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善業,莫共惡業

(攝影者:何瑞昭)

(攝影者:何瑞昭)
「早期人們生活單純、樸實,長輩從孩子年幼時就教導『勤儉』——如閩南語『勤儉才有底』,意即勤儉才能打穩人生基礎。現今社會結構改變,除了倫理道德與禮儀觀念日益淡薄,用物亦因取得方便而恣意浪費,在不知不覺中累積業力。」


早會時間上人言,早期的家庭多代同堂,孩子自幼即由長輩教導生活禮節,見到長輩要稱呼致禮,行事言談皆講求長幼次序;現今社會構成以小家庭為主,父母親本身若無勤儉、惜福、尊敬長輩等觀念,亦無從教導孩子。

厚植倫理啟善念 不與惡濁共業


「共業,就是從人人的生活習慣點滴累積——人人習性不佳、家家生活浪費,累積垃圾、污染空氣、傷害大地,將來必定會嚐到苦果。」

上人指出,希望生活平安,除了敬天愛地、保護環境不受污染,也要選擇安全的居住環境。如孔夫子所言:「擇不處仁,焉得知」——選擇平安、有道德之地居住,才是有智慧的人;反之,若是人與人之間不能和平相處,就將無法安居樂業。

「然而『擇欲處仁』,須從人心開始教育——從自己開始啟動善念、身體力行,為下一代做最好的身教。」

自我負責,綻放良能

志工分享時間,台南慈青陳同學坦然述說,雖然擁有幸福的家庭,卻常對父母的管教怨忿不平,自小學五、六年級就很叛逆,將頭髮染成金黃色,經常與朋友在外遊蕩;上國中後學會抽菸、喝酒,不尊敬師長,經常惡言待人。

國二時,在班上看到靜思人文出版的《一秒鐘一輩子》書籍,一翻開就看到上人簡介,又看到「普天三無」理念,大受感動。之後經常閱讀這本書,醒悟自己對待師長與同學的態度錯誤,立即向老師道歉。國中畢業進入醫專就讀,校內有慈青社,看到慈濟人如同看見光明,她發願成為慈濟人。這一年來,她在社團裏慢慢改變習氣,家人也肯定她的轉變。

上人讚歎陳同學因為一本書而迷途覺悟,也有勇氣對眾分享荒唐的過去;亦叮囑她:「醒來了就不再受迷境誘引。一人入迷可致社會不安,一人能悟則可兼利天下;要把心照顧好,守志奉道,發揮智慧大愛,提升自我生命價值。」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0年8月1日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26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