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多倫多聯絡點首次愛灑入籍公民宣誓

2015/06/15  林來亮(濟珣)/加拿大報導

慈濟志工唐嘉濱(本濱)致詞,介紹慈濟在社區的志業,並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義工服務,盡公民的責任。(攝影者:梁延康)慈濟基金會北多倫多聯絡點於2015年6月15日在烈治文山市的釣魚台國宴與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CIC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參與舉辦公民宣誓典禮,共有來自大多倫多地區九十六位移民宣誓成為加拿大新公民。這是今年慈濟在加拿大為第24場次,也是在北多倫多地區首次舉行。

 

由於是北多倫多聯絡點第一次舉辦公民宣誓入籍典禮,大家都充滿期待,在典禮前一天晚上志工們已將會場佈置得莊嚴而隆重。當天一早大家到達公民宣誓會場做好準備,九點後已有移民及家屬陸續抵達會場流覽慈濟佈置區的文宣資料,在完成確認身份手續後隨即由師姊們帶領入坐。

 

在皇家騎警的陪同下,入籍法官Albert Wong (服務加國軍方逾30年,曾出任安省省督的隨從武官長) 進入會場,接著來賓烈治文山市廖立暉、陳志輝議員 Hamilton原住民婦女中心: 原住民Cindilee Ecker-Flagg & Laura Workman, 書記官Jennifer Gayler及慈濟師兄師姊也隨即入場就位。

 

司儀慈濟志工陳嬿文(慮玄) 師姊在早上十時宣佈公民宣誓典禮正式開始,首先由原住民 Cindilee  and Laura歌唱二首原住民歌曲: Traditional woman song 及 Strong woman song。

 

跟著法官致詞勉勵新公民入籍不僅是享受加拿大人的公民權,同時也要擔負起作為加拿大人的義務,在生活中實踐。加拿大重視自由、民主與人權的精神,期待新公民多幫助老幼弱小,多從事社會公益活動。

 

接著由慈濟志工唐嘉濱(本濱) 師兄致詞,代表所有慈濟志工向新公民表示由衷的祝福。籍此機會介紹『慈濟』兩字的涵義及分享志工們秉承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的教導: 要常懷感恩心服務社區行善助人,回饋本地社會。譬如在老人院關懷長者、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熱食、清潔街道與公園等等,並簡述慈濟目前在尼泊爾賑災的情況,同時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義工服務,並且要盡公民的責任。

 

當法官帶領全體新移民與在場來賓一起宣讀誓詞後,96位新公民一一上前從法官手中領取加拿大公民證書並接受來賓們的祝福,每個新公民家庭都獲贈一本四國語文的靜思語作為結緣品,成為加拿大新公民後所收到的第一份禮物。接著由16位慈濟志工以手語演繹 [讓愛傳出去] ,向新公民及其家屬表達愛與關懷的訊息。典禮進入尾聲,法官頒發公民及移民部嘉許狀予慈濟基金會,表揚慈濟參與公民宣誓活動的貢獻。最後由慈濟人文學校林思瑋老師及孫巧珉同學領唱加拿大國歌,公民宣誓典禮在莊嚴感動聲中圓滿結束。

 

儀式結束後新公民與家屬與法官、皇家騎警、來賓等留影紀念這一生中特別的日子,也在現場品嘗享用志工們準備的咖啡、茶水、水果、點心及觀看慈濟佈置區,也與慈濟志工互動,更有新公民感動後填表加入慈濟志工行列。其間訪問原住民代表及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 (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 官員:

 

原住民Laura:我很高興參加今天的儀式,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我看到了很好的規畫,讓新移民很高興的來這裡,對著充滿誠意的笑容,我很高興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原住民Cindilee:我個人很榮幸能夠參加這個不同感覺的儀式,而且很高興邀請我們做典禮開場的表演,來歡迎新移民,也讓新移民能了解各種民族不同生活的方式。新移民成為公民後,不只是分想知識和專業,而是要學習如何融入社區活動參與義工服務,這是加拿大的精神所在,這就是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在完美中創造更好的未來。

 

皇家騎警(RCMP) Terry Russell : 我喜歡參加這個加拿大重要的儀式,每個新移民在參加這個儀式之後,將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小孩接受教育,成人展開新的生活,而我們提共一個安定的環境,可以實現他們的計畫及夢想。

 

書記官Jennifer Gayler感謝慈濟舉辦了這次完美的公民宣誓,這是一個難忘的儀式,我們有原住民婦女團體做開場的表演,還有手語的表演令人難忘而且感動落淚,非常感謝慈濟花了很多時間來籌備。

 

書記助理Wesley: 今天的典禮非常非常的特別,當我們進入這一個美麗的會場,新移民也感覺備受歡迎,我們很高興能參予這一次儀式,我曾參加多次宣誓儀式,這是我碰到最好的一次,非常的有計畫,動線的安排也非常清楚,手語表演也非常的好,這些義工就像天使一般,而且很有天分,另外原住民也分享它們的文化,一切都是這麼的完美,衷心感謝讓我參與了這次的盛會。

 

