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度 慈濟密西沙加人文學校回顧



慈濟密西沙加人文學校
Tzu Chi Academy of Humanistic Studies in Mississauga
1324 Lorne Park Rd. Mississauga, Ontario, Canada L5H 3B1
星期一至星期五,
請洽詢西多倫多(密西沙加)聯絡處
416-621-7996 或
E-mail: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星期六, 上課時間請聯絡: 647-210-7996

Website : http://www.tzuchieast.ca
Facebook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tzuchi.easterncanada/



慈濟會徽會歌

慈濟會徽





慈濟會歌
詞/曉雲法師 曲/李中和

慈濟發祥地 禮拜靜思堂 
慈濟功德會 隊伍浩蕩長
慈濟功德會 隊伍浩蕩長
憫念貧苦病患 奔走長街陋巷
憫念貧苦病患 施醫施藥更施錢糧
我佛大醫王 慈雲被萬方
願慈濟因緣不息 普渡眾生上慈航
願慈濟因緣不息 普渡眾生上慈航

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

釋證嚴
佛教慈濟功德會創辦人


佛心師志啟宗門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這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人們開示,期待人人都能開啟清淨覺悟的智慧。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傳承佛法,以《無量義經》作為我們修行的精髓。《無量義經》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這段文字所要傳達的意涵,就是佛陀對人間最重要的教育;人人本具佛性,本擁有清淨、遼闊的心靈境界,來人間的目的,即是為人群付出。

 

當年我皈依時,印公導師給我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我給靜思弟子八個字:「佛心己心,師志己志」,這就是「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

 

佛心己心就是靜思勤行道。佛心清淨無染;我們要貼合佛心,使心回歸如佛「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寧靜而無染,才能真正「為佛教,為眾生」。

 

師志己志就是慈濟人間路,師志是行菩薩道;人人都是一部經,都含藏微妙法,深入其中,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因此行入人群,為苦難眾生付出的同時,不僅是利他造福,也成就個己智慧。

 

期待每位靜思弟子都能以佛心為己心,若人人心中有佛,看人人是佛,則能對天地萬物常存感恩、尊重、愛;以師志為己志,投入人間,為苦難眾生付出。

 
靜思法脈菩薩道

 

靜思法脈「為佛教」是智慧;慈濟宗門「為眾生」,是大愛。

「靜思法脈」,是於勤行中修習靜定法,不斷地在為人群付出中去淨化自心。靜思法脈就是要勤,從「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回歸心靈靜寂清澄的境界。不只要自修自利、獨善其身,還要利及他人、兼善天下。由此,體現眾生平等,萬物和合相連,以契入真如本性與萬法合一的大智慧。

 

「慈濟宗門」,是走入人群,去知苦、惜福、造福。以六度萬行,入人群不被眾生煩惱所染,不只不染,還以淤泥為養料清淨自心;不只清淨自心,還要轉眾生的煩惱為清淨,如蓮花清淨汙泥,也淨化自身。我們要引導天下人入人群中,自度度人,利他度己,這就是慈濟人間路。

 

「宗」即宗旨,慈濟宗旨,就是人間菩薩道。大家依其出家入慈濟宗門,入此門來就要守住慈濟的宗旨,這就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

 

「門」,就是修行的法門,修行的道路。我常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不是要讓大家只是唸經,而是要讓大家身體力行。經就是道,道就是道理;道理,我們當路走,人人要身體力行。作為佛陀的弟子,要能體會佛陀在人間出生、在人間覺悟、傳法於人間,就是要開啟運用在人間、度化世人的人間佛法。

 

「慈濟宗門人間路」的宗旨,就是為度眾生而行入人群。慈濟宗門入群眾,無量法門在人間,自性智慧大圓鏡;芸芸眾生,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藏經,入人群得見無量法門,虛心納受就能得智慧,進而通達諸法。若道心堅定,心鏡明朗,能夠歷歷照映天地眾生相,才能運用眾生之法而回向、教導眾生。

慈濟宗門無量義

 

慈濟宗門源於靜思法脈,《 無量義經 》則是靜思法脈之依據,且是《法華經》之精髓。

 

《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就是靜思的境界;為人間付出亦不能有我執的私心染著,唯有心靈清淨、開闊,才能「志玄虛漠」,立大志、發宏願,朝志願勤精進,此為「靜思法脈勤行道」之精神。

 

《 無量義經 》指出菩薩「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慈濟人都是眾生的大良福田,只要用心播種,菩薩種子即能從一而生無量──只要一位菩薩出現在人間,就可以利益無數人,這是慈濟宗門人間路之目標。

 

慈濟人就是從經典中躍出的菩薩!慈濟人要發願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就地招募人間菩薩,有五百人同心協力,就能成就一尊觀世音菩薩;每一位慈濟菩薩都能成為眾生的「不請之師」,只要有災難發生,慈濟人已經到達,開始勘災、準備發放,不只是自動自發前來救助的「不請之師」,且是及時給予所需物資、膚慰心靈的菩薩。

 

慈濟人在遼闊的世間,不僅為眾生安隱樂處,且聞聲救苦,做到苦難眾生的「救處、護處、大依止處」,及時救助、及時庇護,讓眾生惶恐茫然的身心有所依止。

 

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法,在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慈濟人做到了。而且不只是在臺灣做到,我們見證了五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慈濟人,以影音分享他們在各個國度所做,多麼踏實;不只是「如是我聞」,且是「如是我做」、「如是我行」、「如是我見」、「如是我感受」,所做的一切與經典是如此吻合!


