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賑災

 
慈濟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起,迄今援助七十個國家地區。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助建房、建校、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從關懷台灣本土出發,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慈濟全球性的救援行動,足跡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在2003年獲聯合國肯定,成為台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慈善團體。

19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台灣經濟蓬勃發展,創造出空前的物質富裕時代,建立了世界所稱譽的「台灣經濟奇蹟」;許多因經濟奇蹟而致富的人,在物質欲望、金錢遊戲中,迷失心靈,以致台灣被外國媒體冠上「貪婪之島」的稱號。

1979年,證嚴上人期能解決台灣東部醫療匱乏的窘境,發起籌建醫院,進而觸動了寶島上無數的善心,四大志業得以積極穩健推展,慈濟的大愛逐漸向海外延伸擴散。

1991 年4月,強烈颶風「哥奇」襲擊南亞孟加拉,引發洪水氾濫,造成約14萬人死亡。慈濟美國分會聞訊發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勸募活動,並將消息報知台灣本會, 證嚴上人欣慰分會能夠如此自動自發地展現「人性之愛」,並呼籲大家「在福中要知福再知福,每人節省一個麵包的錢,來響應這個活動」。一個月內即募得十五萬 七千餘美元,轉交美國紅十字會,協助孟加拉災後重建,也為慈濟的國際救援拉開了序幕。

同年夏天,中國大陸華東、華中地區發生世紀大洪澇,兩億多人流離失所;基於不忍眾生深受澇害凍餒之苦,上人力排眾議發起賑災活動,讓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讓孩子「有書念」。

證嚴上人把「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化為「拔苦予樂」的具體行動;以大愛為號召,跨出台灣,跨越政治、種族、宗教、國界、膚色等限制,引領慈濟人從關懷台 灣本土出發,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為世界上因天災人禍不幸遭受災難者,提供幫助與關懷,展現台灣的「愛心存底」。

經過大陸賑災的運作試煉,慈濟確立了國際救援的可行模式。大陸賑災過後,慈濟運用剩餘款項成立「國際急難救助基金」,只要眼睛看得到、腳走得到的災區,援助行動多依循「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並衍生出四種形式:

一、由慈濟一貫執行,直接派員深入勘察、研判重點,親自發放救援物資,監造住屋、學校等。方案進行中必定期追蹤評估。

二、透過信譽卓著的國際慈善組織合作,藉其對受災地的深刻了解,已建立溝通管道、運補網路,由慈濟實地派員審查計劃、提供經費,其切實執行、定期報告,可省卻摸索時間,並結合其長期經驗技術。

三、台灣慈濟本會與海外據點合力完成,結合多方物力、財力、人力協同推動。

四、海外的慈濟人發現當地或鄰近地區貧窮或急難,以「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的原則,就地取材展開濟助。



愛的力量,可以撫平不安心靈;愛的力量,更能化解世間一切災難。這正是所有慈濟志工不畏艱難、不計辛勞,穿梭於世界各角落,在災變裡撫悲傷、在戰火中慰苦痛的信念所在。

人類的希望來自於互助。慈濟濟助,不僅是幫助貧困急難者紓解物質的匱乏,更重要的,是把愛的種子散播出去。讓受苦受難者感到人類平等且真誠的關懷,因而開啟心中的愛,有朝一日能從接受幫助者,轉變為施予者,這就是「善的循環」。

上人開示:「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大倉庫,任一舉動不論行善或造惡都是在下種:種善因得好果,種惡因得壞果,因果都收藏在八識田中。學佛要認清因果,依佛陀智慧的引導改變業因,也就是醫學所說的基因;若有優生的基因品質,生命的果實自然清淨。」

我們深信,天下的動亂不是武力可以平息的;若人人付出愛心、感恩心,族裔仇恨可以化解,政治紛爭可以消弰,苦於災難的人更可以獲得喘息;當人人心中的善念被啟發了,世界和平將成為可能。

骨髓捐贈

突破,讓一線曙光普照大地

  一九五八年,美國愛德華湯瑪斯博士(Dr.Edward Thomas)完成了人類史上第一例宣告成功的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當時接受移植的白血病患者,接受了自己同卵雙胞胎兄弟捐贈的骨髓幹細胞,病情旋即獲得 緩解,證明了如果能取得免疫基因相符的造血幹細胞,末期白血病患就能獲得緩解,乃至復原的希望。