法官Albert Wong: 對我而言參加這個盛會是一種榮耀,我也是由移民而成為加拿大公民,96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你們要以這個國家為榮,這個國家也以你為榮,這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當你成為加拿大人,你也要認知這是你的文化你的傳統,手語及原住民的表演,正是展現我們接受不同文化包括藝術,當我看著手語的表演,我必須拿著紙巾,因為我太感動而流下眼淚,因為有愛才能團結,當你在宣誓儀式中看到來自不同地區的人接受同一個國家的公民證書,自己好像是一個成功的連接者。就好像慈濟及上人教導我們的一樣「頭頂別人的天,腳踩他人的地,就要為當地付出」,我們可以從小地方開始從社區幫助鄰居,協助鄰居的小孩,當你這麼做也就是熱愛這個國家的開始,加拿大是個有禮的國家,當我來到加拿大我是一個非常好奇的小孩,我想做一些事情能幫助別人,我大膽地去嘗試,還有在1976年我參加了陸軍,那時在軍中很少中國人,這段時間培養了我的正義感及責任感,我也將帶領大家往這個方向,這樣才能成就一個國家。

 

慈濟基金會再次感恩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CIC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的朋友們及北多倫多地區來賓們大力支持並蒞臨指導,見證新公民入籍活動的心得,尤其北多倫多區的特色為粵語會眾甚多,讓他們多了解慈濟及上人理念,啟發愛與善的循環。感恩。

法官帶領全體新移民與在場來賓一起宣誓。(攝影者:梁延康) 每個新公民家庭都獲贈一本四國語文的靜思語作為結緣品,成為加拿大新公民後所收到的第一份禮物。(攝影者:梁延康)

慈濟志工以手語演繹 [讓愛傳出去] ,向新公民及其家屬表達愛與關懷的訊息。(攝影者:余偉平) 慈濟人文學校林思瑋老師及孫巧珉同學領唱加拿大國歌。(攝影者:梁延康)

 慈濟志工與法官、書記、書記助理、皇家騎警及原住民合照留念。(攝影者:梁延康) 法官Albert Wong接受訪問,分享他的感受。(攝影者:余偉平)

20150616 DaAi Headlines 慈濟在尼泊爾邦加馬帝舉辦大型發放



慈濟在尼泊爾邦加馬帝舉辦大型發放。我們來看看,水懺演繹如何改變志工,­變得更好。

今日新聞提要:
1. 尼邦加往診
2. 尼邦加發放+尼杜眷屬發放
3. 尼大醫王發放+尼賑災臉譜(二)
4. 尼發放擴點
5. 尼淨水器發放

逐戶送達發放單 當地志工助溝通



在邦加馬帝的分送發放單的現場,除了有來自加拿大的慈濟志工協助英語溝通之外,尼泊爾當地志工的協助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是因為邦加馬帝有自己的方 言跟口音,如果沒有當地志工的加入,就無法跟災民順利溝通。在發放現場我們看到了中文、英文、邦加馬帝方言、尼泊爾官方語言的層層轉譯與溝通,多方的齊心 協力,讓整場發放多了幾分人情味。

物資發放單的發放現場,場面一度混亂。
慈濟賑災醫療團員 溫素蕊:「 技術上的困難當然是, 他們講的話 我們聽不懂。」

邦加馬帝有自己的方言,沒有尼泊爾志工的幫忙,根本無法溝通。 尼泊爾話學過就忘,協助中英語翻譯的加拿大志工莊立仁發現,還是找當地志工翻譯比較快。
慈濟賑災醫療團員 莊立仁:「 笑容也是很重要啦, 但是我們還是口音, 有一點點 他們聽不懂啦。」


(司機唱名)幫忙唱名的是慈濟賑災醫療團的司機,因為當地人手不夠,他也加入服務的行列。
司機 帕拉卡許:「 (現在流程怎麼樣), 現在很好 我們感覺不錯, 給他們這個號碼牌, 我覺得簡單很多, 他們也很能接受。」

在中國大陸工作過的當地志工,因為會懂得中文,號召了親朋好友一起幫忙。
尼泊爾志工 蘇瑞許:「 謝謝台灣人, 來幫我們。」
尼泊爾志工 桑布拿:「 你們很幫我們, 所以我也想來幫忙。」
慈濟賑災醫療團員 莊立仁:「 剛剛一開始的時候, 只有兩位志工, 到現在已經七八位志工, 覺得說他們會挺身而出, 為他們的故鄉幫忙。」

在每個流程合作無間,這個發放現場就像一扇窗,讓尼泊爾人看見來自世界的關懷;跨國志工的串連,更是讓大愛充滿每個人的心間。

許斐莉 柯信志
尼泊爾報導
(2015.06.10)

證嚴上人重要記事年表



1966年,一灘血事件為起因,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組織,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

因緣巧合,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上人傳教,他們談彼此的 教主、教旨、教義。修女臨離去前說:「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不過,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但是我們在社會 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那麼佛教對社會可有什麼具體貢獻?」

上人心情頓時沉重起來,佛教徒經常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隱名氏的名義默默行善。可惜這分份豐厚的愛心,零散缺乏組織;上人於是決定將這股力量組織起來,先從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農曆3月24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

重要記事年表:

1937年 證嚴上人,出生於台中縣清水鎮,俗姓王,四歲過繼叔嬸為女。
1943年 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躲空襲見無助鄉民祈求觀音保祐,深烙菩薩慈悲印象。
1947年 二二八事件。路上看到有人因口音不對而挨打。疑惑人間為何有恨?
1952年 養母病重住院,發願終身茹素為母消災,折己壽為母添壽,連三日夢見在小廟內接受白衣大士賜藥。後,母病漸瘥,不必開刀即康復出院。
1958年 7月25日(農曆6月9日),因養父猝逝,哀思難復,開始接觸佛法,追尋生命的意義。經多日的深思以為固然 「提得起菜籃」的女人是幸福,但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又思及鄉民每遭苦難求告無門時,總是祈求觀音媽、媽祖婆保佑,可見女人不該劃地自限,應發揮良能「提 起天下的菜籃」造福蒼生,才是不枉此生。
1959年 痛失慈父後,並在父喪百日,首次離家到汐止靜修禪院,被母尋回。回到台中豐原,不減出家心願,前往慈雲寺助 割稻禾(編按:慈雲寺的田,位在茄栗林,現行政區屬於潭子鄉栗林村)學習農務,見飽滿的稻穗頭低垂,體悟人愈有內涵愈謙沖低下。同年「八七水災」重創臺 灣,尤以苗栗縣、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及台中市受災最為嚴重;災後一個月左右,上人陪同修道法師南下前往北斗,車子經過彰化,屍臭撲鼻 而來,深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回首1958年養父突然往生,覺得「生命在呼吸間」,人生極為無常,又驚見災區之可怕,深感「國土危脆」。
1960年(註:同年5月9日,中橫公路開放通車)
  • 9月,帶著一套破舊的《法華經》與修道法師兩人相偕出走求道,落腳台東鹿野王母廟。
  • 11月,移居知本清覺寺,養母及生父尋來,正式辭親求道。
  • 12月,掛單花蓮東淨寺,而後轉往台東佛教蓮社短暫弘法,應邀拜訪信眾王太太家,首次接觸日文版《法華大講座》(亦即「法華三部」),借閱期間將其中《無量義經》譯抄成中文。
1962年 隨因緣再度來到花蓮,自行落髮,私淑許聰敏老居士為師,法名「修參」。
1963年
  • 2月赴台北求受三壇大戒,因緣皈依印順導師慈座,獲賜法名「證嚴」,字「慧璋」,承師訓:「為佛教,為眾生」。
  • 5月返花,並在秀林鄉普明寺後方五十公尺處建一小木屋閉門潛修法華經,因沒錢買花果供佛,故每月抄好一部《法華經》就燃臂供佛,回向眾生,日子大約都在農曆24日。
  • 10月移錫慈善寺,講演《地藏經》近八個月,許多聞法信眾請求皈依。
1964年
  • 5月到基隆海會寺結夏安居三個月。
  • 9月解夏之後,適逢母親生日,依約回豐原探母。中秋節過後返花,率大弟子德慈師回普明寺掛單,幾位弟子相繼來附結伴修行,開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白天勞作,晚上教授弟子四書與佛典。
1966年
  • 2月,上人原來打算離開花蓮移居嘉義妙雲蘭若,卻受到三十位信眾聯署挽留。又因探病時目睹原住民難產婦人的一灘血,以及三位修女來訪的因緣,促使上人發願以「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精神,建立一個菩薩網,隨處聞聲救苦。
  • 5月,在普明寺正式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六位同修眾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三十位信女每人日存下五毛買菜錢,每月集資一千多元,開始從事濟貧救苦的工作。
1969年2月 在普明寺第一次辦理冬令濟貧發放。由於歲末嚴冬苦寒,有位信女購置數條毛毯,送來普明寺擬供養常住;上人念及貧困孤老者無依無靠,倍覺淒冷寂寞,遂將之移作濟貧,又添購數十條毛毯,決定辦理冬令救濟。並於發放當日備辦素宴,提早與照顧戶享用團圓飯,共度新春佳節。
1972年9月 上人因見花東地區普遍貧窮,民眾生病經常捨不得花錢就醫,往往小感冒就延誤成大病,遂在花蓮醫院數位醫護人員支持下,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每週兩次義診施藥,並定期巡迴花東地區舉辦義診。直到1986年慈濟醫院啟業為止,十五年之間,服務貧病超過十四萬人次。
1973年10月 「娜拉」颱風對玉里以南到台東、大武一帶造成慘重災情。上人評估賑災款需要六十萬元,但當時慈濟僅有十幾萬元基金,於是發動全體會員到街頭巷尾去勸募。從實地勘災到募款、籌集物資、造冊發放,皆本諸「尊重生命」的理念出發,為後來慈濟從事賑災建立了可以依循的模式。