大家珍惜法脈宗門,用心傳承。師父是「為佛教,為眾生」而做慈濟,自慈濟創立之始,即開始傳承法脈。為佛教,不能停滯在二千多年前的社會,要適應現代;所以我們要讓眾生所接收到的,是現代的人能接受的佛法。


慈濟精神理念從靜思起始,人人須先自我淨心,並非只在口頭唸「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而是要把西方極樂世界化現在我們的心裡──心淨即國土淨。要淨化到什麼程度?達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心靈無煩惱、無得失、無是非,當下即是淨土。

 

自淨其意而行入人群淨化人心,在實際付出的過程中,因為心中有佛、行中有法,遂能「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與眾生結福緣,不斷地啟發智慧。若問付出心力、流汗辛勞的慈濟人是否辛苦?人人皆言「幸福!」面容態度展現的是油然而生的法喜,彼此之間親近融洽如家人,故雲「慈濟宗門一家人,志同道合是法親,法髓相傳長慧命,如同身受感恩心。」期許法親之間彼此勉勵、彼此感恩,日日慧命增長。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已立,大家回到靜思精舍,即是為了傳法脈、開宗門,就地撒播菩提種子,使之落地生根,所以人人齊心專注研習;研究慈濟起源,也實習方法,將行儀規矩落實於生活,展現團體合齊之美。期許海外慈濟人將連日所學、所感受的心得帶回居住地,用心傳承,將粒粒種子均勻撒播在人人的心地;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維持慈濟團體的真善美。


「真善美」不是形容詞,而必須落實在生活中;看到大家誠心接受教法、守規如矩而有滿滿的感動,希望大家恆心守志願,恆持此分感動,且將感動化為行動,志業精神恆久不息,從而產生無量菩提種子。每個慈濟人都是一顆顆菩提種子,力行在各自的國度,粒粒種子遍撒功德林,身口意行在靜思,於慈濟宗門以善解、包容入人群。


「靜思」能讓心靈維持寂靜、清淨。有寂靜、清淨的心思,自然所說、所想、所行皆是法;從慈濟宗門行入人群,必須運用善解、包容。

 

靜思是「內修」的心法,慈濟是「外行」的行動;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如《 無量義經 》云:「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種子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成就、增長濟世救心的大乘事業,啟發無上正等正覺,具有無上的覺悟智慧。

 
利他度己行圓滿

 

眾生與佛本來佛性平等,差別只是在一個「迷」字,迷者就是凡夫,覺者就是諸佛。「眾生迷之而成顛倒」,為什麼叫做眾生?就是你迷了、顛倒了。「諸佛悟之而得自在」,諸佛為什麼那麼自在?因為他覺悟了,他悟之而得自在。「迷悟雖殊」,迷和悟雖然差得很遠,但是「體性恆一」。覺和迷,迷的起點其實也是覺,所以修行就是覺一念無明而已,它們同樣是一體。眾生和佛的心還是一體,體性恆一。

 

學佛的目標,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人,這就是我們的目標。《無量義經》也是這麼教導,我們修行必定要有這分「覺性」,這個覺性要啟自無量大悲。無量大悲的良能,就是救濟苦難眾生,就是要當所有眾生的善知識,也是眾生的大良福田,是眾生的不請之師,為眾生所做的一切,使令眾生安穩樂處。我們所到的地方,就可以讓眾生得到歡喜、得到安穩、得到快樂。眾生有困難,就是要為他們設立了救濟、保護,所以「救處、護處、大依止處」,這是我們修行應該要有的。

 

菩薩是苦難眾生生命中的貴人,人人要發這個心、立這個願,提升我們生命的價值。貧窮的人,身心無所依止,所以一直在說,人間菩薩招生。每一個地方若能夠都是菩薩,就是「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也就是眾生的依止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菩薩是我們的目標,佛陀教育我們,要成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自利利他。我們瞭解了法,要入人群度眾生。眾生根機不整齊,佛陀就設權教,用方便法,但是佛陀不失於實法而施教眾生。真實法,就是要引導我們,從凡夫地行菩薩道,直到終點才是成佛。學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生生世世的道理。我們若能好好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慈濟宗門是行菩薩道,菩薩先救他人,再救自己;利他同時也是度己。

 

慈濟人沒有專事唸佛,也沒有參禪打坐,就是入人群行菩薩道,為天下苦難付出,有別於各宗派,且確實依循佛陀教育,走過五十年,普獲肯定,如今立宗,大家要堅定前行。

 
自立勤行定慧生

 

靜思法脈勤行道,傳承法髓弘誓願,慈濟宗門人間路,悲智雙運無量心。

我們靜思法,就是弘傳靜思法脈;靜思法脈就是勤行道,這勤行道是佛陀教法的菁華,就是將「經」與「法」鋪成了一條道路,身體力行傳下去,還要精進向前,不能懈怠,這是精神理念。

 

靜思勤行道是無量義,不只要在道場裡精進,更要透澈文字道理,精進勤行。「靜寂清澄」是守戒,「志玄虛漠」是立志,「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是定力;「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則是智慧。

 

