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4  李蓉芬/加拿大報導

王元培老師殷殷提醒書法技巧。(攝影者:梁延康)在海外的中文學校裡, 慈濟是以「人文教育」為其最大特色。 在正統中文教育外 ,也經由靜思語及各種人文課程如花道、奉茶 、書法等課程來潛移默化學生,以成為內外兼修的青年。本學年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將書法課安排在進修二 、三(8,9年級) , 或許是考慮青春期的孩子, 血氣方剛, 情緒容易浮動 ,練書法正可以磨磨性子; 另一方面學生對漢字也累積了一定的基礎 。藉由這門課, 更能領略出中文字之美。

 

2014年11月9日, 校方請到本地知名書法家王元培老師擔任為期三週的書法講解及示範課程。 甫上課老師便略作調查 ,同學們中只有少部分學過,但都不曾參加過比賽 ,大多數對書法均感陌生, 也因此對於這課程有極大的興趣。

 

老師有著多年教學經驗,開宗明義表示學書法是學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先從文字的演變,到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一一說明。 平日要求的筆順練習, 在寫書法是更顯其重要。老師拿出了事前準備的九宮格,讓同學們跟著老師的筆法, 一筆一畫的描紅。

 

第二堂課,老師介紹了幾位有名的書法家 ,並輔以動畫片「王羲之吃墨」 及 「王羲之妙書迎春對聯」讓學生欣賞。 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接下來, 同學們開始嘗試臨摹。同學們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 ,屏氣凝神地一張又一張的練習。


進修三同學屏氣凝神習書法。(攝影者:余偉平)  同學認真一筆一畫小心臨摹。(攝影者:陳建廷)
 

當第三堂課還沒開始, 同學們早迫不及待的將報紙貼好在書桌上。 老師以「靜夜思」為例 ,一步步的教同學們如何將稿中的字畫成九宮格 ,按比例寫在宣紙上。大家沉浸在寫書法的過程中陸續完成作品。進修三的黃淑芳老師也提筆寫出讓同學們讚佩不已的佳作, 她雖謙稱有數年沒動筆 ,但看得出基本功紮實!

 

這三週的課程, 同學們由起初對書法的全然陌生, 逐步學習如何靜心到寫出自己得意的作品, 體會出創作的喜悅並欣賞漢字之美 。更值得欣慰的是,同學們會自動的負責事前的準備到課後的清潔善後, 這也見證了平日人文教育的成功。

進修三黃老師指導該班同學書法。(攝影者:馬嘉呈)  進修二李老師指導該班雷樂文同學運筆。(攝影者:馬嘉呈)

週日, 14 十二月 2014 21:41

HELLO 有禮 笑展人文

2014/12/14  張素雯(慮緻) /加拿大報導

學生陳亮宇、蔣慧昀與主任分享HELLO有禮活動--陳建廷攝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才剛創校滿一年,2014年九月即迎來逾百位的新生,這一切要感恩所有教育團隊的努力。

 

慈濟人文學校的教育宗旨,是「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在這近百位的新生當中,有很多位是從中年級以上才開始就讀。校園裡面因為湧進這許多的新生,當然熱鬧。但是在這許許多多的聲音中,好像缺少了一點寒暄,溫馨的感覺。哦,原來是因為大家彼此都不認識,剛開學,新生陸陸續續報到,也還沒來得及教孩子一些禮儀規範。雖然在校務會議中已提醒老師們,將上人「克己復禮」的理念帶進教室裡。但是,在教室走廊外,似乎還是缺少了那一點「規矩」。在教室裡,孩子的行為規範是老師的責任。那在教室外面呢?應該是全體教育團隊的責任。如何將上人所寄望的「人品典範、文史流芳」的傳統常駐北多倫多,人文如何展現?或許就從一聲招呼開始吧!