失去親人的至痛,激起了人們與病魔抗爭的 鬥志,而一位病患不願放棄的求生意志,卻成就了千百人的重生。一九九二年,罹患血癌的旅美留學生溫文玲,因無法自美國及日本骨髓資料庫找到合適的骨髓,於 是返國推動非親屬造血幹細胞移植合法化,為自己,也為同病相憐的華人同胞求一線生機。一九九三年元月,帶著病痛的她來到花蓮,拜見證嚴上人,敦請慈濟協助 血液病患,建構台灣骨髓資料庫。同年五月,立法院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正案,廢除了骨髓捐贈只能限於三等親內的限制。而後衛生署召開「骨髓捐贈資 料庫」專案會議,委由慈濟承擔台灣骨髓資料庫之建立與運作。待證嚴上人確認「救人一命,無損己身」後,「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終於在一九九三年十 月正式成立,全體慈濟人也同時展開全台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


關懷受者,也關懷施者的志工精神

對於造血幹細胞捐贈,證嚴上人一再強調「絕不會為了救一個病人,而去傷害另一個健康的人。」本著搶救生命的悲懷,數以萬計非醫療專業的慈濟志工,便擔當起了勸捐的重責大任。就當時的民情風俗及觀念迷思下,勸捐是倍感艱辛的路。

在骨髓資料中心及慈濟志工的共同努力下,台灣於一九九四年五月,成功完成了首例非親屬間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一九九七年,骨髓中心成立人類白血球抗原檢測實驗室,改組為免疫基因實驗室後,讓原本必需出國進行的檢驗工作才落實「在地化」,配對準確率也大幅提升。

不管醫療科技如何進步,不變的是志工全面關懷的精神,為 了讓捐贈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況,幫助受贈的病人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自配對成功後,由慈濟委員及慈誠隊員組成的「關懷小組」,便會對捐贈者展開全程的陪 伴。關懷小組志工,曾歷經捐者健檢後改變主意不願捐髓,或半途因家人反對而喊停等狀況,但是憑著毅力和耐心,關懷小組多能護持捐贈者與受贈者完成造血幹細 胞移植,完成救命的工作。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懷,恰是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的最大特色,也就是不僅關心受幫助的病人,也要讓救人的捐贈者,獲得應有的尊重與關 懷。

引進新科技,緣結全世界

自一九九三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之後, 本中心即致力於人類免疫基因組織類型(HLA)檢驗技術的研發,並與世界同步,引進造血幹細胞移植科技。為因應科技之改良與進步,本中心於二○○二年元月 開始收集臍帶血,並於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正式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下轄免疫基因實驗室、臍帶血庫、臨床醫學暨研究組、捐贈活動暨關懷組、資 料庫暨行政組等五個部門,以正式的非營利組織形式,推動造血幹細胞及臍帶血捐贈。及至十月份,衛生署通過將非親屬週邊血移植列為常規治療後,本中心亦積極 引進相關技術,並於二○○三年八月,完成首例非親屬週邊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此後,骨髓幹細胞捐贈、週邊血幹細胞捐贈及臍帶血捐贈, 便成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守護生命的三大磐石。在二○○五年十一月,與國際線上配對組織「全球骨髓及臍帶血捐贈資料庫」,共同慶祝全球骨捐資料突破一 千萬筆時,台灣的慈濟資料庫,也已匯集了廿八萬筆的愛心資料,相當於全球每百位潛在捐髓者中,就有二點八位是來至台灣。

二○○五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完成了第一千例幹細 胞捐贈,二○○七年十一月則完成第一千例海外幹細胞捐贈。在臍帶血庫方面,也已匯聚了二萬三千零八十八位新生小菩薩的臍帶血、初步篩選儲存了一萬一千零六 位。這三十三萬筆血液資料和臍帶血,是台灣寶貴的生命能量,也是台灣殊勝的愛心存底。身為這愛心寶庫的守門人,我等「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工作人員將力求 科技職能之日新又新,必定讓每一位捐贈者之愛心,發揮最大良能。同時我們亦期待國人同胞,能持續支持捐髓救人的善行義舉,讓台灣的愛心生生不息,廣被全球。