1975年

1975年間,委員才僅五、六十人,然需要長期關懷的照顧戶已多達兩百七十七戶,上人於訪貧時發現照顧戶的 居住衛生普遍不佳,亟待清理。花蓮師專明道社五十多位同學響應上人號召,利用假期,為行動不便或孤苦無依的老人打掃房屋,清潔環境,成為日後慈濟人從事 「居家關懷」的重要特色。
1979年 上人於全台聯誼會正式發起籌建一座有六百床規模的綜合醫院。當時僅有委員一百多位,會員還不足一萬人,從八 千萬元預算追加到八億元,不僅委員覺得不可思議,外界也不免視如癡人說夢。為了籌募龐大的建院基金,上人必須每月奔波北上,借用委員家裏輪流召開茶會,一 為會員開示解惑,同時宣揚慈濟建院理念,讓會員歡喜布施。
1982年 上人發起建院後,感於培養良好醫事人才的重要,而於1982年開始,委託慧炬雜誌社代辦「慈濟醫學清寒獎助學金」,每名兩萬五千元。1986年慈濟道侶文化服務中心成立,即轉由文化服務中心舉辦,同時增加佛學、藝術獎學金項目。
1986年 集合十方善心籌建的「慈濟綜合醫院」落成啟業。本著尊重生命的理念,除了病患住院免收保證金,貧困患者協助尋求社會援助之外,更不計成本致力提升醫療設備與技術,一改花東地區醫療荒漠的宿命。
1989年
  • 以培育慈懷柔腸、視病如親的白衣大士為目標的「慈濟護理專科學校」正式創校開學。這是全台唯一由私人創辦,但提供公費就讀的護理專科學校,並於1996年獲教育部同意,單獨招收原住民免費生(完全免費就學,並提供生活費),使照顧原住民的願望終於落實。此外,參與此次活動的「保全組」男眾居士組成聯誼會,並於翌年7月正名為「慈誠隊」。
  • 《證嚴法師靜思語》出版問世,廣受大眾喜愛,另有英、日文翻譯本及簡體中文版流通。
1990年 上人於台中新民商工演講,提倡全民環保,與會民眾聽到精彩開示處,不禁報以熱烈掌聲,上人於是鼓勵聽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事後一位楊順苓小姐即開始資源回收,並將資源變賣所得善款以「慈濟人」的名義捐出。此為慈濟志業環保腳印的開端。
1991年
  • 募款援助波斯灣戰火孤兒、孟加拉風災水患災民,踏出慈濟國際賑災的腳印。
  • 中國大陸華中華東水患嚴重,上人全面發起賑災援助工作,並提出「直接、重點、尊重」以及「不言商、不談政治、不刻意傳教」等理念,成為慈濟國際賑災的原則。
1993年 上人秉承佛教「頭目髓腦悉施人」的精神,經過九個多月的評估與求證,確認捐髓可以「救人一命,無損己身」,於是發起骨髓捐贈。9月,在衛生署及各大醫院共同推舉下,慈濟成立「骨髓捐贈資料庫」。
1994年 「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上人期許這些未來的大醫王「功能與良能平行,知識與智慧並重」。除了醫學專業課程 之外,亦開設花道、茶道、書法、藝術欣賞等人文通識課程,以及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服務。同時,在校方對「大體老師」人性化、尊重生命的處理過程,以及上人 「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呼籲下,大步開啟捐贈遺體的風氣。
1996年 「賀伯」颱風造成全台三十年來最大的水患,慈濟人秉持「跑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在災後半個月共動員上萬人次投入救災工作。上人除呼籲「救山救海」外,並推動「社區志工」理念,將慈濟人依居住地重新編組,以落實「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目標。
1998年
  • 慈濟大愛電視台開播。《經典》雜誌創刊。
  • 上人獲「無代表國家及民族組織」(UNPO)頒贈「國際人權獎」,以表彰慈濟長期在國際的人道救援行動。
1999年
  • 3月,玉里慈濟醫院啟業,降低南花蓮地區「南病北送」的求醫風險,並落實社區醫療照護,保障偏遠地區鄉親的生命與健康。
  • 台灣發生九二一集集大地震, 台中、南投兩縣災情慘重,慈濟人將「跑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在災變發生後兩天內投入兩萬餘名志工救災,發出緊急慰問金一億六千萬元。接著 第二階段安頓與關懷工作加緊展開,在政府提供的十七個地點興建組合屋一千六百三十六戶。第三階段復健與重建工作,投入希望工程,協助災區五十一所中小學校 舍重建。總賑災款預估八十億元。所謂「菩薩從地湧出」,慈濟人全力復健災區的大心與大願,感動各地民眾積極參與社區服務,成為日後慈濟社區志工與環保資源 回收的一股大力量。
2000年
  • 3月,關山慈濟醫院啟業,在容易車禍肇事的台九線公路,以及缺乏醫療資源的台東地區,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急性醫療及社區醫療照顧。
  • 8月,大林慈濟醫院落成啟業,提供雲嘉南民眾醫療資源,並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老人醫學、深入社區落實預防保健,成為健康促進醫院。
  • 慈濟大學附屬慈濟中學慈濟實驗小學創校招生,正式邁向自幼稚園到研究所一貫連續教育的「教育完全化」新里程。
2001年 美國紐約九一一攻擊事件震驚全世界,上人急起呼籲「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發起全球「愛灑人間植福 田 — 一人一善遠離災難」募心運動,透過街頭宣導、發送祝福卡,希望凝聚祥和的善念,減少天災人禍。10月13日,第一場燭光祈福晚會在關渡園區舉行,邀請天主 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宗教及企業代表,共同祈求世界有愛與和平。晚會透過大愛電視台現場實況轉播,全球會眾同步祈願祝福。
2002年 慈濟骨髓捐贈中心擴展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慈濟臍帶血庫成立。花蓮慈濟醫院完成第一例成人周邊血幹細胞移植。
2003年 全球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慈濟人全力投入支援防疫工作。上人急起呼籲全民要有戒慎恐 懼之心,謙卑以對;同時發起「愛灑人間──同心共濟弭災疫」運動,由慈濟志工走入社區輔導全民自愛愛人,落實衛生防疫,並鼓勵民眾齋戒、祈願、行善,期以 善業共聚的力量消弭天災、人禍與疾疫。
2004年
  • 上人密集推展慈濟委員和慈誠隊融合之新組織架構。委員以「組」、慈誠以「隊」名之,組隊皆再區分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組(隊),加強落實「社 區志工」及「小組關懷、多組活動」。上人以「立體琉璃同心圓」為喻,期勉全體志工將佛法落實生活中,相互提攜培養人才,人人發揮菩薩的良能,廣召社區民眾 投入,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