 

◎    你有禮  我投票  全體動員

 

因此,教務處開始規劃「HELLO有禮,你有禮,我投票」運動。由全校一年級以上的學生參加(幼兒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裡,平常不會自己出來走廊上走動,就由老師在教室裡教導)。而由全體志工,在下課期間,只要學生跟他打招呼,就記下該名學生的班級及姓名。每週統計各班得票結果。此運動是整年度,但是計票期間則從10月26日到12月14日。在12月14日的校務會議中公佈得票最高的班級,並於結業典禮頒獎給全班學生。剛開始有老師有疑慮說我們班上的孩子們沒有別班的人數多,那豈不是得票數會比較少呢? 故為公平起見,我們是以「人次」來計算。


◎    機會教育 溫暖人心 拉近距離

 

為了傳達「克己復禮、有禮真好」人文理念,鼓勵大家開口打招呼,爭取團體榮譽,教務處張素雯主任到各個教室向老師學生們,來推展這個活動。其實今年的志工團隊多了許多的新面孔。有許多年輕活潑仍在高中就讀的志工們第一次接觸人文學校,因此這是個好機會,讓這群年輕朋友們,來見識慈濟的有禮人文。

剛開始施行的前幾週,走廊上,頓時熱鬧起來。學生們逐漸走出教室,向在走廊上的志工們打招呼。很多新生們,一開始還分不清楚慈濟的制服,但是只要看到穿老師制服的,會點頭說老師好!還不習慣說師姑師伯的,至少會說,「早安」,「早上好」!十一月份中心德目是禮節,許多老師剛好將這個Hello有禮的活動帶入教學,下課時請學生到走廊上實踐「要別人笑,自己先要笑」。漸漸地,下課時我在走廊巡視的時間變長了,因為不斷有學生跟我打招呼,而我也要記下他們的名字。在短短的幾週之內,我認識的好多孩子,也記得他們的名字。不管是高班的林婕、惠婷,中年級的文文,言恩,還是低班的彥安、柏言,孩子的面孔開始印在我的心裡。彼此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許多。而幾位酷酷的愛心哥哥,愛心姊姊們也嶄露笑容,歡喜記下孩子們的班級名字。整個走廊的氛圍一點也不像十一月天,走路時都覺得春風拂面。

雖然有時候因為學校有其他活動,孩子比較沒有機會到走廊上來跟志工打招呼,但是當志工有機會到班上敲門時,老師也會引領孩子跟志工們打招呼。「見面三分情,開口傳心意」,在北多人文學校,彼此之間的情誼正在增長中。每個週日的十一點多,教務處的志工,都很歡喜地記下每班的得票數。有愛心哥哥來不及記下名字,乾脆寫道「幼小班全班都很有禮貌」等。可見老師們教育的有禮種子,正在發芽!

 

◎    回歸禮儀社會 由一人一口好話開始


12月14日終於來到,張主任公布9週以來,得票最高的班級是五年誠班。五誠隋文彬老師是第一年在慈濟任教的老師,隋老師開心之餘,更是與有榮焉。老師是孩子的模,父母是孩子的樣,在親師的共同努力下,才教導出有模有樣的孩子。誠心的恭喜五年誠班同學。也感恩全體志工們記錄孩子的表現,與老師一起圓滿成就孩子的教育。

 

教育是個長期經營的工程,今日我們撒下有禮的種子,給孩子一個人文的期許。希望藉由你我之間的一聲招呼,培養孩子懂得關懷的情操。更期許回歸禮儀社會,讓「克己復禮、有禮真好」人文理念,由一人一口好話傳出去。Hello有禮不是口號,而是一個確確實實的生活實踐。將長長久久地在北多倫多人文學校持續下去。將來我們的孩子即使離開校門,也能讓人馬上體認到―「啊!他是慈濟人文學校的學生。」

幼小班學生沈子靖、陳洭霆與老師分享HELLO有禮活動--梁延康攝  五年誠學生龍芊雲與主任分享HELLO有禮活動--陳建廷攝

週五, 28 十一月 2014 23:50

人文手語教學心得分享

2014/11/25  程安琪/加拿大報導

程安琪老師教授慈濟歌選『讓愛傳出去』--陳建廷攝今年是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創校第二年,在這新的學年度,我除了教授三年級語文與靜思語外,更多了一項任務:教導人文團康-手語。對我而言,是一個新的嘗試。