人文志業

人文真善美團隊


證嚴上人創辦慈濟,從台灣花蓮發祥以來,即率弟子陸續著手發行《慈濟》月刊、《慈濟道侶》《慈濟道侶叢書》等刊物,載錄人間美善事,尤其是將十方大德所捐輸的款項和用途,定期從實發布,以昭公信。

2003年,慈濟進行文字、圖像、影音的訓練與整合,最初草擬名為「文化三合一」;證嚴上人慈示,不只是「文圖影三合一」,更應該「人事理三合一」,臻而求真、求善、求美,達到「真善美三合一」,因此把參與記錄慈濟文史的志工團隊,正式命名為「人文真善美志工」。

為了讓大愛史蹟傳播得更廣闊久遠,有一群分布在加拿大各分支聯絡點的志工,同樣肩負佛心師志,攜手闊步致力於本地史料的留存,他們就是「人文真善美志工」。

加拿大「人文真善美」團隊將錄影、照相和文字三種功能相結合,承擔的志工們多為非專業人士,卻本著敬上人、愛慈濟的熱能甘願投入。自備器材、或自 學、或切磋,活動前積極參與會議,活動中勤於記錄訪問,活動後去蕪存菁、彙整、發布、歸檔,完成「人品典範˙文史流芳」的神聖使命,讓慈濟精神傳播十方, 發揮正面的影響力,落實淨化社會功能。

加拿大分會於1992年成立,二十幾年當中,投入錄影、照相、撰文的志工多達數百人。從2001年10月成立筆耕隊以來,夥伴們肩負起慈濟歷史編撰的重責大任,以活動報導、人物專題等方式詳實記載。

服 膺證嚴上人期許:「以筆耕耘慈濟福田」,「以拓荒者勇毅不懈的精神,寫出慈濟眾多感人的故事」。加拿大《慈濟》雙月刊發行多年、世界日報「慈濟世界」出版 至今,豐富多元的訊息,儼然大眾傳媒的一股正能量。至於因應各種活動所需的文宣品和海報等等,也都是散播大愛,讓社會大眾了解慈濟脈動的重要資源。

恪盡本份報真導正,奉行靜思語:「今日所做的是明天的歷史。」我們以曾經留下厚實的慈濟史冊為榮,也更以未來的大愛紀實為願,透過影像、照片和文字,架設一頁頁真的、善的、美的人文空間。

 

精進共修 & 讀書會

精進共修的宗旨在於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凝聚法親大愛。經藏內容含禮拜《法華經序》、《無量義經》或《三十七助道品》偈誦,並有繞佛、繞 法、拜願等等;其後,恭聽上人於「靜思晨語」或「菩提心要」闡明人間佛法化。引領人人心中有佛,行中有法。廣邀有緣人同蒙法益,吸收法髓,成就慧命,領會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浴佛節 ‧ 母親節 ‧ 慈濟日聯合慶典

在 1999 年,聯合國將五月份的滿月日訂為「聯合國衛賽節」,肯定佛教兩千五百多年來為人類的貢獻。慈濟加拿大分會與全球慈濟人同步,每年五月以「浴佛祈福」的方式 慶祝母親節,禮讚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廣邀會眾共度一個溫馨有意義的假日。在浴佛典禮上,藉由供燈燭、獻香湯等莊嚴儀式,體現浴佛深意,滌淨自心,深植 善種,也同霑歡喜。

 

感恩 ‧ 歡喜 ‧ 七月吉祥祈福會

農曆七月,也是孝親月。加拿大慈濟人以大小不同的形態,舉辦「感恩 歡喜 七月吉祥月」祈福會。儀式從室內到戶外,不拘泥於人數多寡,把握時節因緣,推動正信正念齋戒護生。同時宣揚好人多的地方就是福地,不燒金紙,同樣可以坐擁好山好水;孝悌之家,必然和樂融融。


 


慈青暑期生活營

每年暑假期間,慈青幹部在五天四夜的營隊中,安排了一系列充實有趣的課程,讓年輕的朋友們感受到慈濟大家庭的溫馨與人文精神,學習團隊合作及待人處事的經驗,並鼓勵年輕朋友將這份快樂與感動落實在生活中,以積極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