  • 11月,上人鑑於現今社會病態叢生,如年輕人染髮、穿鼻洞、舌洞為時尚,乃至衣著不整等,卻被視為潮流,也稱「文化」等諸現象,為此將「文化志業」更名為「人文志業」,勉勵慈濟人樹立當代的「人品典範」,讓真善美的事跡「文史流芳」。
2005年
  • 5月,台北慈濟醫院啟業,是台灣第一座具備防震效能的醫院,以醫學中心級之服務與規模,結合慈濟人文,致力朝向社區化、人文化、資訊化、國際化目標發展。
  • 6月,印順導師圓寂,享壽一百零一歲。上人感於師徒二人「因深緣遠,忽焉在即」,慈濟四十年來的成就,起因於當年師訓一句:「為佛教,為眾生」,遂教勉慈濟人回歸原點,重新起步。
  • 8月,上人為提升慈濟志工於大型急難救助之應變能力,並有效發揮救助共識,特指示本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及宗教處巡迴全台舉辦七場「大型急難救助研習會」;此後列入每年志工精進研習之必須課程。
2006年
  • 上人呼籲慈濟人回歸四十年前「竹筒歲月」的精神,推展「日行一善」運動,並祈願人人「善念時時生,慧命日日增」。
  • 5月,慈濟基金會舉辦四十周年慶,聯合國顧問朱兆吉博士專程與會,代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宣讀慈濟四十周年慶致證嚴法師之祝賀函。
  • 12月,慈濟基金會舉辦「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同仁精進研習營。上人期勉同仁,傳承靜思道場克勤、克儉、克己、克難的精神,走入人群付出大愛,啟發人人心底的善念,從付出之中覺悟佛法的真理。
2007年
  • 台中慈濟醫院落成啟業,以發展預防醫學為重點,強化社區互動,推展社區醫學,並加強老年醫學及慢性疾病的照顧。
  • 全球溫室效應危機、環境災難頻傳,上人呼籲「以人心淨水為生病的地球退燒」,積極推動「克己復禮」運動,提倡簡約,從生活中減少碳足跡。
  • 慈濟人愛灑社區,以「靜思好話一條街」活動,到各店家張貼靜思語海報推廣慈濟人文。上人勉眾學習放下身段,效法托缽化緣的精神,廣結善緣,淨化人心。
  • 5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國定佛誕日、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為讓更多人認識這個殊勝的節日,有報答佛恩、父母恩、眾生恩的深義,同時能共同 耕耘「敬田、恩田、悲田」三大福田,慈濟於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盛大浴佛典禮,約二萬人到場參與及觀禮。此外,全球慈濟人分別在二十四個國家地區、二百四十 二個點舉辦浴佛典禮,共近二十五萬人參與。
2008年
  • 為減低碳足跡,新春全球慈濟人首次透過網路視訊連線拜年,並開始推展社區道場視訊連線參與志工早會,每天與花蓮本會同步親聆上人開示,同步得知最新的志業訊息。
  •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公布,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獲准在中國成立基金會。慈濟是首家由非大陸居民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會。
  • 緬甸納吉斯風災、中國大陸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災情慘重震驚國際。上人發起「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賑災暨募心募款活動,慈濟全球分支會所自此開始每日定時祈禱祝福,成為一項常態活動,並推廣齋戒環保救地球運動,期以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減少世間的苦難。
  • 鑑於糧食危機及金融海嘯衝擊全球,上人提出「清平致富」,重視心靈的富足,回歸平淡生活,勤儉務實,遠離奢華。並推動社區慈善普查,關懷經濟突發困境或子女就學困難的家庭,陪伴民眾走過經濟低谷。
2009年
  • 上人以「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勉勵全球志工,殷勤精進於菩薩道,積極走入人群付出,帶動人人共同發心,挽救地球危機於當下。
  • 「母親節、國定佛誕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浴佛大典,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三萬會眾虔誠參與,並首次有來自十幾個國家約三百位法師參與,共為弘掦佛恩盡一分心力。
  • 莫拉克颱風重創臺灣南部,上人提出「以工代賑」模式,讓災民從自助當中獲得尊嚴、發掘愛心,同時提升賑災效益與品質。此後「以工代賑」模式亦運用在菲律賓凱莎娜颱風、海地震災巴基斯坦水患,均獲良好成效。
  • 《靜思語》出版屆滿二十年,影響深廣,這部集結證嚴上人法語書籍,將宗教信念與家庭、倫理結合,使人們重拾對傳統價值的信念,並重建人與人之間的 橋樑,影響人心朝向正面,發行超過三百四十五萬冊,並有典藏版、兒童版、漫畫版等多元出版品。目前除中文外,已翻譯成英語、德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 印尼語、泰語、越南語、韓語等十國語言,也出版中文簡體版,行銷全球。靜思語第二輯於1991年付梓,相隔十八年後,第三輯於2009年問世。
2010年
  • 慈濟力行環保二十年,再倡「清淨在源頭」。上人巡迴全臺「環保感恩之旅」,行腳一百四十三個環保站,向志工表達至誠的敬意,並期許志工「彎腰做環保,挺腰說環保」,宣導大眾降低慾望、減少消費,回收資源再製以節制開發,才能緩和四大不調,讓地球免於崩毀。
  • 慈濟基金會獲中國大陸國務院批准,成為首家境外非營利組織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8月20日於蘇州靜思書院聯合主持掛牌儀式,同時召開第一屆理事會。
  •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正式通過「佛教慈濟基金會」成為「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ECOSOC)非政府組織特殊諮詢委員」。