戒、定、慧,就是靜思弟子的心靈方向,既已選擇修行的方向、軌道,一定要守規戒,止惡防非,立大志、發宏願,不是獨善其身,而是要兼利他人;在紛紛擾擾的人間發宏願,一定要有定力,才能生出智慧,這條菩薩大道才能千秋百世接續不斷。

 

慈濟宗門是行菩薩道,以身修慧命,在人間傳法。做人間事,做得人和、事和、理和,以智慧鋪平人人心路,自然就契入菩提大道。我們藉事練心,藉假修真,藉方便事相來會理啟真,如能知曉方便妙法,則能無難不解,通達諸法,智慧如海,和睦群眾,一切無礙了。這都是法脈精髓,傳承法髓我們要發弘誓願。

 

靜思的道場,就是要「勤」;靜思精舍也是天下慈濟人的大家庭,不只是自力更生,也要為此一大家庭而營生,精舍裡的修行者各就其位,有耕作種植者,也有投入生產等各項工作,為四大志業而營生,這就是靜思道場的生態,目標乃在行入慈濟人間路,引領人群反迷為覺,化私愛為大愛。

 

慈濟宗門人間路,要運用慈悲與智慧,慈悲智慧雙行,就是無量心。我們要發願,有願沒有行也沒有用,有行沒有願也不長久,所以「願」和「力」要平行。

 

靜思法脈是「克己」,也就是要嚴守戒律、身心不踰矩。人人守戒,才能照顧好身心和家庭的健康,維護團體的清淨。我們要克己、克勤、克儉、克難,這就是靜思法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惜福,好好地傳承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是「復禮」,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彼此尊重。走入慈濟,須在生活中建立正確的人生宗旨,指引我們行正道。人人守戒,才能照顧好身心與家庭和諧,維護團體的清淨,進而敦親睦鄰,主動關懷身心靈需要陪伴、經濟需要扶助的人,將社區融合成一個大家庭。因此從見習、培訓,就要用心學習禮節、規矩,去除心靈奢侈、改變習氣、啟發慈悲心、力行孝順、注重生活禮節等等,這都是做人與建立人格的方式。所以,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形象,個人美,團體才會美。

 

師父不要大家去做法會、誦經,是希望你們走在人群中這條路,真正行六度萬行、菩薩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不是用念的,是要大家走入人群中做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法脈。我們要發心立願,要傳承下去,這就是法髓。

 
兼利天下結善緣

 

「靜思法脈勤行道」,是將「佛法生活化」;佛法不只是燒香拜佛而已,要身體力行,將佛法用在生活中,淨化自心,也撫慰他人的心。

 

「慈濟宗門人間路」,是要「菩薩人間化」;外行大慈無悔愛無量;我們要有無量的大愛,看人人歡喜幸福即慈心。我們到老人院、殘疾人士及弱勢族群的家,那些人與我們無親無故,我們都能耐心投入去愛他、輔導他。對周圍的家人、鄰居更要多一分關懷與愛;人間有愛,處處即是淨土。

 

人人本具佛性,只是佛陀在「覺」,一般凡夫眾生在「迷」;「覺」的本體是清淨,「迷」是因為業障,受無明汙染。業障是否能消?只要我們有覺醒之心,每一分鐘都在消業。

 

在生活中面對的所有人,有緣者見之歡喜──起歡喜心卻不要動念;看到無緣的人,我們能清楚知道這個人與自己沒有很好的緣,要提高警覺──不再與他結交惡緣,如此則能消業。

 

若是面對無緣者又起心動念、惡言相對,是業上增業。假如曾經有過這樣的情形,現在開始要對他更好一點,不再傷他的心,不再讓他起惡念,隨著時間過去,對方心平氣消,惡緣隨之消散,或許有朝一日或是來世再相遇,反而是對方成就我們的道業。

 

行入「靜思法脈勤行道」,要耐得了身心的苦勞;開啟菩薩人間路,要貼近佛心,自利利人。自利,就要自修德、自治心,達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不再造作人我是非,造業攀緣,才能成就德行。

 

踏上「慈濟宗門人間路」,要運用佛法在人群中,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既知因緣果報之理,就要種善因、結善緣,「甘願做,歡喜受」,坦然面對困境,積極付出,才能得滿心法喜。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最終要回歸清淨無染的真如自性。清淨無染的心即是無所求的心;我們應提起正信不生疑惑,以智慧判斷,踏實行於人間路。唯有真正走入菩薩道路,走入無數人的生命中,才能達到佛陀教育的真空妙有境界。

 

修行者不能獨善其身,而應兼利天下。人人都有無限的潛能,這一股潛在的力量是能夠拯救眾生的力量;心量能夠無限開闊,才能達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而擴大心量的方法,就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能夠包容天下眾生,自然不捨眾生受苦難。若不捨眾生只是想在心裡、唸在口中,對於苦難眾生毫無幫助,必須起身力行,伸手救拔。眾生不只在人間,六道眾生都是菩薩度化的對象。慈濟人包容、愛護一切生命及物命,因為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慈濟宗門人間路」就是一條走入娑婆世界救助苦難的寬廣大路;所以慈濟人行為處事要有個性,也要有韌力。所謂有個性是能分清是非,心堅志定,雖有困難險阻亦無法障礙前行;然而不能過於剛硬易斷,要有足夠的韌力才能承擔重任。