 

歲末祝福感恩會

在歲末年終之際,為了感謝善心大德及志工長期對慈濟志業的護持,特地舉辦歲末祝福感恩會,回顧慈濟人一年來在全球深耕社區,幫助苦難眾生的歷歷足跡;同時凝聚眾人之善念,祈求四大調和無災難,社會祥和息紛爭。

 

人文推廣 —— 靜思文物

盼透過人文推廣來推展靜思人文,藉有形的書籍、光碟、以及環保產品等,其領域涵蓋知識、心靈、教育、醫療、社會関懷等系列,每一種産品的發行,皆是提昇心靈,傳遞慈濟大愛精神,其功能就是傳承靜思法脈,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亦作為慈濟人的精神食糧。誠摰歡迎大眾參觀選購。

 

慈濟靜思產品
圖書類  — 佛教經典、靜思語、外文書系、素食食譜、醫療保健、童書繪本、衲履足跡、思想論述書系等。
環保產品 — 碗、筷、湯匙、環保袋。
食品類  — 靜思穀類沖泡粉(五穀粉、山藥薏仁粉)、香積麵。
禮品類  — 名牌、手札、貼紙、書籤、卡片、唸佛機等。
影音類  — CD、DVD。

多倫多支會購買地點:171 Delhi Ave., Toronto, Ontario M3H 1A7, Canada
西多倫多聯絡處購買地點:5555 Eglinton Ave. West, Unit 219 Etobicoke, Ontario M9C 5M1, Canada
北多倫多聯絡點購買地點:20 Wertheim Crt, Unit# 21, Richmond Hill, Ontario L4B 3A8, Canada

教育志業

緣起

上人說:「教育是淨化人心的工作,教育辦得好,是社會的一股希望,更是一股安定的力量。」慈濟四大志業 —— 慈善國際化、醫療普遍化、教育完全化、文化深度化是全球慈濟人共同的心願。

為推展教育志業,培育才、智、德、慧的莘莘學子,加上本地慈濟會員與華人們殷切的期盼與鼓勵,自1996年11月起,加國慈濟人開始籌畫與奔走美加 地區,同時感恩德州休士頓人文學校的師兄師姊們的協助,終於在1997年9月,創立了加拿大溫哥華區第一所慈濟人文學校── 慈濟加拿大分會列治文人文學校。

 

如今大溫哥華共有五所人文學校 :

列治文人文學校  ※ 高貴林人文學校

溫哥華人文學校  ※ 素里人文學校

本拿比人文學校

 

大多倫多共三所人文學校:

多倫多人文學校  ※ 密西沙加人文學校

北多倫多人文學校

 

宗旨

本校成立的宗旨是,讓移民海外華人的下一代,在學會英文的同時,不要忘記中文是自己的母語, 重要的是,除了要孩子學會中文能力之外,更要他們接受優良傳統文化的薰陶,在求學過程中,也學會做人做事、修心修性的道理。人文課程是教學中重要的部份, 而靜思語教學更是建立學生人文思想的主軸,落實慈濟文化與慈濟精神,也是加拿大慈濟人努力奮鬥的目標。

 

 

課程

本校共有十二年級,包括幼稚園小、大班、小學一至六年級及華語進修班一至四年級。師資為國內、外大專畢業具有愛心及中文教學經驗之人士,各年級除了 一般中文教學外,特別強調生活與品德教育,就是將上人的「靜思語」編成簡單生動的教材,實施「靜思語教學」,教導孩子說好話、做好事、發好願。

 

組織

行政組織有校長、教務處、輔導處、行政處和秘書處;教務處有靜思語組、教學組、註冊組;輔導處有愛心組、活動組、輔導組和慈青組,行政處有檔案組、文宣組、總務組,各處各組人員皆由慈濟志工承擔,大家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共同營造愛的教育環境。

 

慈善志業




助學計畫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幫助弱勢學童從最基本的食、衣、住、行開始。慈濟加拿大分會自1994年成立的助學金發放計劃,二十年來,透過教育局捐贈助學金給需要的學童,幫助了自小學到大學不同族裔的學生安心就學,奠定光明之路,紓解了許許多多家庭的困境。透過助學金發放、書包及學用品捐贈、書籍捐贈,甚至投入愛心早餐,以及頭蝨檢查等各項服務,多年幫助了超過兩萬多名需要的學童。