 

手語是一種視覺語言,是一種用手的動作和展現肢體的語言。在手語課程,孩子們得以用手語來學習慈濟歌曲。大家一邊唱,一邊用手語把歌曲展現出來。其實手語除了可以用來表演,更可表達歌詞含意給聾啞人士,不須任何言語,就可將慈濟的人文精神:慈悲喜捨傳達出去,相信慈濟歌曲已將愛與善的種子悄悄地種植在孩子們的心裡。

 

這次的手語歌曲,我選擇了「感恩大自然」和「讓愛傳出去」讓小朋友們學習。

第一首「感恩大自然」是一首輕快的歌。歌詞裡有山、海、樹林、草原、蝴蝶及蜻蜓,猶如是把大家帶到大自然裡。孩子們了解到大自然給予我們這一切,我們應該要感恩並珍惜我們所擁有的。

 

第二首「讓愛傳出去」是一首讓人感覺到溫暖的歌。愛,溫暖了大家的心靈,愛,讓所有的苦都會過去。因此,我們要將愛與祝福傳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程安琪老師教授慈濟歌選『感恩大自然』--馬嘉呈攝  程安琪老師與學生共同練習手語--馬嘉呈攝

在這三堂手語課裡,我也結合了語文教學。我先一句一句的解釋歌詞的意思,再教導孩子如何用手語把歌詞比出來,最後配上音樂,大家邊唱邊用手語將整首歌展現出來。看著孩子們的臉上帶著笑容,認真的唱,認真的學習,真的讓我好感動。此外,也特別感謝我們的教務主任-張素雯主任到班上教導小朋友們一些日常生活上會用到的手語,讓大家知道如何將手語運用在生活中。

 

完成了這三堂的手語課程後,我深深感覺到我和小朋友們之間的距離更近了。相信在接下來的課程裡,我和小朋友們之間的互動會更好,而小朋友們也會感覺到學習中文的樂趣。

學生與愛心媽媽歡喜在學習手語--陳品安攝  師生真情流露的互動手語--陳品安攝

週日, 02 十一月 2014 12:07

靜思茶道奉茶禮儀課程分享

2014/11/02  黃陳英鸞(慈敏) /加拿大報導

佈置莊嚴的茶道課堂,學生及家長們聚精會神在觀看黃陳英鸞師姊展演茶道,並由黃淑珍老師講解行茶禮法(六度)--梁延康攝慈濟教育是從根紮起,無論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及生活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進行,希望栽培小樹苗逐漸長成菩提林,加拿大北多倫多人文學校自2013年9月22日開校以來,全校在親師生合和互協,用心創造愛的教育環境,再加上靜思語教學特色,讓學生們學習成長。學校不僅教中文,更有人文課程,如奉茶禮儀、花道禮儀、及心素食儀等,讓學生學習涵養氣質。

我本學期有幸承擔10月26日與11月2日六年誠班靜思茶道---奉茶禮儀課程講師。首先安排的是「茶道介紹」,讓學生們了解「靜思茶道」有別於傳統茶道,應該將禮節與美感落實在生活中。期待人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心靈及外在的威儀;以禮待人,待人以誠,同時得以愛護環境,美化人生。希望能從茶道中,落實生活美感。學習恭敬的禮儀,養成安定的心境。

第一堂課時,讓班上學生藉由靜思茶道融入奉茶禮儀教學。經過幾次的練習,學生們開始有深刻的體會,剛開始覺得很不習慣,後來越練越熟悉,也愈加了解威儀禮節,親師生得以歡歡喜喜學習奉茶。