 
三千世界眾和合

 

靜思法脈的法源就是靜思精舍,靜思精舍除了出家僧團外,之所以建立清修士,即為佛教而將出世的精神與人間結合,修行者不能隔世而修行,必須行人間路;在滾滾紅塵中,只要堅定立志,就能以其生命完全奉獻,發揮慧命。

 

出家或清修,即使沒有俗情的牽絆,心靈也要有皈依處,靜思精舍就是我們心靈的家,辭親割愛後,就要專心投入這個大家庭,與眾融合,彼此合心、互愛。

 

清修士等於出家眾,要有出家的心。出家只是現了出家形象,以形象表達心靈的方向、修行的決心;清修士也是下定決心的修行者,要立定懇切的真心傳法脈。

 

既然要傳法脈,就要精進勤修,慈濟宗門不離人群,還要走入芸芸眾生中,實行菩薩道。於人間行菩薩道,需要天下所有的慈濟人、靜思弟子起而力行。精舍對於出家眾與清修士,是身心有形的皈依處、共同生活的家;對於在家居士慈濟人,則是無形的心靈皈依處。

 

在精捨生活,每天要用感恩心,相互依靠、相互包容。感恩家人成就我們,又有福、有緣與志願相同的人會聚於此,朝同一目標邁進,要先修除自己的習氣。其實是「我」不能與人合,而非人不能與「我」合;是自己不入群,不是人群不入己。

 

若希望「群能入己」,必須心量開闊,才能包容群眾;人不入己心、看人不順眼,是因為心不開闊。假如別人看我們不順眼,就要自我檢討,是否過於膨脹?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法就是如此簡單,只要縮小自己,就能讓人人心中都有我、重視我,也會很愛我,與眾合群,受人人接納,很自然地融入群體。

 

靜思是慈濟的家,大家不要忘記,要常常回到精舍,精舍就是我們的家。因為靜思家庭中,不只有出家眾、清修士,也有在家居士慈濟人,慈濟人都是靜思弟子。靜思精舍,就是大家和合共住的大家庭,相傳靜思法脈人人有責。法脈即是法的根源,一棵樹要穩立不倒,根要開展得廣、扎得深;法脈又如血脈,血脈通達健全,身體才能健康運作,法才能永續相傳。 

 

靜思法脈的勤行「道」,與慈濟宗門的人間「路」,皆來自於佛陀所說的經典;我們要依教奉行。

 

皈依佛,佛陀是宇宙大覺者,人天大導師;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教導眾生以佛陀的大慈悲心為己心,故而皈依佛,就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皈依法,要深入經藏,並非讀經、唸經,而是要「行經」才能實際體會。慈濟人已經行在菩提大道上,週遭的每一個人都是學習的對象──「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全球各地的慈濟人能彼此分享用法救人的經驗,每一個人都展現了不同的法門,都是可以學習的對象。能吸收每一個法門,加以運用,則智慧如海。

 

皈依僧,僧眾捨離小家、小愛,走入如來家庭,荷擔如來家業,負起傳法的責任與使命,讓佛法住世,應用在當代,故對僧眾要起恭敬心。

 

人人皆有「自性三寶」,除皈依有形三寶,更重要的是向內發掘自性三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慈悲與智慧;法也存於自心,心靈自有一片法海;人人都是修行者,即使是在家居士,只要自愛,守戒律,行六度,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也能以身教、言教傳法,為人導正方向。

 

自愛就是報恩,付出就是感恩。你們自愛、守規律,師父就安心了;人人守護這條清淨大道,師父就不擔心了,這就是最好的報恩。大家身心健康,有餘力能付出,要感恩受幫助的對象,讓自己有能夠有助人的機會。

 

佛教的法門是開闊的,千江萬水同歸大海;有不少慈濟人信仰不同的宗教,無論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或穆斯林,都能放寬心,融入慈濟大家庭,皈依於慈濟宗門。宗教間要彼此尊重、互愛,但願每一個宗教都能合和互協──「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才能拯救世間的苦難。大家在慈濟宗門都能法喜充滿、福慧雙修,讓人間菩薩從自己的這一顆種子不斷地衍生。

 
持法入群皆道場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靜思法脈著重於精神的淨化,即淨化人心。而今欲淨化人心與古代大不相同,過去是佛法存於叢林道場,一般大眾須行千里、萬里入深山寺院求法、求師,其心性純樸虔誠;現代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然而人心距離卻愈益遙遠,所以人不來求法,而我們要主動使法入人間,故普遍於各社區設立慈濟道場。

 

慈濟不蓋寺院,而是建醫院、建學校,取於社會、用於社會──醫院搶救生命,全臺六所慈院救人無數;九二一希望工程援建中部學校,又有花蓮與臺南的教育志業體,是為社會未來的希望培養慧命。

 

現在的社會教育令人憂心,倫常顛倒,若不予矯正,道德理法不斷衰亡,很快就會面臨佛陀所言的「末法」亂局。五濁惡世,眾生垢重;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都是由人心境界所延伸,因此人間需要淨化人心的道場。

 

