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海地的心靈枷鎖


「化廢墟為連鎖磚」綠圃工場的檢驗員以尺丈量工作小組做出的連鎖磚尺寸是否合格。(攝影/曾永莉)「化廢墟為連鎖磚」綠圃工場的檢驗員以尺丈量工作小組做出的連鎖磚尺寸是否合格。(攝影/曾永莉)
綜觀歷史,海地與外界的接觸,不僅錯綜複雜,而且充滿痛苦的經驗。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在海地北部海岸建立西方強權的第一個殖民地,這裡成為全球奴隸貿易的中心,在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幾乎全被消滅。

海地也是最早擺脫殖民主義枷鎖的地區;一名黑奴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 Louverture) 領導人民打敗了拿破崙的軍隊,成為世界史上奴隸起義唯一成功的例子,兩百年後仍是海地人津津樂道的光榮歷史。一八○四年,海地脫離法國而獨立,成為西半球 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共和國。

歷史光輝的隱憂

然而,海地的光輝卻有隱憂;擁奴的西方勢力想盡辦法不讓殖民地上的人民效法海地,因此海地不但被隔絕,還常遭封鎖。而海地是中南美洲地區唯一以法語和當地克里歐語為主的國家,在一群說西班牙語和英語的美洲國家之間,更顯孤立。

外國勢力拒絕承認海地是主權國家;海地北方的美國一直到獨立六十年後的內戰期間,才正式承認海地。一八二五年,海地的領導人為了得到前殖民主法國的 承認,簽訂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其中一個條款是海地要支付法國一億五千萬法郎的賠償金,雖然後來減少到九千萬法郎,但根據通貨膨脹計算,也相當於約一百三 十億美元。縱觀歷史,通常戰敗的一方要賠款給戰勝者,但得勝的海地卻要支付天價的賠償金給戰敗的法國!這筆巨額債款一直到一九四七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後才 完全付清。有時候,海地百分之八十的國家歲收都給了法國。

兩百年間,內部不穩、外債、國際封鎖讓海地陷入赤貧,基礎設施也嚴重缺乏。頻繁的自然災害更是雪上加霜;海地每年的颶風季都造成洪災,山坡森林遭砍 伐,大量泥石流自山上滾滾而下,毀壞了農作物,也成為傳染病的溫床。二○一○年,海地發生歷史性大地震,緊接著又遭霍亂和颶風侵襲,災難似乎如影隨形,永 無止境。

心靈枷鎖的桎梏

攝影/陳清旺攝影/陳清旺

 

最 近數十年間,許多國外非政府組織在海地以各種方式幫助這個國家,但標準寬鬆的賑濟造成了一種「應得的心態」,聖亞拉罕卓教堂的哥倫巴諾神父曾說,這種心態 是讓海地長期陷於貧窮、不發達的原因之一,可是要改變這種心態,需要很長的時間。獨立的非政府組織顧問埃里克‧格萊姆(Erik Graham)形容這個問題是「心的枷鎖」;雖然海地人革命時已擺脫身上的枷鎖,但習慣無條件接受陌生人提供食物、水和衣服,讓海地人淪為賑濟的奴隸,心 靈一直沒有真正擺脫枷鎖。埃里克認為,除非海地人開始自力更生,而不是期待別人為他們做,海地永遠不會成功。

二○一○年海地大地震後,慈濟在急難救助期間實施的以工供糧,即本著「人助自助」的精神,也培養出強丹尼斯等多位海地志工,在美國慈濟人的陪伴下,三年來持續進行助學金、課後輔導、熱食供應等計畫,服務自己的社區。

慈濟人在太子港的據點——海外工程公司的隔壁,是基督教慈善組織「貧民供糧」(Food for the Poor)。「貧民供糧」以佛羅里達為基地,宗旨是搭建第一世界資源與第三世界需求之間的橋樑。該組織海地項目的主任貝絲‧卡羅爾 (Director of Projects Beth Car-roll)在地震發生後數日即來到海地,密切參與災後重建的工作。「貧民供糧」不僅每天早上為一千戶家庭發放食物,也建造了數千棟堅固的混凝土房 屋、學校和社區中心,並為許多社區安裝淨水系統。「貧民供糧」的運作模式與慈濟或許不同,但根本上,兩個組織都強調教育和自助,讓受助者學習打破貧窮的惡 性循環。慈濟鼓勵當地人成為志工,並效法慈濟的「竹筒歲月」精神,集合眾人一點一滴的力量,幫助自己的社區。「貧民供糧」則發掘有強烈「努力改變現狀意 願」的社區領袖,幫他們找到經濟援助,讓他們能夠完成目標。