接下來則是教導學生們奉茶禮儀的「三心」:感恩心〈端捧茶盤〉、尊重心〈敬上茶盞〉、與愛心〈微笑頷首〉。後來更介紹“慈濟三好茶”:要用「感恩、尊重、愛」三心將一杯茶分三口喝,用來期許自己。飲茶前三口要先觀想,喝第一口時,心發好願;喝第二口時,口說好話;喝第三口時,身行好事。這樣才能歡喜自在,懂得感恩、尊重、惜物愛人。

11月2日一早在愛心志工們用心佈置下,讓教室成為莊嚴溫馨的道場。待家長們陸續入座後,開始上課。首先,展演茶道,行茶禮法--六度:布施〈展布茶席〉、持戒〈置茶入壺〉、忍辱〈注水入壺〉、精進〈靜候茶湯〉、禪定〈傾盡茶盅〉、與智慧〈分茶入盞〉。接著放映台灣慈小學生茶道課的影片,讓家長了解靜思茶道莊嚴的含意,以及慈濟學校為何安排此人文課程。

黃陳英鸞師姊展演茶道,行茶禮法--六度:布施〈展布茶席〉、持戒〈置茶入壺〉、忍辱〈注水入壺〉、精進〈靜候茶湯〉、禪定〈傾盡茶盅〉、與智慧〈分茶入盞〉。--梁延康攝  班上同學們歡歡喜喜用(感恩、尊重、愛)三心來學習奉茶禮儀--梁延康攝


當學生們開始奉上靜思三好茶給父母時,可以看出家長臉上的歡喜與感動。童真的笑臉、快樂的心情、孩子們在莊嚴但輕鬆的學習環境下,學習禮儀、培養品德,孩子們都能領悟意涵,藉由在生活中實踐,學生們個個成為人見人愛、彬彬有禮的好孩子。親子之間的距離瞬間拉近了。爸爸媽媽們也對孩子的奉茶說聲「謝謝」,現場氣氛感人。

感恩六年誠班黃淑珍老師勤打電話通知學生家長說明11月2日當天安排了奉茶禮儀的人文課程,積極邀請每一位家長來學校參加,當天果真每一位學生的家長都全部出席。佑慶瑋與黃雯茵兩位同學的爸爸媽媽在課程結束後接受訪問,不約而同都說出非常感謝學校開設人文課程。因為現在的家庭都少子化,孩子在家中養尊處優,不懂規矩禮儀,很感恩學校教導孩子,讓孩子藉由奉茶禮儀中學習到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禮儀,培養品德。

黃雯茵同學恭敬奉上『慈濟三好茶』予爸爸--余偉平攝  學生們用恭敬的態度奉上茶食,家長們不約而同地拿起手機拍下這珍貴的一刻--梁延康攝

而馬家笳同學則表示很喜歡茶道課中學習到如何奉茶給父母的禮儀,及可以趁著奉茶時對父母說聲「我愛您」。傅明雪同學則說出學習奉茶禮儀時所播放的音樂與師姑們的氛圍,讓她感覺到很平靜,學會了“三好茶”、懂得感恩、尊重、愛「三心」,回家後也會記得要奉茶給父母。

至於其他的同學也是抱著開心的態度來參與,大家都很喜歡師姑不疾不徐的動作,真的很美,也感恩有機會奉茶給爸爸媽媽,以後也知道怎麼樣奉茶給客人了。

這場充滿人文氣息,其樂融融的溫馨奉茶禮儀課程在親師生互道感恩中結束,所有家長也在北多倫多人文學校中再次感受到濃濃的慈濟人文飄香。


學生和家長們一同品嚐慈濟三好茶--梁延康攝  佑慶瑋同學全家歡喜分享靜思茶道課--梁延康攝

2014/11/02 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 靜思茶道課



加拿大是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國家,其中包括華裔,當然也包括來自台灣的僑民。一年一度的「台灣文化節」,溫哥華慈濟志工事前準備相當的謹慎,今年規畫慈濟列車,希望屆時來參加的民眾(8/30-9/1),娛樂中認識慈濟。至於多倫多慈濟志工則是參與了在湖濱中心舉辦的「台灣文化節」,慈濟茶花道人文的展現,讓民眾印象深刻。

