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慈子孝 人倫之美

(攝影者:蕭嘉明)

(攝影者:蕭嘉明)
新聞報導,香港有許多嬌生慣養的「三低」孩子,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抗壓力低。有小朋友在公共場所雙手插腰怒罵父母,父母默然接受任其發怒;小學一年級的男孩不會綁鞋帶,連扣釦子也做不來,因而撒嬌、耍賴要父母幫忙。


培養生活習慣 導正偏差人心

上人感嘆,成長在富裕國度的孩子,在父母和長輩過度呵護及溺愛下,不僅失卻做人的本分與道理也喪失身體本能。父母將寵溺、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遂造成種種匪夷所思的現代家庭現象。

「應用心教導孩子懂得自理,也明白做人道理,才能培養孩子自立。」上人述及,在中國大陸河北省易縣山區裡,住著一對貧困母子。現年五十二歲的劉愛民與八十一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愛民的眼睛失明,母子倆靠殘疾津貼及親戚接濟生活。

愛民每天服侍母親盥洗後,再外出撿拾乾樹枝、樹葉回家當燃料燒,三餐由眼睛勉強看得到的母親負責,餐餐都是沒味道的麵疙瘩、玉米粥。母子倆雖然貧困生活但感情甚篤,媽媽對愛民說:「我動不了,你給我扶著、給我端飯、尿盆子,你對我都是一百一的好。」愛民則回應:「媽媽從小養我,孝順是應該,我愛您!」

「這個家庭雖然清苦,母親老弱、孩子殘疾,但母慈子孝,真正呈現人倫之美。」上人表示,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用心學習,偏差的人心需要教育導正。

「請大家共同營造富有人倫道德的社會環境,為下一代培養身心健全的人生,未來社會才有希望。」

【靜思小語】只有熱情,無法長久付出;感受所做之事很有價值,才能啟發無限大愛。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2年5月22日 《農閏四月‧初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47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夫妻間相處的言行,不僅是直接的身教,也將是子女們的處世範本。
Through their speech and behavior toward one another, parents are actually teaching their children by example, which becomes the model children use in their future behavior.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