2014 ~ 2015學年度靜思語演講暨說故事比賽進修三/四組

2015/02/01

2014 ~ 2015學年度靜思語演講暨說故事比賽進修三/四組 第一名:韋明欣(攝影者:梁延康)第一名:韋明欣

我有一位大朋友,也是在座個位的老朋友,這位朋友讓我非常敬佩他.她在四十九年前因為一位孕婦在醫院門口沒錢付保證金所以無法就醫。因為這「一灘血」事件之後, 她與一群家庭主婦發起了善心,開始了竹筒歲月;每日存下當日買菜的五毛錢,進而成立了慈濟功德會,到現在,慈濟全球在推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她並且在2011年被美國「時代雜誌」報導為最具影響的百大人物之一。她就是-證嚴法師。

慈濟基金會在貧民國家創立醫院經常辦義診,也成立人文學校推廣教育志業,我今天就是能在慈濟學校讀書的受惠者。尤其我最喜歡證嚴法師苦練體行的智慧結晶ㄦ-靜思語。靜思語的內容淺顯易懂。我可以實際應用在生活行為上受益匪淺。 我們也學到如何從生活上的食衣住行做環保,幫助地球。

如今慈濟已有多過十萬位愛心義工發揮了「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功能. 證嚴上人創辦慈濟的精神證明了一句靜思語只要有「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我非常敬佩證嚴法師,更感謝她帶領未來的世界正能量的希望.

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洋洋得意,鼓聲隆隆鬧新春

2015/02/22  張素雯(慮緻)/加拿大報導

2015年2月22日適逢農曆大年初四,師生身穿喜氣洋洋的中式服裝來學校,師生同樂,共同歡慶中國新年!(攝影者:梁延康攝)為展現讓孩子萬分期待的新春活動風貌,北多教育團隊早在一個月前,由校長總策劃,開始乙未年(羊年)的新春慶祝活動空中會議。 老師們在線上展開熱烈討論,參與意見。今年各年級組組長發揮各班老師之間的協調功能。由於學校體育館的場地夠大,今年呈現的各站,動靜皆有。老師們決議不設定跑站時間,而由老師自行決定各班到有興趣的站區參與活動,表面看來,似乎沒有順序,但也更像過年時的街景。老師們也展現創意,不論是用顏色,還是戴頭套,以便能在場中300多位的學生中認出自己班的孩子。羊年就是要洋洋得意。今年共分有五區:民俗區,年菜區,人文區,結緣區,素食推廣&惜緣區。加上國樂武術擊鼓演出,所有情境布置都希望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學生一幸福的慈濟孩子們!

 

擊鼓展序幕,武術添風采

 

2015年2月22日適逢農曆大年初四,師生身穿喜氣洋洋的中式服裝來學校,師生同樂,共同歡慶中國新年!

 

一走進學校就能感覺到中國新年的氣氛,喜氣洋洋的新年樂聲充斥走廊。9點15分起各班陸續依事先安排的時間下樓,前往體育館,在各區定位坐下。9點40分左右,全員到齊。由司儀洪桂英師姊介紹當天嘉賓有陳煥玲委員,謝宏謨會長。約克郡陳煥玲教育委員用國語,英語雙聲道跟大家拜年,介紹羊年的含義,鼓勵孩子當個乖巧又懂得團隊合作的學生。莊立仁副執行長也於稍後到達祝賀。之後,即在鄧老師帶領的禾登樂團的擊鼓聲中展開序幕。隆隆鼓聲帶來新春熱鬧氣息,大家屏氣凝神,目不轉睛後,掌聲如雷。而接下來由泰山武術團8至17歲的團員現場演出中國武術,不論是耍棍,大旗還是扇擊,場場驚豔,讓在場師生們目不暇給,也獲得滿堂彩。

 

之後還不定時有禾登樂團的團員現場的國樂演奏。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雖然外行的多,但是高年級進一,進二的學生可是靜心聆聽「滿江紅」的二胡。家長們也對古箏的演奏興味盎然,都圍了過去。

 

滋滋有味吉祥菜 各個名稱有來頭

看完表演,好戲仍在後頭!各班就近在各區參與年節活動。今年在師姊們多方奔走準備下,年菜區琳瑯滿目。備有橘子、桂圓、柿子、發糕、長年菜、年糕、蘋果、甘蔗、十香菜、四喜燒賣、蘿蔔糕、芋頭粿、發粿、吉祥菜、湯圓、豆腐、海帶、餃子、包子、長壽麵、素丸等年節應景食品。更於每樣年菜前以慈濟靜思人文解說─海帶:(靜思法髓帶(代)帶相傳。三種丸子:代表事圓、理圓、人圓。長壽麵則是長情大愛,發粿有發(法)喜充滿之意,包子期許大家包容善解天地寬。甜核則是核(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各個年菜都蘊藏著我們對孩子深深的期許。在嚼了有滋有味的年糕與海帶後,學生對這些介紹或許覺得深奧難懂,但對老師與家長本身而言,卻是上了一課。