為了讓弱勢學童能順利學習、逐夢,慈濟自2013年起成立的「藍天助學計畫」專案,透過多元的助學方案,希望援助更多清寒學童在身心成長、課業學習、人際相處、行為品格等多方面的健全發展。(了解更多)

本拿比愛德蒙小學書籍捐贈 接受慈濟助學金而成立的藍里學區橄欖球隊,贈送全隊簽名的橄欖球給慈濟表達感謝。

 

弱勢關懷

慈濟志工協助低收入家庭、單親媽媽、街友、獨居老人、愛滋患者、受虐婦女、吸毒者、戒癮所病友。志工們補足生活基本所需,所以投入食物銀行發放;不忘嚴冬送暖,所以走入清貧家庭發放聖誕禮物;感念單親媽媽、街友等弱勢族群需要特別照顧所以精誠合作,送愛心結善緣,對象無分族裔、膚色和宗教。經年累月互動,讓餐風宿露的街友有機會享用美食,分享靜思語好話,祝福對方找到心靈的春天。

二十多年來,舉辦冬令救濟發放、煮餐服務、烹調熱食、定期捐贈牛奶、提供衣物與生活必需品,還到蘭里太平洋騎馬場協助弱智與殘障孩童騎馬復健、赴高貴林喜悅護理中心關懷腦性麻痺與智障患者。

 

急難救助

人生際遇很難逆料,唯有大愛可以療傷。當緊急災難臨身,慈濟志工一句輕聲的問候,一個擁抱,發放物資,帶給災民無限溫暖。志工志工本著將心比心、人溺己溺的精神,為失措無助的災民準備生活必需品,雙手奉上購物卡;體貼的為受災孩童準備各種玩具,安撫驚嚇的情緒!

在加拿大,慈濟人加入ESS急難救援組織、參與公聽會,針對洛磯山脈重大車禍、愛明頓森林大火、多倫多彼德堡水患、Chilliwack水災、素里公寓火災、蘭里家扶心火災、本拿比公寓火災、列治文小飛機撞大樓等災民、傷患、往生者及其家屬,以行動落實社區關懷:送熱食、日常用品、電腦玩具、毛毯、應急生活包 —— 保暖衣物、盥洗用品、文具

2009年Chilliwack水災,慈濟賑災團前往關懷,協助災民清理家園。 2007年列治文小飛機衝撞公寓大樓意外,慈濟志工連夜協助受災戶緊急撤離。

 

長者關懷

加拿大慈濟志工懷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恭敬心關懷長者,1992年從溫哥華小山、華宮老人院開啟新頁,針對需求定期關懷。微笑是溝通的橋樑,也是讓老人開懷的良方!從昔迄今陸續開展,服務36所老人院,承歡膝下,二十多年從未間斷。

 

臨終關懷

加拿大多半是小家庭的移民。當碰到「無常」來臨時,很多家庭都束手無策,加拿大分會精進組協助助念、告別式,主要是要讓「生者心安,亡者靈安」。

上人慈示:「慈濟辦活動,包括助念和告別式一定要有慈濟人文,慈濟人文就是「大愛」,主要的是法親的陪伴、實質的關懷及後續的接引。」

 

國際賑災

一方有難,十方馳援。慈濟從1991年開始從事國際救災工作,當地球村發生災變,慈濟志工集合人間大愛,匯聚全球千千萬萬顆的愛心。加拿大慈濟志工不畏天寒地凍,展開募心募款,輪番站崗,與各大賣場定點募心募款,再組成賑災團自費前往災區,親手布施。

當國際有難,土耳其地震、台灣921地震、南亞海嘯馳援斯里蘭卡、美國卡崔納風災、中國四川汶川地震、台灣莫拉克水災、海地強震、日本311強震海嘯及菲律賓海燕風災等等,加拿大慈濟人皆投入募款,並前往災區救災、清掃、膚慰、重建、關懷災民。

