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滴永不乾涸的水

2010年 01月 13日

攝影者:潘玉璽

攝影者:潘玉璽
我常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能為人群付出,就是有價值的生命;若只是為了私己小愛,蒙蔽良知、放棄良能而讓時日空過,就是空洞、乏味的生命。



有力量救助別人 比被救更幸福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的享受,而在於心靈的踏實。希望人人都能學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心懷──哪個地方的眾生有苦難,就能發揮慈悲心去救護。唯有大多數人肯付出行動助人,凝聚充分的大愛,才能在道德日漸淪喪的今天,發揮安定社會的力量。

有很多人對慈濟從事國際賑災,仍存有一些成見。每當有人問:「師父,慈濟一直在救國外,怎麼不救臺灣?」我就會回答:「阿彌陀佛,不要說救臺灣。臺灣平平安安的,為什麼要救呢?我們有力量去救助外國,不是比被救更好嗎?」再說,慈濟真的都沒有救臺灣嗎?只要哪個縣市發生災難,慈濟人往往很快就抵達現場,協助救援工作。

慈濟多年來所從事的各項工作,承受最大的壓力是大陸賑災工作。但是佛教精神講求眾生平等,為了尊重生命、促進兩岸和諧,我們不能不做。而且,慈濟除了給予災民物資的協助之外,更帶去大愛精神的種子。例如:慈濟有一次去大陸勘災,一位廳長第一天和慈濟人分開用餐;後來陪著慈濟人四處勘災,看到災民處境艱困,就不忍心再吃大魚大肉,也和慈濟人一起吃素。

可見,真誠的關懷可以帶動愛的循環。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什麼樣的環境,只要我們努力播下一顆顆大愛的種子,用心耕耘、灌溉,將來大愛必能成蔭。


大愛擴及天地萬物

宗教的情操和大愛是不分種族、地域的,這也是基本的人道精神。有許多事情都是因為泛政治化,才會變得很複雜。如果能純粹站在人性之愛的立場去想,付出大愛而無所求,一切就會很單純。

尊重生命,不只是尊重人的生命,也要尊重萬物、愛惜資源。最近幾年來,全球各地的氣候都顯得十分異常,不是熱浪襲人,便是旱象連連、洪澇不斷。有些學者專家指出這是「聖嬰現象」,仔細想想:這何嘗不是因為人類不懂得惜福、浪費資源,破壞地球生態所引發的災難?

祖先為我們開墾了這片土地,開發了許多資源,我們這一代卻任意浪費地球資源,不懂得維護自然。看看現在的交通就知道──以前的人外出,大都靠著雙腳走路;再遠一點就騎腳踏車,一來可以健身,二來沒有空氣污染的問題。反觀現在,三、兩步距離就要搭車,車子排放出來的廢氣便造成空氣污染。

此外,各種污水的排放,讓河川受到嚴重污染,水質更形惡化。有山林的濫墾、濫伐,未做好水土保持,一有豪雨便形成土石流──輕者造成交通中斷,重則威脅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

地球的資源有限,我們應該為後代的子孫惜福愛物,才能提供他們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不要把下一代的資源都用完了。希望人人從自身做起,時時做環保,用愛自己的心去愛每一件物品,徹底發揮物品的功能,而不是隨意拋棄。如此減少資源的消耗,就是愛護我們的地球。

我每年都有三個願望:一願人心淨化,二願社會祥和,三願天下無災難。但是,只有一個人發願是不夠的。有一句話說:「粒米成籮,滴水成河。」米粒雖小,慢慢儲積也能積成一籮筐;將點滴雨水匯集起來,終能成為一條大河。希望大家都能當一滴「永不乾涸的水」,時時付出良能,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

上人開示於2000年3月1 日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
To regard ourself lightly is prajna (wisdom). To regard ourself highly is attachment.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