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善益善 由凡入聖

修行的目標就是要由「凡」入「聖」,超越人間煩惱,朝聖人的方向行走。佛教不能只存在叢林,要為天下人做天下事,才能對社會有益,也有助佛法傳續。攝影者:許榮輝
上人說明,天地萬物各有不同性質、形相,但真如本性皆同。以人類而言,各人習性不同,皆經長時間薰習、造作、累積而成。「個性單純善良之人,心寬念純、樂於行善,造作未來善因緣;個性暴躁頑劣者,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皆在造作未來的惡因緣。所以『善人習善而益善,惡人習惡而益惡』,天堂、地獄等境界,都取決於心。」
人隨著心念起於行動,所造作的一切,皆收納於心識。上人表示,就像在心田裏播下種子,謂「如是因」;種子深埋土中,當陽光、空氣、水等助緣成熟之時,就會萌發成長,直至開花結果,所以助因生果的助緣,名「如是緣」;因緣成熟而發生的結果,名「如是果」;合善因善緣生善果、惡因惡緣生惡果,由過去善惡造作所招感的善惡業報,即「如是報」。
「以上九種『如是』,從『相』至『報』,最後的歸向即為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
把握生命 超越煩惱
與屏東多位資深委員以及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為眾釐清:「『普天三無』中『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是相信天下人都有善念、都能經由修行回歸清淨自性;並非不分是非地相信人,任憑事態惡化。」
上人教導,要以開闊心胸平等視眾生;在眾生群中處理人間事,則要提起智慧分別是非。「善良本性人人皆有,但各個習氣不同。對於言行不一、趨利背義者,要能辨明,也要等待因緣,引導他改過向善。」
娑婆世界本有種種苦難,對於凡夫而言,面對種種苦相卻無力改變,心理上充滿無力感,容易導致憂鬱症等心理病症。上人勉眾透過佛法,了解人世間苦難,提升自我心靈,以修行之心超越。
「修行的目標就是要由『凡』入『聖』,超越人間煩惱,朝聖人的方向行走。」上人表示,佛教不能只存在叢林,要為天下人做天下事,才能對社會有益,也有助佛法傳續。期待人人以無私大愛為眾生付出,帶領人人朝正知、正見、正念前進。
【靜思小語】覺悟世間苦難,提升自我心靈,以智慧超越煩惱。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2年4月18日《農三月‧二十八》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46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