 

濃濃年味民俗村 現場揮毫趣味多

 

民俗區展示的有布袋戲偶,米篩,毽子,竹板,陀螺等民俗文物。雖然只限觀賞,但就考驗老師的民俗知識,老師們需拿出看家本領,張素雯主任(慮緻)也在旁連說帶比,讓孩子領略「史豔文」,「藏鏡人」是何種角色。若要親手動一動,孩子可以到慈濟彈珠台,體驗一下童趣。在書法區,王元培老師更為帶領全校親師生當場揮毫,寫春聯送祝福。孩子們對書法興味濃厚,即使排隊也要親自試一試。進修一的學生們展現「孔融讓梨」,讓給中低年級的學弟妹們先寫。因此,連低年級班也能描出「大吉大利」與「出入平安」等年節春聯。拿了春聯,都想留下紀念身影,而從年節不可或缺的財神爺手中拿到福慧紅包,再與滿口好話的利秀英(慈璿)師姑及財神爺一起合照,就為今年的喜慶留下美好回憶,也增添喜氣!希望大家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都能善用時間,多做好事!

 

人文手語搖新春  剪吉製羊好彩頭

 

慈濟人文中最美的活動之一,莫過於手語表演。在今年賀新春的慶祝活動中,自然少不了手語帶動唱的部分。對人文學校的孩子們來說,來學校不僅學中文,也要培育孩子的人文素養,所以透過歌曲的手語練習,孩子們學唱中文、也學會用幫助他人的雙手,來比劃出一句句美妙的歌詞。感恩林芳珠(慈川)與邱玉亭(慮昕)師姊,加上三位志工默契十足,準備了「恭喜,恭喜」與「幸福的臉」帶領孩子們邊唱、邊跳、還要邊打手語,將活動現場的氣氛迅速熱絡了起來,在新春慶祝活動中,起了個熱鬧非凡的好彩頭。

 

此外,喜歡親自動手的孩子,還可以到程文弋與文尹姊姊們的剪紙區,四誠顏婕兒喜孜孜地剪個羊味十足的羊咩咩,用巧手剪個「吉」字,把吉羊風采都帶回家!

 

再來到「十二生肖連連看」的活動現場,對於初學中文的低年級組孩子們,學習中文要簡易、有趣、更要有新意。每個中國年都有一個象徵的動物代表,從十二生肖的故事分享,讓孩子認識了生肖的由來,也有了前後順序的印象。孩子們憑著故事的內容,對照著牆上十二個生肖的圖片,老師先帶領孩子唸讀十二個生肖的中文,然後孩子們各個輪番上陣、人人有機會,如此十二生肖一下子就背起來了。

 

歡喜奉茶愛無邊  師生同歡慶羊年

經過一連串的活動,興奮跑站之餘,也會有想歇歇的時候,感恩一直守在「奉茶禮儀」區的黃陳英鸞(慈敏)師姊坐姿優雅地添茶水,讓師生們不僅可以看到師姑的禮儀風範,更可飲一杯發三好心願,自愛愛人。

 

新春慶祝活動帶給孩子不僅是喜慶擺飾與熱鬧遊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老師也藉機將靜思人文以不同的形式來教育學生,感恩全體志工們熱誠準備洋洋灑灑的新春慶祝教學活動。這場熱鬧有餘,人文不缺的新春饗宴,讓全體師生的心更貼近,也象徵著人文教育將薪火永相傳。

在場師生們用心觀看泰山武術團現場演出中國武術。(攝影者:莊博雄) 年菜區琳瑯滿目,(攝影者:余偉平攝)

十二生肖的故事分享,讓孩子認識了生肖的由來,也有了前後順序的印象。(攝影者:陳品安) 在書法區,王元培老師更為帶領全校親師生當場揮毫,寫春聯送祝福。(攝影者:馬嘉呈)

志工們準備了「恭喜,恭喜」與「幸福的臉」帶領孩子們邊唱、邊跳、還要邊打手語,將活動現場的氣氛迅速熱絡了起來,在新春慶祝活動中,起了個熱鬧非凡的好彩頭。(攝影者:梁延康) 禾登樂團隆隆鼓聲帶來新春熱鬧氣息。(攝影者:陳建廷)

「奉茶禮儀」區的黃陳英鸞(慈敏)師姊坐姿優雅地添茶水,讓師生們不僅可以看到師姑的禮儀風範,更可飲一杯發三好心願,自愛愛人。(攝影者:梁延康) 學生們從利秀英師姑和財神爺手中領取福慧紅包。(攝影者:梁延康)

2015/05/16 加拿大溫哥華北多倫多浴佛活動 引眾感念親恩



加拿大北多倫多和溫哥華慈濟志工,分別在會所以及人文學校,舉辦浴佛活動,也透過奉茶儀式感恩父母的付出。


北多倫多聯絡處,舉辦浴佛活動,邀請慈光寺住持帶領大眾,禮佛足,接花香,共有八十位­民眾參與,大人帶著小孩,一同洗滌心靈,人文學校的學生,也手語演繹跪羊圖,感念父母­恩。而活動的最壓軸,十六位孩子奉茶給自己的父母,父母喝在嘴裡,暖和在心。