同舟共濟的力量

貝絲分享了一個成功的例子:「貧民供糧」曾幫助阿蒂博尼特省(Artibonite)海岸一個貧窮的農村,將村裡三百戶茅草屋改建為堅固的混凝土屋。「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提供房子,還要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

許多居民很感激能有一個新家,於是用心裝潢、維護,社區領袖更聚集所有人,一起討論如何能改善社區。大家開始投入清掃社區的工作,並明智地分配禮 物,例如,如果有人贈送樹木,村民就分給那些在最近一次清掃行動中最努力的家庭。不久,村民們的眼光看得更遠,他們寫信給政府,表示可以進一步改善社區成 員的生活,不過必須有更好的道路。政府剛好有一筆外國資金準備支持這樣的計畫,村民如願將通往村外原本塵土飛揚的土路鋪上柏油,也改善了空氣品質。二○一 ○年十月阿蒂博尼特出現霍亂病例,這個社區被選為進行霍亂防治訓練的地點,村民有機會立刻接受重要的衛教,也有些短期的工作機會。

「貧民供糧」建的房子本身就深具意義,又啟發了受助者的信心、團隊合作精神及潛能,間接讓這偏遠的社區有了新的道路、新的工作機會、更好的健康教育,以及可以共同實現目標的信心,價值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

化廢墟為連鎖磚

聯合國企業服務中心(Enterprise Service Center)「化廢墟為連鎖磚」計畫 (Project Rehabilitation)則以另一種方式,扶植當地人自立。二○一○年海地地震,約有二十五萬戶住宅、三萬棟商業建築倒塌或嚴重損毀,據估計,全國 約有一百萬立方米的廢墟。「化廢墟為連鎖磚」計畫不但解決了部分廢墟垃圾的問題,更將垃圾變黃金,也在這過程中結合社區,傳承技術,為重建海地貢獻一分力 量。

地震後湧現的當地志工強丹尼斯在社區推動幸福校園計畫。圖為他帶領課後輔導的孩子至辣木園做課外教學。(攝影/George Devis Jr.)地震後湧現的當地志工強丹尼斯在社區推動幸福校園計畫。圖為他帶領課後輔導的孩子至辣木園做課外教學。(攝影/George Devis Jr.)

 

來 自秘魯的工程顧問艾迪(Eduardo Castillon) 在海地工作了二十多年。地震後,他帶領的「化廢墟為連鎖磚」計畫收集綠圃(Canape Vert) 社區以及附近地區的廢墟,在社區工場製成連鎖磚,至二○一三年五月已處理了一萬立方尺的廢墟。他說:「我們不但減少廢墟垃圾,回收廢墟再製連鎖磚,也減少 開山或挖河床砂石製造連鎖磚的頻率。」

這個計畫不僅讓居民有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訓練社區居民一技之長,教他們如何從廢墟中以人工挑選出好的石材,以機器磨碎,加入混凝土,做成連鎖磚, 也教他們如何鋪連鎖磚,以及工地安全和男女平等的觀念,因為在工場工作的女性比例相當高。綠圃社區位於陡峭的山坡,狹窄的道路充滿坑洞,不論大人上班、孩 子上學、婦女提水,每天都要爬上爬下,非常辛苦。經過「化廢墟為連鎖磚」計畫的努力,社區許多地方有了平整的道路和階梯,山坡上的房屋原本颶風豪雨一來, 很容易發生土石流,現在也因有了連鎖磚而地基穩固。

艾迪說,這只是計畫的第一個階段,待工人技術成熟後,會挑選出其中較好的,進一步訓練,提升製作技術,最終的目標是讓雙方角色倒轉,由社區居民租下這個工場,成為小企業主,聯合國企業服務中心則轉為向居民購買連鎖磚的顧客。

兩百年來,外界對海地常造成負面的影響。二○一○年驚世地震的大破壞之後,在「貧民供糧」等外國慈善組織的協助下,海地人有機會承擔責任,參與改善 社區的工作。而來自美國的慈濟人則努力傳揚付出無所求的志工精神,帶動當地人自助助人。海地志工與外來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至終將會協助海地徹底解開心靈 枷鎖,讓這顆「加勒比海之珠」重新散發圓潤的光芒。(感恩志工陽陽為雷科林的英文文稿中譯)

故事取材於《美國慈濟世界》夏季刊 2013年-1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