花藝之美,可以賞心悅目。而茶湯之香,在了解「三好茶」的意義後,有民眾更明白,慈濟志工在多倫多湖濱中心的「台灣文化節」活動中,鼓勵人人「心想好意 口說好話 身行好事」的期待。

民眾:「我想跟你說,我以前從來不知道茶的意義,現在我知道茶的意義了,原來它有這麼深的涵義,這很接近內在心靈與人文,我希望我能夠多和其他人分享這茶道的三步驟,也希望,更能夠將平安帶入生活當中。」

手工皂、環保紡織品等,資源再利用,都是愛護地球的表現。

慈濟志工:「貝殼都是剛好有在外面的時候,有看到不錯的造型,還有樹皮,這些都是在平常就把它收集,在插花適合的季節,我就把它運用在這個花座裡面。」

至於溫哥華市 一年一度的「台灣文化節」,舉辦時間晚於多倫多。慈濟志工也是精心設計準備,希望民眾藉機會搭上慈濟列車,不論透過圖文了解慈濟,或是遊戲互動,都能夠看見來自台灣的珍寶「愛與善」。

真善美志工 加拿大報導
週日, 01 六月 2014 20:28

靜思茶道 奉茶禮儀課程分享

2014/06/01  黃陳英鸞(慈敏) /加拿大報導

 黃陳英鸞(慈敏)老師展示茶道(攝影者 : 梁延康)慈濟教育是從根扎起,無論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及生活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進行,希望栽培小樹苗逐漸長成菩提林。

北多倫多人文學校自2013年9月22日開校以來, 全校在親師生合和互協,用心創造愛的教育環境再加上靜思語教學特色讓學生們學習與成長。 學校不僅教中文, 更有人文課程如奉茶禮儀、花道禮儀及心素食儀等,讓學生學習涵養氣質。

 

本學期有幸承擔六年誠班,靜思茶道─ 奉茶禮儀課程(2014年5月25日與 6月1日) 。我的課程安排首先是「茶道介紹」,讓學生了解「靜思茶道」有別於傳統茶道,  應該將禮節與美感落實在生活中。期待人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心靈及外在的威儀 ;以禮待人,待人以誠 ,同時得以愛護環境, 美化人生。 希望能從茶道中, 培養生活美感。 學習恭敬的禮儀 ,養成安定的心境 。第一堂課時,讓班上學生藉由靜思茶道融入奉茶禮儀教學 。經過幾次的練習, 學生們開始有深刻的體會。剛開始覺得很不習慣,後來越練越熟悉 ,也愈加了解威儀禮節,親師生得以歡歡喜喜學奉茶。

 

接下來則是教導學生們 奉茶禮儀的「三心」:感恩心(端捧茶盤), 尊重心(敬上茶盞), 與愛心(微笑颌首) 。更介紹慈濟三好茶:要用三心:感恩、尊重、 愛 將一杯茶分三口喝 ,用來期許自己 。飲茶前三口 要先觀想:喝第一口時(心發好願), 喝第二口時(口說好話), 喝第三口時(身行好事)。 這樣才能歡喜自在,懂得感恩、 尊重、 惜物愛人。

 

6月1日一早在愛心志工們用心地佈置教室,使之成為莊嚴溫馨的道場 。待家長們陸續入座後, 開始上課。 首先展演茶道,行茶禮法-六度:布施(展布茶席),持戒(置茶入壺),忍辱(注水辱壺),精進(靜候茶湯),禪定(傾盡茶盅)與 智慧(分茶入盞)。接著放映台灣慈小學生茶道課的影帶,讓家長了解靜思茶道莊嚴的含意,以及人文學校為何安排此人文課程。

 黃陳英鸞(慈敏)老師展示茶道(攝影者 : 梁延康)      六年誠班用心聆聽茶道課程(攝影者 : 梁延康)


