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得獎而做 只為該做而做

(攝影者:王嘉菲)

(攝影者:王嘉菲)
上人指出,慈濟在此一時代樹立人文志業,目的並非與人爭取任何獎項。「從慈善開始,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得什麼獎,不為得獎而做,只為該做而做。」


「最初就在慈善工作中發現人品典範,所以一方面追蹤苦難人,一方面記錄人間菩薩。能遭逢科技發達的時代,很感恩也自覺很有福,而且有這麼多同仁合心協力,才能廣為弘法,或收錄大藏經。」

打開世間眼界 喚起社會良知

藉由科技,目前在蘇州靜思書院的同仁也在早課後的晨語時間連線聆聽開示;每天的志工早會,臺北、臺中、大林與花蓮慈濟醫院同仁就好像共處一室般,相互分享心得,經由連線畫面看到分享者,而許多地區雖只能聽到聲音,也都是同步聆取法益,通達無阻。

「看到同仁們翻過千山萬水,為我們攝回世界奇觀,亦非為得獎而報導,是為了要讓世間人開闊眼界,知道無論是西藏或新疆,水資源咸瀕臨乾涸。」上人說及,佛典中提到,水從天河來所指的「天河」在喜馬拉雅山頂,由積雪慢慢溶成河源,但其中的水也不斷在減少。

「我們要報導這樣的訊息,讓大家知道為何必須節省水資源,以及人類是如何破壞大地,以警醒一般紛紛擾擾的凡夫眾生。若聽轉述聽不懂,只看書也不了解,就讓他們用眼睛真正清楚看見這樣的境界。有這麼美的山河,為什麼要加以破壞?」上人舉例說,一般人對於地質變動和走山等事,若不親眼看見就難以相信,所以人文志業體要以平面立體的畫面呈現於大眾面前。

上人勗勉,無論得獎與否、專家講評如何,同仁們總是要認真地為世間人打開眼界,喚醒良知,讓人人知道世界之美,知道人人皆有責任呵護地球,這都是人文志業要做的事。

背負道德使命 宣揚人文清流

「要宣揚好的、不要報導流俗八卦,也不需要標新立異,優良的本質還是要守住。」上人說,慈濟媒體是一股清流,背負傳揚人文道德的使命,若要說這就是「包袱」,那麼不怕包袱太大,只怕包袱不夠大。

就如《經典》雜誌報導,西藏的茶磚雖是藏人每日生活必須,但其中含氟,有害健康,將這樣的研究報導出來,也能救助許多人。上人表示,這非但不是「包袱」,還是大家用心、用愛投入研究、付出之後,能永久流傳的藏經。

上人感恩:「不論是立體、平面或是廣播同仁,大家都是用心、用愛付出。不要在意收視率高或低,或者是別人如何評論,真的是做就對了!」

※本文摘自:《證嚴法師衲履足跡》 二00七年‧冬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