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辱不瞋,常不輕
「受到惡意的言語攻擊,要自我提醒:這是業相現前,對方在為我們消業障。用感恩心、歡喜心接受,即能降伏瞋怒的習氣。」
《法華經》中提到「常不輕菩薩」,尊敬人人未來皆能成佛,因此恭敬對待每一個人,就算被辱罵仍不改其心。上人言,這就是菩薩的修行。
「要自省做得到嗎?日常生活中有否持戒?面對周遭種種境界,是生起感恩心,還是生起憤怒的心?若是生起感恩心,就表示法入心、波羅蜜現前;能用法度心,即能從凡夫地度至聖人的境地。」
事在人為,互感恩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提醒「事在人為」,方法由人運用;然而再好的法,也需要有人實踐、推動。「感恩慈濟人不斷以身示教,帶動環保生活;唯有以身作則、以身示教,才能感動、進而帶動人人投入。」
海地賑災團借用教堂舉辦浴佛典禮,當神父了解到浴佛的意義,立即換上正式服裝,跟隨慈濟人浴佛。上人以此為例表示,愛的精神與力量可以相互影響。
「信仰提供心靈的依靠,但是不能停留在求佛菩薩保佑、天主賜福的心態,要用心『實踐』。」上人表示,佛的肉身已滅,但法身長存,就存在人人心中,要靠人來幫助人;若人與人之間彼此感恩,就不致對立衝突。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人間,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大事因緣——要讓心『開』闊,從萬事萬物的『示』現中,體『悟』道理,進而立志投『入』人群付出;此亦是『開示悟入』。」
【靜思小語】真誠懺悔,洗淨內心污垢,才能真正吸收且力行善法。
※ 引用自:慈濟月刊523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