當學生們開始奉上靜思三好茶給父母時,可以看出家長臉上的歡喜與感動,童真的笑臉,快樂的心情,孩子在莊嚴但輕鬆的學習環境下,學習禮儀、培養品德,孩子都能領悟意涵,藉由在生活中實踐,學生個個成為人見人愛,彬彬有禮的好孩子。親子之間的距離瞬間拉近了。爸爸媽媽也對孩子的奉茶說「謝謝」。現場氣氛感人。

黃陳英鸞(慈敏)老師展示茶道(攝影者 : 梁延康)      學生們依序練習奉茶禮儀(攝影者 : 梁延康)


彭承佑同學表示學習奉茶禮儀時播放的音樂與師姑展演的氛圍讓他感到很平靜。學會了三好茶,懂得了「三心:感恩,尊重,愛」。過程中雖然剛開始有做錯,但其實很有趣。回家也會記得奉茶給父母。而陳雨辰同學抱著開心的態度來參與這個課程。他很喜歡師姑不疾不徐的動作,很美!感恩有這個機會奉茶給媽媽。回家則會相同的三心奉「咖啡」給爸爸,因為爸爸喜歡喝咖啡。將來家裡來了客人,他也知道怎麼奉茶給客人了。而第一次參與茶道課的謝雅慧老師擔任講解,雖然緊張,但也圓滿達成任務。表示非常感恩師姊的教導。自己也跟學生一樣學到了禮儀。

學生們呈現奉茶爸爸媽媽(攝影者 : 梁延康)       學生們呈現奉茶爸爸媽媽(攝影者 : 梁延康)




彭承佑同學分享學習茶道課程的心得(攝影者 : 梁延康)


這場充滿人文氣息,其樂融融的溫馨茶道課在親師生互道感恩聲中結束。家長們在北多倫多第一次的茶道課再次感受慈濟人文飄香!

 

週四, 17 十一月 2011 17:44

第一夫人說故事

第一夫人說故事


「美青媽媽」專注地聆聽孩子們發問「美青媽媽」專注地聆聽孩子們發問

 

美國第一夫人陪伴小朋友的報導並不稀奇,如果聽見我們的第一夫人周美青來美國給小朋友說故事,在感覺難得之餘,更會有一分感動!

九月二十五日上午,被人暱稱「酷酷嫂」、「美青媽媽」的周美青輕車簡從來到美國總會園區;慈濟聖迪瑪斯人文學校是她在美的最後一站。「美青媽媽」身 穿印著「我是說書人」的粉橘色恤衫,搭配牛仔褲、休閒鞋,背著紅色碎花布包大步走進教室。低年級小朋友連唱帶演以手語「幸福的臉」歡迎嘉賓,然後乖乖地和 老師們一同聽「美青媽媽」說故事。為了讓學童不受打攪,故事課開始十分鐘後,媒體記者就被請出教室,駐美代表等嘉賓一行由慈濟美國總會正副執行長們陪同參 觀法華道的海報展,並在靜思書軒小憩。

書法世界更勝童話世界

「美青媽媽」為低年級小朋友準備的不是公主和王子的童話故事,而是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世界。細膩又認真的她曾在故宮埋首研究,做足功課,這時候配合 隨身帶來的投影片,親手操控,娓娓道來從晉代以降,隋、唐、宋、明、清,有關王右軍的蘭亭序、鵝畫故事、自寫真圖等等的緣由、發展和相關人物與書畫的故 事。

生長在美國的小朋友或許從來沒聽說過王羲之,但都認真聽講。介紹大名鼎鼎的《蘭亭序》時,「美青媽媽」指出:「這流傳久遠的《蘭亭序》珍貴優美,其實只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故事說完,她忽然來個隨堂考:「蘭亭序有多少字啊?」一名一年級的小朋友舉手回答:「三百二十四。」居然隻字不差,讓在場老師、家長和志工十分驚喜!在熱烈的掌聲中,「美青媽媽」開心地送出自備的獎品。

