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即生活 農耕新時代

(攝影者:楊舜斌)

(攝影者:楊舜斌)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潘崇良博士、慈濟志工江永棉、慈善農業陳俊德、陳振耕以及碳權團隊黃顯凱博士等專家來訪,上人肯定幾位專家有心協助海內外糧食耕作,期待能推廣有機農業,以照顧受傷的大地。


上人憶及早年在慈雲寺隨常住耕作時,土地很肥沃,一年可種三季莊稼。「現在的大環境與農耕習慣已經不同,人們不斷在大地之母身上取用資源。要讓她有休息、補充體力的機會。」

與老農同耕種 維持環境永續經營

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日前報告,今年醫院要在附近承租十甲農地耕種,計畫邀請當地的老農民指導種植;如此老人家不只能將長年累積的豐富農耕經驗傳承給年輕一輩,也藉以勞動筋骨,不因休耕而閒暇無事,反而多病多痛。

上人感嘆,臺灣每年有二十萬公頃農地休耕,其中隱含農業傳承中斷、農地消失的危機。人口不斷增加,農地卻愈益減少,將來糧食倚靠進口,國際情勢稍有波動,即可能中斷糧食供應;或是即使有農地,也沒有農業人才,優質的臺灣農耕經驗亦將失傳,令人憂心。

「讓醫療同仁跟著老農一起耕作,也可以從中建立感情,帶動中生代投入農耕,感受土地就是生活的來源,加以疼惜、用心照顧。」

農漁業只講求量產,將對大地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上人言,凡事應適可而止,希望在維持生計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維持環境健康,才能永續經營。

【靜思小語】生活平淡一點、勤勞一點、節省一點,人間有愛、天地平安。

證嚴上人開示於2012年5月2日 《農四月‧十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47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