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無求 宗教有愛

上人開示:「慈濟人感恩修女們長期照顧海地窮人、老者與孩子,發現修女有困難、有缺乏之處,慈濟就盡力幫助。」圖為海地地震後,慈濟賑災團為聖恩修女會(Sainte Anne)旗下的主耶穌祕書學校(Christ the King Secretarial School)、瑪莉安學校(College Marie Anne)進行援建工程。(攝影者:葉慶蓉)

上人開示:「慈濟人感恩修女們長期照顧海地窮人、老者與孩子,發現修女有困難、有缺乏之處,慈濟就盡力幫助。」圖為海地地震後,慈濟賑災團為聖恩修女會(Sainte Anne)旗下的主耶穌祕書學校(Christ the King Secretarial School)、瑪莉安學校(College Marie Anne)進行援建工程。(攝影者:葉慶蓉)
大陸中華慈善總會范寶俊會長、張心國副祕書長、麻貴林顧問等人來訪。座談中上人言及,做慈善工作不求其他,只要看到受助者真正安身、安心、安生,即感寬慰。


慈善與教育平行 感恩付出無所求

「最初是『哪裏有災難,就往哪裏走;哪裏有貧窮,就往哪裏送。』現在應該要慈善與教育平行並進——即使受助者窮苦,經過教育與鼓勵,也能富有愛心,成為『貧中之富』。」

上人解說,慈濟人救災、濟貧,都以「濟貧教富」為目標,讓受助者知道自己所得來自十方;人人都可以發心立願,日存點滴來幫助別人。

現今年輕一代普遍擁有高學歷,但是不諳人情事理、道德觀念薄弱,隱藏社會危機。上人表示,需要由教育加強培養品德,使其能啟發慈悲心,同時也提升智慧。「能夠從小培養為人群、為社會付出的心念與行為,就能讓未來的社會祥和平安。」

范會長贊同道,人與人之間養成互助習慣,彼此感恩,心念就不會浮躁,社會氣氛自然和諧。

上人補充,慈濟人皆是「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不但不求回報,而且感恩有機會付出,所以皆能做得歡喜自在。」

六教領袖來拜會 無藩籬愛共分享

印尼慈濟人陪同棉蘭政府官員及伊斯蘭、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儒教、佛教六位宗教領袖等貴賓前來精舍拜會,與上人座談。

棉蘭蘇北省省政府民族團結暨政治及社會保護局局長Eddy Syofian Purba請教上人:「末法時代,很多人對宗教失去信心、道德觀念薄弱,您如何帶領慈濟志工,執行慈濟的精神與志業?」

「天地眾生都是一家人,只要能放下執著,行事以利益眾生為前提,就能維持人間和諧。就像此刻,不同國籍、種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齊聚一堂,和樂共處;如果天下人都能如此尊重、互助,人間就不再有對立衝突。」

上人舉慈濟援助海地修女會建設學校為例,表示慈濟人感恩修女們長期照顧海地窮人、老者與孩子,發現修女有困難、有缺乏之處,慈濟就盡力幫助。「尤其災難過後,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相互幫助。唯有人心平和、以愛互助,才能讓濁亂世間往好的方向改變。」

棉蘭基督教領袖Johan Alexander Ferdinandus牧師表示,此行深刻體會上人「普天三無」精神。「近來世界各地經常發生各種災難,是否是上蒼對人類的警示?」

上人表示,天災始於人禍,以佛法來說,是人類造作的業力導致重大災難。「人類為了享受,破壞大地資源,以致地、水、火、風四大不調。面對這麼多災難,要提倡真誠的慈悲、博愛與仁愛。只要人人調整生活習慣與行為,就能緩和自然災害。」

慈悲與愛信仰足 堅定心志做就對

北蘇門答臘省宗教和諧論壇副主席、天主教Benno Ola神父分享,此行體會到慈濟志業是以愛為基礎,如果一個信仰者不具備充足的愛心,就是信仰還不夠徹底;期望效法慈濟,帶動天主教徒共同實踐愛心與慈悲。

上人感恩神父的肯定,表示每一個宗教信仰都有相同的宗旨,那就是「愛」。「宗教給予人們的教育,不脫離愛的範圍;為天下眾生無私付出的愛心,就像清水一樣,能供應生命所需、洗滌煩惱無明。無論信仰何種宗教,以愛付出時,都會感受快樂。」

上人舉述,慈濟人無論受助者宗教信仰為何,都以平等心對待,讓人感受尊重,自然也會尊重佛教。「宗教之間相互尊重,博愛、大愛、仁愛會合起來,普天下充滿愛的能量,就是天國,也是淨土。」

棉蘭佛教法師Aggadipo Thera提問:「現在社會上有些高學歷、口才便給的人,他們所講的話會阻礙人們做好事;信徒根器不同,容易被言論影響。想請教上人,如何帶動這樣的人做愛心事業?」

上人言:「在世間要做任何事情難免遭遇困難。慈濟已經邁入第四十七年,從草創迄今,困難障礙難以道盡。但既然要在人間做事,必須具有不畏困難的堅定心志——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慈濟志業是集合人人的愛心、力量所成就,上人表示,自己時時感恩;故對於所有人,不論其教育程度高低,皆是平等、坦誠以待。

「我的座右銘就是『誠、正、信、實』,以及『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不相信、不原諒的人。我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秉持正向不偏差,步步踏實付出,相信就能帶動大家做好事、說好話。」

貧窮人心富有愛 帶動互助善循環

北蘇門答臘省宗教和諧論壇主席,也是蘇北省伊斯蘭教長老會領袖Dr. H. Maratua Simanjuntak Bin Maddin表示,「慈濟」在印尼語發音為「清淨、純潔」之意,亦常在上人談話中聽聞「淨化人心」之語,故猜想「慈濟」之名亦有清淨與純潔之意。長老並以《古蘭經》對照慈濟理念提出看法:「《古蘭經》提到,若貧窮會讓人起惡念,則貧窮就會讓人遠離上帝;慈濟在淨化人心的同時,也造福、種福田,有福報就不會貧窮,也不會遠離善性,能夠創造祥和的社會。」

上人感恩長老對「慈濟」有這麼好的解說,表示「慈濟」確實有純潔清淨之意。「在佛法來說,『慈』是『無緣大慈』,給予人類幸福平安;即使素不相識,還是以誠懇之心要為人類建立幸福平安的生活。『濟』就是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心懷,為苦難人補充缺乏、解救其苦。」

針對長老提起,貧窮易讓人起惡念,以致離上帝遙遠。上人表示:「貧窮人確實較無力布施、無法造福人群;但是慈濟有『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的方法——以誠正信實的態度帶動富人親自布施、見苦知福;也讓受助者知道自己雖貧,依然能幫助人,以此鼓舞窮困人提升心靈力量。」

上人以緬甸貧農「日存一把米」助人為例,印證窮困並無礙於行善造福。「貧窮人心靈同樣富有愛,只要有人帶動、給予方法,就能『濟貧教富』,使之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做好事,感覺到與阿拉、天主接近。如此即可帶動起人間互助的善循環。」

上人期望各宗教更緊密互動合作,共同為全人類付出。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2年9月26日 《農八月‧十一》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51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