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懺正為精進

2010年 06月 24日

高雄慈濟志工透過視訊連線,參與花蓮靜思精舍的藥師法會,同步唱誦藥師經。(攝影者:許志成)

高雄慈濟志工透過視訊連線,參與花蓮靜思精舍的藥師法會,同步唱誦藥師經。(攝影者:許志成)
誦經也好,拜懺也好,這都我們修行方便的一種法門,也就是說在拜懺中能及時省思,自己是否也有懺文裡面所說的同樣的過失呢?有的話,要趕緊反省,及時改過,能夠這樣!誦懺就有功德了;意思就是說,你發了自己本身的缺點、過錯時,即能立刻自我反省、盡力改過,這就是「功」;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把修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這叫做「德」,誦懺的用意亦如是。


講經慎重 聽經專一


講經時,講的人要很虔誠而慎重,將佛陀的教法,古德先聖的每一句話善解;善解之後,再以最虔誠敬重的心,講述心得。

而聽經的人跟聽話不一樣,聽經時,需要正正經經、恭恭敬敬的聽,以兩邊的耳朵來聽,將知識吸收進內心深處,甚至將種子種入八識田中;這樣,它就能在我們的八識田中發芽、吐蕊,就能長出一顆菩提心樹來,此即是聽經的功德。

假使我們聽經時心不專,意紛亂,或者是昏沈掉舉的話,則我們這一畦心田,就如同舖上了水泥,粒粒的種子撒下去,經過一陣風吹、一陣雨水沖刷,則流失無蹤了,如果這樣,再好的種子,都無法撒入我們的心田中。

孔子言行 聖賢身教

人生苦短,生命無常;想想看,我們歲數都已經不是年輕的二十幾歲了,以孔夫子來講,他將人的年齡分作幾個階段,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人生在十五歲要有一個學能致用的目標,要立志學到底,且應時時警策,自我的人生要怎樣立德、立業;要立一個志向,專心學習。總之,人應於十五歲時,即需篤定意趣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孔子三十歲開始已經將所學、所選擇的路固定下來了,不止是固定,也已經在他的學業、事業上有所成了。

再來「四十而不惑」,在這人生的磨鍊中,不管是做事、立業或者待人接物,都用心看、用心做,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都躲不過他的眼睛,也逃不過他正確的思考。我們凡夫通常都被「聲」和「色」迷住,這個人對我比較好,我就認為他是好人,什麼話都順他的;這個人對我講幾句比較中意聽的話,我就認為他所說的、所建議的都對,什麼都聽他的,這樣,就容易亂了心思。孔子說「四十而不惑」,因為他看透了人的優缺點,也透視了人性的本能,什麼人來說什麼,他都能圓融處理,而不動他的心,也不會迷惑他的念,這就是聖人──年到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諸位,孔子能知天命,人生的成與敗都順其自然,做任何事都盡人事,而成與敗則聽天命!我們人就是不聽天命,什麼是天命呢?依佛來講就是「因果」──亦即因緣果報,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業」。你的事成與不成,要看你所帶來的業,是福業還是惡業?每個人的命運遭遇都各不相同,這就是各人「業報」不同。而孔夫子說是「天命」,即天賦的真理──「率性」,亦即我們人性的本能,順於天理則謂之道,佛教說這是業力。

「六十而耳順」,到六十歲時,不管是什麼事,世間的是非人我都不會顛倒了他的心志。

七十即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想要怎樣都放得很自在,但是自在之中又不逾越規矩。

誦懺中自我警策

諸位,學「做人」必須那麼的謹慎,何況學「做佛」,怎麼可以放縱呢?我們學佛,不管是進大殿作早課也好、拜懺也好、誦經也好,總之,一日之始在於晨。

我們之所以每晨做早課,就是要警策自我:今天應做一個正正當當的佛子,啟發菩提心,護住善念。而誦懺時應發露已過,人的習氣常在起心動念中,犯而不覺,有罪過必須從誦懺中找出來,若有犯了這樣的過失,要趕緊改過。誦經即「如是我聞」,佛陀教我們要發心,我們要趕緊精進。

這就是作早課、誦懺文、或者誦經的目標。我希望諸位要常常警惕──「人生苦短,生命無常」,今天身體很健康,但不知道明天身體的情形如何,希望大家要好好把握時間,修行時認真修行,做事時要認真做事,不要將時間浪費掉,更不可放縱身形。

的確,「諸事無常,生命苦短」,我們要好好用心警惕!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2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