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啟信 覺悟開心

上人開示:「有所為,也有所不為。有所為者就要精進,內修外行;人人同一心志、相互扶持,就有大力量。」

上人開示:「有所為,也有所不為。有所為者就要精進,內修外行;人人同一心志、相互扶持,就有大力量。」
「慈濟絕對不做『觀光道場』,也不做『遊客道場』,所要做的是『心靈道場』。要達到『靜寂清澄』境界——很清淨、很寧靜、很安定,堅定行菩薩道。」

軟實力 動人心

與泰國慈濟人談及慈濟道場的精神方向,上人教示,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是從無形的思想、精神,展現有形的行動;團體中每一位成員都必須遵守戒律,清楚分明該做的事、不能做的事,以有形的「相」來表達無形的精神。

泰國志工發願勸募建設靜思堂經費,上人肯定大家的發心,亦叮囑勸募的重點在於「募心」——要將靜思法脈精神與慈濟宗門理念落實在泰國。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只要啟發人人心中的愛,自然願意付出;但慈濟人要先內修誠正信實,才能取得他人信任,進而啟發愛心。」

上人舉自己為例,當初籌建花蓮慈濟醫院,雖然經費短絀,但面對日本企業家願意捐贈兩億美金,仍不為所動。「有所為,也有所不為。有所為者就要精進,內修外行;人人同一心志、相互扶持,就有大力量。」

許多慈濟人都是默默付出,捐款、捐土地從未居功,仍和大家一起做慈濟事,即使掃廁所都做得歡喜自在。上人以此教眾:「慈濟人要做到『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在道場中與人平等共事,對每一個人都以相同的溫柔態度招呼,沒有階級之分。」

上人期勉大家將慈濟人文入心,縮小自己自然會受人敬愛;對於捐款者要感恩,更要成就他的德行,而非以差別心對待,助長對方貢高之心。

傳法脈 溯根源

與「靜思法脈暨慈濟宗門文史結集研修中心」團隊談話,上人表示,法脈宗門叢書不只是收集完整的精神理念與發展脈絡,也要精確掌握精神理念精髓,成為後世法脈宗門人修行、行事的依據與準則,才不致隨人議論,莫衷一是。

「慈濟事是所有慈濟人所成就,每一位慈濟人都有值得探討的人生過程,是一部部寶貴的經典,應用心蒐集歸納;人文志業體同仁在海內外各地採訪的資料,也可以印證人性本質純真善良,不因種族、國籍、宗教與文化等因素而有分別。」

有師兄提問,當初佛陀講經時並無文字記錄,佛陀入滅後才有幾次經典結集,又歷經翻譯流傳、祖師大德的詮釋,不同的解釋方式,導致質疑與爭論;此時結集法脈宗門史料,要如何避免類似的問題發生?

上人指出,過去佛陀時代,沒有即時影音、文字記錄,只憑身邊弟子記憶佛所說法;後來結集時,是大家複誦記憶中的佛法;後世整理者亦多加文字;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光流傳後,才會有八十卷以及六十卷的《華嚴經》兩種版本,考證已有困難。

目前所見的佛典文句,有許多都是後來的編輯者增補;不同版本的經文,敘述也不盡相同。例如慈院大廳「佛陀問病圖」故事,有一說為佛陀得知一位比丘重病無法自理,就帶著一些人去探視、照料;另一種敘述是佛陀以神通力得知此一比丘病苦,於是前往探望,天人也來照料生病比丘。上人表示自己採取的是前面版本,因為敘事較合情合理。

「佛陀的八十年人生,有過絕糧飢餓,只能食用馬麥的困境;有人敬仰、尊重他,但也有人反對、攻擊他……這是人間都會遭遇到的情況;我們要把佛陀聖化,不要神化。佛陀的智慧盡虛空、遍法界,覺悟、開闊的心境,更非凡夫能企及,也正是人人應該學習的重點。所以方向要拿捏得很準確,才能讓人樂於接觸、了解佛法並實行。」

現代有科技幫忙留存影、音、文字資料,相對地較能取信於人。但上人叮嚀,慈濟法脈宗門文史結集,因為資料龐大而使工程浩大,最重要的是結集過程中,應盡量做到「真」。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2年9月5日 《農七月‧二十》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51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