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筒歲月到環保志工 ─ 慈濟不變的精神 -- 王贊維﹝濟峻﹞

從1966年開始,30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在竹筒裡存五毛錢開始,慈濟的募款精神,從那時候到現在都沒有變過。

回想起我大學時代,上人開始為了籌建慈濟的第一間醫院,從來沒有想過到現在會有6間醫院。當年從「教富濟貧」開始,募了很多中小企業,甚至有許多大老闆成為「榮譽董事」,而上人更要這些「榮譽董事」能夠「容易懂事」,讓他們去訪貧、募款等等工作;也還記得當年以「一包水泥」、「一間病房」、「一張病床」等等為單位募款;當年的資訊並不發達,做為一個純捐款的會員,是無法理解其中的艱辛,唯有投入募款,才能親身體會。一位日本人願意捐大筆的錢給慈濟蓋醫院,上人以「福田要留給大家耕」為理由,婉拒了他的好意。

「專款專用」也是慈濟的特色,從最初的「慈善」基金,用於急難救助,也就是「竹筒歲月」的開始,而上人和常住師父的生活費,都是由師父們自己做手工和下田來維持。後來建醫院有了「建院」基金,到了蓋護專、蓋醫學院開始,有了「教育」基金。這些募來的款項都不能,也不會混在一起。上人曾經說過:「有人說慈濟很有錢,可是我說,慈濟沒有錢,錢都在你們口袋裡。」

上人一再強調,「募款」要「募心」,因為募心才能夠心甘情願地捐款,也才會長長久久地留在慈濟。而且「福田大家耕」,讓大家都有歸屬感,原來慈院「有一道牆的水泥是我捐的」、「有一間病房是我捐的」、「有一張病床是我捐的」。那種把慈濟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的那種心情,那樣的感覺,甚至慈濟是「大家的家」所營造出來的氣氛,會讓人因感動而投入,那種「感動化為行動」,也是一種「感恩」。

上人要我們「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奠定了另一個投入慈濟志業的方式,它不只是環保回收這樣單純的事情和工作,它也是「社區志工」的一部分,將社區的力量集中,經過環保站的交流,成為一股互相關懷的力量。而環保站也成為很多志工,所謂「打發時間」的地方;它提供了一個再正當不過的一個休閒場所,而且不只是休閒,還可以做好事。而大愛電視台的經費,有一部分來自環保回收。這又回歸到「福田大家耕」的理念。

從竹筒歲月到環保志工,做善事不必「有錢」,只要集合大家的小錢,那就是一大筆錢;做善事也不一定要「有閒」,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哪怕是一小時,哪怕是只撿一個寶特瓶,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是一顆環保的心。原來「時時是道場,處處是道場」就是這個道理;原來「菩薩道」就是隨時隨地都在做善事,不論是用什麼形式,它是早期的竹筒歲月也好,是訪貧也好,是募款也好,是在志業體上班也好,無不是在「人間」─「人與人之間」。每個人都是一部經典,端賴於我們是否用心去研讀?是否有心要修行?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
Speak kind words, think good thoughts, do good deeds, and walk the right path.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