溫哥華慈濟人文學校,也在校園裡籌備浴佛活動,在佛號聲中,合十恭敬,禮敬諸佛,場面­莊嚴。除了法會,也安排了孝親活動,通過志工搭起的幸福門,學生們用熱情來歡迎媽媽們­,不論是唱歌,還是為媽媽擦擦手,都讓人難忘。

家長:「音樂響起的時候,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很感動很感人,而且這個活動可以給小孩子­學到很多,孝順媽媽是必須的。」

父母為子女煩憂辛勞,此刻的感動,是最甜美的回報。

真善美志工 加拿大報導(2015.05.16)



2014/04/24 首次教學懇親日 家長更了解寶貝



加拿大素里慈濟人文學校,每周六的上課日,除了學生之外,時常有多達一百位志工想來服

­務,由於各班級志工需求其實不多,因此學校決定開闢人文教室,讓當天沒有勤務的志工參­加,有另一種收穫。另外,加拿大東部剛剛成立八個月的「北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首次­舉辦懇親會,邀請學生家長到學校了解教學成果。

一起玩遊戲,一起做功課,招生開學才八個月的「北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首次舉辦懇親會­,教與學的成果展示,全然體貼家長的期盼。

家長:「我們做為家長,我們是非常,最感興趣的就是,小孩子在上課的時候,他們都學了­些什麼,他們上課的情形是什麼樣子的,你們全部都做到了,這一點是我們非常非常印象深­刻的,我是從來沒有在別的學校見過的。」

看到孩子來到慈濟上學後,成為很懂事理的「懂事長」、笑口常開的「笑長」,家長們更體­會到,品德養成與知識學習,是同等重要。

生活就是教育,不分年齡與身分等條件。位在大溫地區的素里慈濟人文學校,每到周六,總­是出現三百多人,其中,想來服務的志工就多達百人。雖然志工人數沒有如此大的需求,但­校方依然熱烈歡迎,再闢一間人文教室。

慈濟志工將自己串珠藝術技巧無私傳授,這一堂課沒有課本,但每一位在參與過程中,都磨­練了耐心與毅力,體會志工的人文精神。

真善美志工 張素雯 程驤 梁玉燕 陳文和 加拿大報導(2014.04.24)



2014/05/13 北多倫多素里禮敬佛陀謝三恩 遊子思親行善孝



加拿大(東岸)北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以及(西岸)素里聯絡點,都是啟用後第一次舉辦­浴佛活動。在慈濟素里聯絡點,許多人是全家一同參加,志工特地準備了潤手乳,讓子女把­握機會為媽媽按摩。

繽紛的卡片,媽媽可寫上三個願望。

慈濟志工:「明年的母親節,媽媽會問說,這三個願望有沒有做到喔。」

而今天,敬一杯茶為媽媽按摩,這是孩子們的願望,希望母親天天幸福快樂。慈濟素里聯絡­點啟用三個多月後,首次舉辦浴佛活動,各人的小家庭,來到慈濟大家 庭聚會。藉由禮佛足­、接花香,虔誠的浴佛儀式中,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離鄉背井的遊子,在慈濟,以行­善回報父母。

慈濟志工 史智連:「比較遠了,這個思鄉之情,或者思念親人的感情,越來越濃,但濃重,距離太遙­遠了,只能打個電話,很難實現說,即時回去探望父母。」

製作康乃馨花朵,感謝母親生育兒身;恭迎宇宙大覺者,虔誠最敬禮,感恩佛法啟發智慧。­同樣是第一次舉辦浴佛活動的「北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三百人參與盛會,尤其是許多老­師、學生與家長,都是全新體驗。是一場難得的人文教育。

真善美志工 加拿大綜合報導 (2014.05.13)

2014/09/19 新學期新氣象 親子同堂用心聽講



加拿大東西兩岸的慈濟人文學校都在周末開學了。大溫地區的「高貴林慈濟人文學校」創校十五年,今年開始(9/13)移到新校址「道格拉斯學院」;而創校第二年的「北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開學日這一天(9/14),老師全心照顧學生,校方則加強家長說明會­,讓家長們對慈濟教育理念更加熟識。


創校第二年開學日,北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的家長們,上課跟學生一樣的用心。

家長 劉馥瑜:「學語言是必然的結果,但不是原因,原因是要學習中華的傳統教育,如果我的孩­子能在慈濟中文學校,學到分享,學會感恩,學會幫助別人,學會回報這個社會,那我覺得­這是比他成材更讓我開心的事情。」

為了讓家長通盤了解慈濟教育理念,校方加強舉辦家長說明會。

至於,已經辦學第十五年的高貴林慈濟人文學校,十三個班級人數,親師生加上志工,將近­三百人,也帶著「迎新」的心情參加開學典禮。

慈濟人文學校教師:「我們今年換到這個新學校,相信家長還有小朋友,都是以非常開心喜­悅的心情進來學習。」

道格拉斯學院,結緣於慈濟發放過助學金,現在,是高貴林慈濟人文學校的新校址,感恩尊­重愛的宗旨,未來會在這裡看見貫徹的成果。

真善美志工 林來亮 程驤 廖淑娟 尤德坤 加拿大報導(20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