我們當眾生的「不請之師」,不等眾生求救拔,真菩薩不求自來,於苦難地方、於眾生需要之處,設有許多人間道場,即為「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慈濟人皆為靜思弟子,而「靜思」以佛教精神為本,旨在淨化人心,以「自力更生」的生活,作為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讓大家回到精舍就如回到自己的家。而各地慈濟道場不派駐常住師父,靜思堂屬於慈濟基金會,匯合大眾的愛心而建設,故盼「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做慈善救濟之餘,也做精神教育,舉辦共修、讀書會,彼此分享心得,傳承舊法新知。

 

希望大家有共同的一念心為未來傳續慈濟精神。我們都是第一代的靜思弟子、慈濟人,行於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要重視宗教精神;靜思法脈保存宗教精神,《無量義經》是靜思法脈的精髓,要勤於實行,入人群中踐履慈濟宗門人間路。

 

《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就是靜思的境界;為人間付出亦不能有我執的私心染著,唯有心靈清淨、開闊,才能「志玄虛漠」,立大志、發宏願,朝志願勤精進,此為「靜思法脈勤行道」之精神。

 

靜思法脈,要四弘誓願,要修誠正信實,才能將法脈傳承於後代,慈濟宗門才能在人間鋪路,走得穩!

 
四心弘願淨世間

 

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

 

靜思弟子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靜思法脈,人人既發心就要有四弘誓願,這是行大道;要用「誠心誓願度眾生」,要有誠心,才能度化眾生,你沒有誠心,你的話人家不會聽,你要有誠懇的心意,要有正念的心,才能度眾。

 

「正心誓願斷煩惱」,我們一定要煩惱斷,才能脫離煩惱無明之苦。有時候,有錢了,煩惱也很多,用錢切不開煩惱,還是以佛法才能撥開煩惱。法,讓我們歡喜、法喜,所以我們要以「正心誓願斷煩惱」。

 

還要有「信心誓願學法門」,我們若沒有信心,法門無法,就不知道方向在哪裡。「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有信心才能堅定守志,不動搖,精勤學法門。信,是自己對內心的要求;「信」,非常重要,做人要有自信,也要能讓人相信。

 

要「實心誓願成佛道」,我希望人人都可以成佛道,你們也很期待自己能真正地成佛道,希望所有我的弟子都一起成佛道。

 

人人本具佛性,這分妙有的真性,就如一顆種子,倘若離開土壤就無法萌芽;同理,我們也需要有好的心地,含藏善種的真純本性才能發芽茁壯,所以需有「誠正信實為大地」。

 

還需要「慈悲喜捨為和風」,也就是「慈悲喜捨」如和風般,將種子撒播在人人的心地,提供清新的空氣。若僅有種子與土壤,則無法成長,還需要水的灌溉,所以「智慧妙法為淨水」;加上不息的熱情,以「慇勤精進為陽光」。人間菩薩需要這些助緣,才能讓一顆顆的種子,從樹苗長成小樹,進而成為綠蔭的大樹。

我們走入慈濟宗門,要先發四弘誓願,開始要身體力行,要「慈悲喜捨」,「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

 
慈悲喜捨誠正行

 

大慈無悔愛無量,大悲無怨願無量,大喜無憂樂無量,大捨無求恩無量。

 

「大慈無悔愛無量」──入慈濟宗門,一定要有無緣大慈,為了眾生的幸福,我們願意付出無後悔,所以叫「大慈無悔」。對無親無故的苦難人,能以無量大愛付出,看到人人歡喜幸福,即同感歡喜;大慈就有大量,心胸開闊,即使受到惡言惡語對待仍不以為忤;對於共同付出的法親,更要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念誠摯互動。

 

「大悲無怨願無量」──眾生苦難,我們一定要投入,拔除苦難,任勞任怨,絕對無怨無尤;真辛苦,我甘願我不怨,這種無怨無尤。即使做好事,也難免遭遇人事障礙和困難;既是出於志願,面對他人的批評責難,只要問心無愧,不要埋怨,做好自己本分事,還要用寬心善解對方且用耐心接引,真正達到無悔無怨。

 

「大喜無憂樂無量」──付出後輕安自在,無憂了;因眾生在苦難中,已經付出將其救拔出來,安穩了;啟發他的心,身心安穩,我們無憂愁了。我們願意自動自發,願意捨。心寬念純,就能時時歡喜自在,做得快樂。

 

「大捨無求恩無量」──我們願意付出無所求,還要由衷生起無量感恩,這是我們要行的菩薩道。

 

「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是依循《無量義經》的方向而行,勤修佛陀的教育──「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同時開啟智慧,用心走入人群實踐四無量行──慈,行大慈無悔;悲,行大悲無怨;喜,行大喜無憂;捨,行大捨無求。

 

以慈悲為首,以眾生為念,如是發心,佛種不斷,菩薩慈悲,無量無邊;眾生根機,無量無邊;慈悲心法,無盡無量。

 

我們知道,天下的苦難偏多,「教富濟貧、濟貧教富」,就是一條菩提道路。我們初發心時的那念心,就是真誠的心,我們要以這念真誠的心來為善。這念善不是一個人能達成的,要有人協力,動員群眾,走在同一條道路,守於真誠的心。

 

所以我常說,人人從自己的內心要誠正信實——守真、守誠、守信、守實;人人內心若能誠正信實,自然我們行於外是慈悲喜捨。人人都是這樣的心,人人共同一個目標:慈、悲、喜、捨,在這條道路上,這就是善。

 