2010年海地地震,慈濟賑災團前往展開勘災、發放、以工代賑,以及中長期援建。 2012年桑迪颶風重創美國紐約,慈濟志工成立救災中心,關懷災民,並提供緊急援助。

醫療志業

 

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證嚴上人體會「因病而貧」,懷抱悲心繼慈善志業之後,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台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願景,提昇東部醫療水平。

以延續佛教慈悲精神為立基,1979年發起建院,籌建歷程百轉千折、倍嘗艱辛,終在「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之號召下,匯聚愛心力量,共成建院善舉。1986年8月,佛教慈濟醫院矗立於花蓮,開啟「守護生命守護愛」之慈濟醫療志業新里程。

創院後,本著濟助貧病之建院理想,取消住院「保證金」制度,引起社會醫界廣泛漣漪。未久,獲得衛生署重視與肯定,通告全台醫療單位取消保證金制度,是為嘉惠病患之一大福音。

啟業同步推動「醫療志工」制度,是醫護同仁最佳良伴,亦是病患與家屬心情之依託,醫護與志工團隊相伴,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從來醫界追尋之「身、心、靈」統合療護目標,慈濟醫院做到了!

 

爾後,繼花蓮慈濟醫院,花蓮玉里、台東關山、嘉義大林、台北新店以及台中潭子慈濟醫院,先後完成。由點而線而面,「慈濟醫療普遍化」透過義診下鄉,從城市到鄉村,山之巔、水之涯,開展全台醫療網絡。

 

 

慈濟在1966年成立之初,即由證嚴上人在花蓮、臺東等地舉辦貧民義診,1972年假花蓮市仁愛街成立「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1986年,慈濟醫院啟業後,並長期致力於偏遠地區及原住民社區義診。

 
加拿大國際慈濟人醫會

1996年,一群來自社會各大醫院、私人診所的醫師、藥劑師、護理人員,在證嚴上人精神感召下,以「醫病、醫人、醫心」為宗旨成立慈濟人醫會,組織2000年定名為「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TIMA),這群有愛心、願意回饋社會的醫界人士,開啟另一個管道貢獻所長,愛心醫療網由此延伸至醫療貧瘠之地。

大愛無遠弗屆,慈濟以跨國際的慈善工作邁向國際舞台,並進一步提昇國際救援之關懷面。
目前在全球二十個國家都有當地專業醫護人員加入,慈濟人醫會平日以關懷當地貧苦患者為主,若國際間發生災難,也配合慈濟賑災行動進行醫療救援工作。救治貧病是人醫共同的理想,截至2012年止,慈濟人醫會已在四十四個國家舉辦過上萬場義診,將愛散播到全球,嘉惠超過兩百二十萬人次。

慈濟人醫會除了提供義診服務外,更重要是號召更多具備愛心的醫護人員,共同為貧病患者服務。因此,每當慈濟舉行義診,都會鼓勵當地醫護人員參與,或招募當地人擔任翻譯志工,也歡迎藥品和器材支援;期許以「社區化」、「在地化」的義診動員模式,成就「醫療普遍化」的理想。

 

宗旨:「加拿大國際慈濟人醫會」是一個結合加拿大的醫療人員及後勤行政人員的「醫療志工」團體,秉持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以及證嚴法師所提倡「人本醫療」及「大愛無國界」理念為宗旨,從事非營利義診或是國際人道醫療救援。

 

使命:「守 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是每位人醫心中責無旁貸的責任與使命,而慈濟「感恩、尊重、愛」的人文內涵,更是守護現代人身心靈健康的智慧良方。結合加拿大 醫事人員發揮良知良能,以醫人、醫病、醫心為服務使命,落實「尊重生命」的理念,將服務地點與對象擴及全世界被醫療遺忘的社區、村落、山地及離島。

 

 

目標:平時為有困難的居民提供高質量的醫療保健,不論其年齡,性別,種族或宗教信仰。對公眾提供預防性的醫療教育,增進公眾對預防性醫療保健和相關健康問題的認識。若有災難發生時亦提供緊急醫療救助。

 

願景:我們的願景是照顧加拿大需要醫療援助的貧病患者,並且與世界各地的人醫會密切合作,將醫療資源帶到全球每一個需要的角落。

 

