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共善 社會祥和

「無分貧富,人人心中的愛是平等的;富有的人付出力量,窮困人盡一分心力,點點滴滴累積,也能成就助人大力量。」 圖:彰化體育館《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攝影者:黃春興)

「無分貧富,人人心中的愛是平等的;富有的人付出力量,窮困人盡一分心力,點點滴滴累積,也能成就助人大力量。」 圖:彰化體育館《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攝影者:黃春興)
日本、以色列、史瓦濟蘭、巴拉圭、多明尼加、瓜地馬拉等國大使與代表,以及報紙、電視媒體主管,於臺北關渡志業園區與上人座談。


上人述說四十五年前,在探病時看到原住民小產婦女留下的一灘血,深刻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

涓滴愛匯聚江河  悲心啟菩提成林

「那一灘血讓我不斷思考,如果有善心、有能力的人愈多,苦難人得救的機會就愈多。佛教有句話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我的理想是『人人觀世音』——只要五百人有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精神、願意付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能聞聲救苦,為人及時解難。為達此一理想,故成立功德會,啟發人人的愛心。」

上人表示,功德會成立初期,社會上多數人生活清苦,如何能做慈善救濟工作?故請家庭主婦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存入竹筒,累積濟貧的力量。日存五毛錢救人的善行,很快就在市井間流傳開來,響應者愈眾,漸漸在臺灣社會產生愈來愈多的「觀世音菩薩」。

「四十五年後的今天,慈濟慈善已經國際化——在許多國家,貧苦人接受慈濟的幫助,也受慈濟人引導開啟善念,學習『竹筒歲月』日存點滴,發揮救苦救難良能。」

上人舉例,二○○九年臺灣遭遇莫拉克風災時,有五十二個國家地區的愛心匯聚臺灣,為受災鄉親安心、安身、安生活,其中包括斯里蘭卡、緬甸、海地等曾受慈濟幫助的貧苦國度。

「無分貧富,人人心中的愛是平等的;富有的人付出力量,窮困人盡一分心力,點點滴滴累積,也能成就助人大力量。」

放眼天下,災難愈多、災情愈重,上人慨嘆在大動亂的時代,需要人人懺悔、發心;負起責任與使命,共同為臺灣祝福、為天下祈求平安。

「大時代需明大是非,大劫難需養大慈悲;大無明需要大智慧,大動亂需要大懺悔。人人明辨是非,才能讓社會平安,這需要媒體的力量;期待媒體界共同淨化人心,引導人人用愛撫平世間的動亂。」

耕心田長養善念  去貪念圓明自性

與「演繹菩薩」——參與經藏演繹的專業表演工作者座談,上人感恩大家以虔誠心共襄盛舉,藉此啟發大眾善念,促進世間祥和平安。

「在緬甸,許多受慈濟幫助的窮苦人,善念受啟發,即使沒有能力捐款,也會在每天煮飯前存下少許米糧,累積救助飢貧的善力量。這就是慈濟法,不輕視點滴,不輕忽每一個善念。」

許多貧窮國度因戰禍動亂,阻絕人道救援;上人慨言,看著那些人民飢餓、貧病、流離,苦難無盡,卻無法接近,實感心疼無奈。

「世間的災難,都是人心所造。一念心能行善造福;若心受污染,不只破壞社會和諧,也會造成天地間四大不調。故救世須先救心,引導人人去除內心的『貪、瞋、癡、慢、疑』。大懺悔、入經藏,就是要帶動人人修除煩惱惡念,重新耕耘心田。人間菩薩愈多,才能踏履更多遭受天災人禍之苦的國度付出。」

各區慈濟人為了參加經藏演繹、建立大懺悔道場,致力於滌心垢、除習氣,且至少茹素一百零八天。上人表示:「上臺並非表演,而是在詮釋法。要讓人人看得懂,且常常自我警惕;這需要一念清淨虔敬之心,所以,素食至少一百零八天,是我對所有參與者的期待。」

許多人認為素食很困難。上人表示,是因為「貪」——貪口欲而難以改變飲食習慣。「瞋恚躁動如野火,不只傷害別人,更傷害自己——『火燒功德林』而自毀道業。而瞋心來自貪念,所以,一定要去貪。」

上人希望大家透過佛法反觀自性,將心靈的無明洗淨,回歸圓明本性。「人人清淨的本性如同一顆明珠,能清楚照映人間事物;可惜明珠受煩惱污染,如墮污泥之中,無法顯露光明。又因心覆無明,煩惱愈多,即使發一念心行善,菩提苗芽所長成的『功德林』,很快就被無明怒火燃燒殆盡。光禿禿的心地易受無明黑風,吹揚起『沙塵暴』,更加辨不清方向。」

眾生共業,匯集惡業造成重大災難;但聚合福因善緣,也能讓天下祥和無災。上人教眾:「時時引法入心,用法水滋潤心田,消散無明黑風、平復心中沙塵暴。」

【靜思小語】乾燥心地,隨無明之風揚塵,要用法水滋潤心田,平復心地沙塵暴。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1年07月08日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37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