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氣足,則人氣足

上人開示:先結眾生緣,才能成就佛緣。(攝影者:李承志,地點:高雄靜思堂,日期 2010/02/02)

上人開示:先結眾生緣,才能成就佛緣。(攝影者:李承志,地點:高雄靜思堂,日期 2010/02/02)
【靜思小語】
和氣讓人看得見,互愛讓人感受得到,就能吸引人投入。

心存慈悲,柔和忍辱

「若人過度膨脹、不願意縮小自己,就會造成空間擁擠,彼此碰撞。只要人人願意縮小,就能騰出空間,行動輕鬆無礙。」

如何做到縮小自己?上人以《法華經‧法師品》:「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期許所有慈濟人不僅要「發菩薩心,立菩薩願」,心中充滿慈悲,更要待人柔和且能忍辱。「人與人之間彼此謙讓,以『感恩、尊重、愛』相待,就能海闊天空。」

做出「德」,結眾生緣

「凡夫易因愛惡而起分別心,對於投緣者親善,對於無緣者疏離、甚至排斥。」上人教示,在慈濟大家庭中,要不斷用智慧自我調整、與人溝通。

上人開示,「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有智無慧,會不斷起分別心,懂道理卻做不到;有智有慧,就能平等待人,對所有人皆能以愛關照,無親疏愛憎之別。」

一次與台南合心組隊談話時,上人即勉眾不只要盡合心傳承之責,也要接引人入慈濟門,一路陪伴、帶動,成就人人的道心;若平時互動的溫馨感不足,則無法營造出和氣的團體氣氛。

「人氣不足,是因為和氣不足。先結眾生緣,才能成就佛緣。」上人教示,領眾者有「德」,也要有「緣」,要廣結好緣。

「『德』是做出來的,以身作則所蘊涵的『德』,是一股無形的潛在力量,讓人自然受到吸引,願意聽從教導而行。」

上人表示,度人要有方法,應觀機逗教。「於法不可執著,要像水一樣,隨方就圓。師父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弟子,需要你們代為照顧;人生短暫無常,要把握當下,多結好緣!」

看見和氣,感受互愛

於其後的和氣組隊會議中,上人殷勉台南慈濟人在此文化古都、高廣莊嚴的菩薩道場,充分發揮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良能。

上人說,「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部分太平洋島國國土日漸沒入海中。台灣也是海島,期待能將台灣變成菩薩島,不要成為氣候難民。人人把欲望降到最低,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把愛擴到最大,為普天下人付出。」

和氣入入心,互愛於行

每一位慈濟人都是「合心」,上人期待資深者能「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將詳知的慈濟歷史不斷分享,傳承給新進者,且走入協力組隊,和和氣氣地帶動人。「團體的和氣,要由人人打從內心的誠懇而凝聚。要做到能讓人看得見和氣、感受得到互愛,才能廣招大眾投入。」

上人開示,人生有做才有得,不做就是損失。「慈濟團體沒有位階,有的是『覺有情』,須悲智雙運--以『慈悲』付出無所求,以『智慧』來規畫推動;勇於承擔、樂於配合,殷勤精進,心無放逸。」

※本文引用自《慈濟月刊》518期

即使已達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
Those who have great wisdom must all the more be humble and unassuming, just like the rice stalk that bows under the weight of ripe grain.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