心淨如琉璃,方能「誠正信實」——一切付出發自真誠,沒有虛偽,是「誠」;步伐正確,方向沒有偏差,是「正」;付出無所求,做得讓人信任、肯定,是「信」;腳踏實地,穩步前進,是「實」。

 

內修「誠、正、信、實」,才有力量外行「慈、悲、喜、捨」。

 
自謙禮讓修福慧

 

「內修就是四弘誓願,外行是四無量心」;「內修靜思法脈,外行慈濟宗門」,這是很完整的福慧雙修。

 

「慈濟宗門是修福,靜思法脈是修慧」,所以福慧兩足;我們要在時間中好好把握,時日苦短,不要空過,我們要恆持剎那,時時要精進,不要再貪戀人間欲樂,不要偏離正道,好好修身養性行大道。

 

法髓入行福慧修,付出無求平等愛,內能自謙即是功,外能禮讓是為德。

 

「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法脈,是慈濟人精神所在。慈濟四大志業要有精神理念,才能源遠流長。法髓入心,慧命增長;慧命增長,心門自然打開;心門打開,智慧則開,就會以天下大事為己任。

佛陀來人間說法,在四十多年間,他從眾生不同的根機,不同的位置方向,循循善誘引導來到中間,就是要行在中道,那就是菩薩道。我們應該以感恩心來接受,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

 

佛陀他是無量劫來,不斷現相人間,示範他修行的方法、典範。因為時代不同,修行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但精神是一。由於生活的時代空間不同,因此諸佛菩薩不斷來人間現相,展示他的典範來教育我們。我們要視人人是佛,佛陀就是要我們尊重人人。因此,修行的過程,一定要積功累德,不斷不斷累積我們修行之德。

 

修行的果就是德,德之前一定要用功,「內能謙虛」即是「功」;「外能禮讓」即是「德」。我們要好好修行我們的內在,以我們的靜思法脈,人人信實誠正,就是內修,這就是用功。我們若能信實誠正,我們的心就沒有過患了;不會有過失犯錯,心就會常常很清淨,清淨的本性就是佛性。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至誠無染心,慈濟人及時湧現在苦難者身旁,作為「不請之師」或「大良福田」,給予膚慰、擁抱、照顧,真誠地付出;淨化他人之前,必須先自我淨化。在慈濟大家庭中,也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立願做人品典範,自愛愛人;要呵護且帶動後進,如琉璃般剔透清淨,傳承法脈、弘揚宗門。

 

慈濟從慈善起步,雖然缺乏人力與物力,但是見到人間疾苦,以及那分苦不堪言,即使明白「善門難開」,仍須勇敢地投入救助的工作;因為我相信佛陀所言:人人本具清淨如來本性,除了信己無私,也相信人人有愛;無論再艱辛,都要啟發大眾的愛心、匯聚力量,將佛陀的理念在人間實踐。

 

慈濟從教富濟貧做起,進而在濟貧中再教富,以期待人人平等。我常說「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觀。分別智,能夠明辨是非;平等慧,就是人人平等。我們本具佛性,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是能用行動表達出來。倘若人人都能付出一分愛,就是實踐平等愛,就是通達智慧。

 

慈濟人行經知路,親自做過的歷史與記錄下的每個足跡,都是人生的大藏經;每個人力行之後,所得的智慧與感動,彼此吸收、學習,這就是「無量法門,悉現在前」,也是我們的「慈濟宗門」。那分無所求的真誠付出,不僅自己能感受到法喜,也可以感動他人,乃至一同加入人間菩薩的行列。

 

我告訴全球慈濟人:大家安心做,做了才能讓人看得到、感受得到。因此必須先淨化自己的心地,再淨化他人,才能真正地啟發愛心,接引當地人。我們為何要開啟慈濟法門?為何要在國際間從事急難救助?並非只是要大家聞聲救苦、馳援救人,更希望大家能淨化自心,做自己心地的農夫,須播善種、勤耕耘,如此才能回歸自性清淨與佛心。

 

如今慈濟能推展至全球,這都是全球慈濟人合心拯救了多少苦難蒼生,很令人感動與感恩;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叫做「慈濟人」,看到大家和氣、互愛,如同對待家人般,付出無所求,這分清淨的愛,滿懷歡喜、感恩,就是慈濟宗門清淨無染的法髓。

 
力行六度弘覺道

 

六度之「智慧」,即六法,這六法亦合於經典,在《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的「第一功德」,即言「四心六度」:「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佈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痴者,起智慧心。」


所以慈濟的法門,包括四門四法,以及六法六度,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皆含納於《法華經》的精髓《無量義經》之中;以經典來見證慈濟法門,絕對是正法。


各位菩薩們走入慈濟之門,絕無後悔;既無後悔,人人要勇猛精進,發大心、立大願,把握當下的發心,恆持剎那,這一念心不受外境影響。


可知人生無常,生命脆弱,我的心天天都起起落落;儘管人人都說「敬請師父莫憂慮」,但是弟子何其多,世界何其大,要我如何不擔心、不憂慮呢?我們平常要把身心照顧好,堅定行菩薩道。


全球人口近七十億,僅有百萬慈濟人,善惡拔河實力懸殊,所以人人都要發大心、立大願,更何況自做自得,行善得福;「福從人群中修,慧從人群中得」,修福與慧,都不能離開人群,但是在人群中,一定要把心調好,與人人結好緣,帶人人走上正確的方向。


