貧困飢餓之苦,藉著代禱(代人禱告),祝福遠方及身邊的苦難者,「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飢餓的得飽足、飄流的得安息、赤身的得遮蔽」。

「齋戒於宗教而言,皆有很好的含意。」上人期待年輕人在切身體會到飢餓感之後,能夠知道他人之苦,把這分愛心化為行動,例如每天省下一罐飲料錢,累積點滴做好事。

「人類應以自然蘊生的五穀雜糧為食,不要剝奪其他生命的權利,畜養殺食牲口。同樣是生命,吃眾生肉時,應當自問,來生若換作自己被蓄養殺食,會不會生怨恨之心?」上人愷示,天地已供予人類豐富的糧食,飲食亦要像蜂蝶採蜜一般,不傷花體,適度適量,否則追求過多物質,徒增瞋欲之火。

證嚴上人開示於2007年10月3日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7年冬之卷
一個人面臨絕境時,還能心存感恩很是難得。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比較不會陷入
絕境。
It is difficult to, remain grateful , in destitution, but a person, who does good, with a grateful heart is, less likely to, fall into destitution.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