清明上河圖展現當年生活

低年級的故事時間結束,由於互動熱烈,「美青媽媽」犧牲了中場休息,緊接著來到高年級教室。大孩子們獻上環保手工花和鮮花各一束,表示歡迎和感謝。「美青媽媽」為高年級孩子準備的是「清明上河圖」的故事,同樣親手操控精采的投影片,分二十段詳細介紹。

她說,「上河圖」最早的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描繪宋朝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風光。她教大家從圖畫中認識當年的生活型態。例如,為何圖中繪的四 千餘人中,百分之九十九是男性,少見女子影蹤?她解釋說,古時候除了已婚婦女和必須自己謀生的女性之外,一般女子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她也詳細解說從 鄉村到城市,從店家百工到官宦宅第,穿長袍、著短衫、坐轎、徒步等等人士的身分。她更指出圖中生動的生活細節,例如上貨卸貨、過橋拉縴、迎親、挑水、唱 戲、擺攤、打架、偷窺、賣藝、趕路,甚至要大家留意酒帘和飯莊標幟數量的不同。

除了藉畫中認識當時百姓的生活,「美青媽媽」更不忘以古喻今,機會教育,她指著被撞倒在地的挑夫和前面騎馬快跑的人說:「這是肇事逃逸,不應該!」屠狗的人被眾狗追吠的場景則是警惕大家「不該殺生」。

細心的她利用實物讓孩子們更能了解,例如講到圖畫的尺寸時,她邁開大步示範:「三公尺就是我這樣的三大步。」介紹畫中城裡各色不同的窗櫺時,她拿出 隨身帶的戒尺說明。「五位畫家費了九年,才成就這幅畫。」為甚麼需要那麼久的時間?她解釋道,除了細活費工之外,另一原因是當時紙筆都不像今日的方便,若 是墨色未乾就不能進行下一步!

最佳說書人吸引無數粉絲

聖迪瑪斯人文學校校長許惠紅帶著小朋友為「美青媽媽」獻上感恩卡聖迪瑪斯人文學校校長許惠紅帶著小朋友為「美青媽媽」獻上感恩卡

 

兩 堂豐富的「人文故事講座」結束時,「美青媽媽」不忘諄諄提醒:「希望大家能回到台北的故宮觀賞,親身體會我們的書畫之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穆慈滔立刻獻 上志工拍攝的講故事現場照片,配有學生的簽名感恩卡。雖然這時候已經超出預定時間,教室中的家長與小朋友不斷搶著要求合照、簽名,「美青媽媽」親切地一一 滿足大家的心願。一位老師讚嘆說:「大書法家王羲之和清明上河圖我們絕對不陌生,但如此細膩的認識和介紹卻是絕對少見。」

「出來了!出來了!」在園區等待的人群響起企盼多時的呼聲,陽光灑亮的九重葛花藤前、園區老樹濃蔭下,只見無數舉得高高的照相機、攝影機,第一夫人 周美青被簇擁在人群中間,帶著笑容,顯現絕大的親和力。最後的大合照在欲罷不能的情形下結束,嘉賓一一上車,由於行程緊湊,車隊繞行園區一周,略賞總會園 區之美,即與大家揮手告別。

故事取材於《美國慈濟世界》季刊 2011年12月-193期

鄭月櫻師姊教授花道課

主題 : 靜思語 《讚歎別人,就是莊嚴自己》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3.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4.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5.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6.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7.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8.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8.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9.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79.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0.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0.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2.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3.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4.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5.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6.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7.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9.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89.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1.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1.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2.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3.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4.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5.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6.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597.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0.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0.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1.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1.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2.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3.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4.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5.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6.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7.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8.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8.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9.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09.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0.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0.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1.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1.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2.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3.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3.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4.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4.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5.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5.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6.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7.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7.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8.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18.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0.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0.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1.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1.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2.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2.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3A.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3A.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4A.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4A.JPG
  •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6.JPG Click to enlarge image _DSC0626.JPG
  •  


第 2 頁,共 3 頁
時間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業,也可以儲積功德。

Over time, we can build great character, achieve great success, and cultivate great virtue.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