慈濟宗門就是要走入人間,不離人群。在人群中得見善法,要時時吸收,也要向人分享;若是看到人間的惡法,要時時警惕,自我提醒。就如大家返臺精進,吸收了許許多多的善法,要將善法永遠留在心坎裡,且時時提高警覺,不要讓惡法走入我們的生活,防止惡法入心,守好自己的心門。

 
正法勤行護慈心

 

眾生有八萬四千種根機,思想、理念不同,所以佛陀要用智慧,開啟許多法門,才能夠適合眾生的需要。生活中不離佛法,佛法最能契合眾生的根機,尤其要能與我們的心契合,與我們的生命同行,所以佛法要生活化。

 

很多人日日精進佛道,卻還說學佛是很深遠的法門,路那麼深,又那麼長,究竟要從哪一個門、哪一條路進入呢?其實我常說佛法是為眾生施設,最平易近人,最親近人生。只是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貼近我們的心?什麼樣的佛法和眾生最契機?可以不離生活呢?是「三十七道品」,也稱作「三十七助道品」。

 

為什麼稱作「三十七助道品」?因為總共有三十七種方法,要我們用心思考,身體力行、自我覺悟,所以還有一個名稱是「三十七覺分」,即引導我們覺悟人生。

 

內修四無量心,外行六波羅蜜,以三十七助道品,堅固四心、堅定六度,為菩薩成就佛道之法。

 

我們要「發慈悲心」,我們要度自己,同時我們要度別人,所以這是度的工具,「六度」,就是用六種方法度我們過去,六度大家都知道,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一開始就是佈施,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我們要去付出、付出,付出佈施千差萬別很多很多,因為眾生苦難多、需要多,所以我們要應眾生的苦難去付出,所以這叫做慈悲,慈悲佈施。

 

除了發慈悲心,我們還要「加修一切菩提分法」,那即是「三十七助道品」,八正道、七菩提分等等合起來三十七種方法,其實三十七菩提分,完全是在保護我們的心境,我們的心境遇到什麼困難,就在三十七菩提分裡加強我們的道心,讓我們知道,要如何面對外面的境界,障礙如何消除;消除了外面的障礙,我們才能再身體力行,這要靠三十七菩提分,來保護我們的心。

 

三十七菩提分就是要為我們分析,外面有什麼事,不要計較,一切分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計較什麼呢?但是偏偏人世間就是「有」,所以我們一定要設很多方便。「方便涉有」,一定要處群入眾,「方便涉有」意思就是,明明世間這麼多苦難人,我們不能光是潔身自愛,在旁邊做一個旁觀者,看別人苦難不能無動於心。

 

我們必定要保持住道心,但是要進入芸芸眾生群中,我們處群入眾,在苦難眾生中,眾生多為煩惱所苦,唯有以法水洗心,方能滌除重重垢穢,回歸清淨本性。

我們不捨度生,投入人群中,不捨眾生受苦難。我們若有這種不捨,不捨眾生受苦難,這念心,能再身體力行,這樣我們就能與菩薩同等;「同於菩薩,證法無別真如」,與佛的真如等同。

 

常常說,「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簡單的幾個字,就已經從起步到終點,藍圖都已經很準確,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佛心本來離我們不遠,人人與佛心同等。佛心己心,「唯得其正」。我們要真能達到佛的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佛的心,只有一個字──正;要心正,心若正,道就正;心行、道正、行正,因此只是在這個「正」字。

 

「正心住」很重要,住就是定在那裡,叫做住。我們的心若能定於正確不偏差,這樣我們的心念同佛,和佛相同,

 

所以《三十七助道品》,是修行的重要法門,其中就有八正道,分七菩提分,八正道里面八個正,這個正字很重要,是一條道路,康莊的道路。

 
心合佛心住佛行

 

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去除種種的煩惱,提升我們的平等觀,讓心靈不受到汙染,回歸清淨的真如本性。

 

真如實相本來自在,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真如實性在,只是我們的一念無明起,緣著外面的境界,不斷複製煩惱,已經複製到現在,微細的煩惱,八萬塵勞的煩惱。想一想這多麼辛苦,本來我們人人都有如來本性,本來就是自在,只是漏和結,漏就是煩惱,結就是執著,這種煩惱、執著,將我們綁住、覆蓋。大家若能瞭解,那就是漏結已盡了。

 

其實我們本來就是這麼清淨,只是我們接受外面的境界汙染我們的心。否則,本來自在之相,全體顯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真理絕對沒有離開我們的心,真理也沒有離開我們生活的周圍,只是我們被煩惱、漏結,將我們遮蓋住,將我們綁住,讓我們不得自在,不得自由。

 

心和境在一處,大家是否都能靜謐輕安,不論是單獨一個人時,或是在群眾中,我們的心都是清淨一如。學佛,就是要常常問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是不是時時真如一致。

 

真,就是不假,修行要修真的,不假,我們是不是從源頭那念心開始,源頭那念心就是佛心。人人要學佛,要先學得佛心。

 

只要我們發心,把真如本性提起,就能透徹。真如本性,原來就是一個「善」字。常常和大家說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佛陀的本性,是我們人人本具清淨的本性。所以稱為實性,就是真如實性。只要我們的心是清淨的,不受汙染,行為上事事皆善,沒有惡事雜揉,若能如此,這就是人人的本性。