中醫義診

為了關懷與照顧社區裡無法獲得充分醫療資源的民眾,邀請仁心仁術且經驗豐富的BC省執業中醫師,於各項活動舉辦義診,例如於2011年起,每年於「台灣研科文化節」中,皆有多位中醫師投入「加拿大國際慈濟人醫會」舉辦的義診活動,至今服務超過三千人次,於2014年起,每周一在「原住民單親媽媽中心」也安排中醫師駐診,目前正朝著於各社區中舉辦定期義診活動努力,以嘉惠更多需要照護的大眾。

 

中醫健康講座

為了將各種保健知識廣植於社區, 以維護居民健康,於2012年7月開始每月舉辦一次免費中醫講座,更於2014年起,加入英文場次,邀請學養深厚以及專精於各類領域的中醫師,講解實用的 自我保健資訊,以深入淺出方式,讓大家了解各種病症、預防觀念以及中醫治療方式,並且針對參加大眾提出的切身問題,詳盡的釋疑解惑,另外,於大溫地區各大 型活動中,也會不定期安排中醫講座,歡迎上網了解訊息與登記參加,誠摯邀請您一起珍愛自己與守護家人健康。

 

醫療捐贈

加拿大慈濟志工把握回饋社區、種健康因的機緣,當加國各大醫院發出希望各界支援的訊息時,慈濟毅然挑起籌款重擔,以各種途徑募心募款,將來自十方的善心,化作助人的善行。秉持服務眾多患者、確實提升醫療品質以及尊重當地醫療體制的原則,加拿大分會每年捐贈許多能嘉惠病患的儀器。

近年來,加西慈濟人資助素里紀念醫院中央監控兒童病床;為鷹嶺醫院捐贈膀胱內視鏡、心臟急救監視器、鐳射喉頭鏡設備;為本拿比醫院購買核磁共振儀;捐助列治 文醫院添購核磁共振儀、微創手術屏光幕、高頻凝療法儀器;資助溫哥華總醫院添購耳鼻喉內視鏡;贈新西敏市哥倫比亞醫院吊重物或吊病人用的橫樑(Ceiling-Mounted Boom);資助蘇利文殘障基金會研發專用器具等等。


加東方面,多倫多支會為博康醫院購買防止褥瘡的病床墊;密西沙加志工捐贈祈德全科醫院癌症檢查室;北多倫多志工捐贈萬錦多福醫院醫療病床;渥太華志工為東安大略省兒童醫院,購置眼科醫療器材;蒙特婁志工捐贈十台自動注射點滴器(
syringe pump)給兒童醫院,十三張電動病床給中華醫院。全都是針對所需,以發揮更完善的救人功能。

慈濟加拿大東岸聯絡地點及志工站

20150712 關懷受暴婦女 協助整理愛心物資



加拿大北多倫多慈濟志工,今年(2015)四月開始,每個月一次到「約克郡家暴婦女中心」,協助該中心整理各界捐贈的物資,以幫助受到家暴的婦女在收容所暫時安身。

整理物資有經驗,北多倫多慈濟志工因此成為「約克郡家暴婦女中心」合作的好夥伴。

家暴婦女中心義工 麥可:「非常棒,在過去三個月,慈濟每次都有十位志工協助我們,慈濟志工總是迅速整理分類,工作時主動,而且總是準時到達,使我們能更快送物資給受暴婦女。」

各界的捐贈,在倉庫裡分類清楚,慈濟準備的生活包,增添一分人文之愛。

家暴婦女中心職員 珞瑞:「過去所獲贈的是洗髮精等,盥洗用品是旅行用的小包裝,可是慈濟志工準備的是大包裝,我們終於看到她們難得的笑容,來到收容所也多了點安全與溫暖。」

由於大部分受家暴婦女離開家時,是一無所有,慈濟期盼雙方的合作,讓她們不再有逃難的感覺。

真善美志工 黃淑芳 程驤 加拿大報導
(2015.07.12)

20120114慈濟西多倫多聯絡處歲末祝福密西沙加人文學校表演

2012 慈濟多倫多支會歲末祝福經藏演繹

夫妻間相處的言行,不僅是直接的身教,也將是子女們的處世範本。
Through their speech and behavior toward one another, parents are actually teaching their children by example, which becomes the model children use in their future behavior.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