 

真如的實性,我們依原本有的清淨心,再開始修起,所修之行無非真實。只要你那分真如的本性再重新提起,我們就依教奉行,依照這條道路再走,走回來,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這就是佛陀教我們的,我們依教奉行,如此所修的行都是真實的。所以真實行,無非就是回歸我們的本性,以真如實性來向前前進。

 

我們人間,佛也是從人間修,我們人要成佛,離人間無佛可成。印順導師也是這麼說,佛在人間成;人間因為有種種的苦難,苦難偏多,就是因為苦難的眾生,才能練出智慧與愛的菩薩,清淨的智慧、無私的大愛,這是菩薩的心。

 

諸佛的世界散開是恆沙諸世界,合一則是一如。若能將心收攝在一處,源自佛心 行住佛行,就能清楚這個世界的型態了。

 

法界有多大,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有多大,我們一再要學習的,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量開闊,等於法界。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無不都是佛法,無不都是普遍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靜寂清澄,這是最妙的環境。我們的心境,周圍的環境,這麼寧靜,就是讓我們體會到性海圓融的境界。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擴大我們的心胸,我們的心胸要包太虛。這就是一種形容,心量要大,尤其是我們的心要伸展到,只要有土有沙的地方,就有我們的愛到達,這叫做量周沙界。

 

到底我們的愛心,普遍到什麼程度呢?到沙界的程度,所以「周遍」。我們若能回歸到真如本性,清淨的心境開闊到什麼程度呢?心等法界,含攝周遍。心,我們的心要等於法界,尤其是含攝周遍。量就是要到達所有的遍法界,所以,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我們的真如要到達法界,等法界無量,等就是和它一樣大,法界有多大,我們的性,真如本性,就和它同等的大。心量開闊等於法界。所以我們能含攝遍周,就是遍虛空,遍法界,那就是包太虛、周沙界。

 
萬法合一契真如

 

什麼叫做如來身?真如實相,真,就是真誠,一如貫徹。我們既然發心學道,這條路就是要真如,真誠一如貫徹我們的道路。

 

什麼是智慧圓明?智慧圓明,就是世間事沒有什麼可障礙我們的。讓我們沒有罣礙,無論是物質或是親愛的人,真正的愛就是能愛出他和我們走同一條路,讓他能改變過去的無明習氣,這就是真愛。這一生既然有緣在一起,但願來生他能改掉許多無明習氣。明明覺覺再來人生,這就是真愛。

 

我們愛,要愛在真道,道是一條大直道,這就是真的道理。不必用很多複雜的心,說我要如何去求道,其實道在我們面前,道在我們腳底,道在我們身邊,道在我們口中,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待人處事,只要我們的心能會道,無處不是真道。發揮如來清淨如實真如的道理,我們要用明朗的智慧看世間,萬事萬物。

 

真如之理,圓滿成就,內外要合一,內謙外讓,這樣開闊心胸,無處不包,無所不容,這種包容的心,就是真如之理。

 

眾生為什麼有根本和枝末無明的交結,就在內心。因為大家還未體會到,因為眾生不達一法界之理。我們的心還沒體會到一法界。什麼叫做一法界?就是真如。真如不離法,所以叫做一。

 

佛陀為我們說法,萬法歸一就是真如。真如無染,就是佛陀所說的法。

 

諸佛名為如來,真如來去,乘如是願而來娑婆世界,乘如是行而應眾生世界。所以世界即一切如來之世界,世界、如來,涉入無礙。不論是什麼境界,諸佛,不論是娑婆世界、西方世界、東方世界,總共十方的諸佛世界融會一起,其實散開是恆沙諸世界,合一就是一如世界。所以我們若能將心收攝在一處,我們來自佛心,我們在芸芸眾生中行住佛行。

 
立體琉璃同心圓

 

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

 

無論身在世界上的哪一個地區,慈濟人皆是一家親,這一分親近感不同於世俗血緣之親,世俗之親只在一生一世,而慈濟「法親」,所結的緣是生生世世。我們在過去結了一個共同的好因,以慈濟為緣,以法結親,即使此生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都能有共同的理念,同師、同門、同道。

 

慈濟人合和互協,要立體琉璃,我們的心要時時很乾淨,乾淨得像琉璃一樣,沒有一點汙染雜質,這是我們要修行的功夫「立體琉璃同心圓」。

 

我們還要「菩提林立同根生」,每個人所接受到的是靜思法脈,傳同樣的法,也是共同的一道門,就是慈濟宗門;我們是菩提林立同根生,志同道合是法親。

 

「隊組合心耕福田」,慈誠隊、委員等,大家要合和互協,如此我們就可以耕人間的大良福田。

 

大家所修行的就是慧根,智慧的根要扎得深、被得廣,菩提樹才會茂盛;慧根深植菩薩道,是慈濟人必須要努力的。

 
四法四門四合一

 

慈濟宗門的組織力行:「四法四門四合一、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理念。

 

「四法四門四合一」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合和互協」為深入慈濟的四個步驟而非四個層次。不論分在哪個隊組,都要「四合一」;無分資深、資淺,親自投入,匯聚力量,使社區即道場,實踐「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的精神。

 

感恩委員慈誠的發心與用心,用心守持戒律,真正發大心、立大願,力行四法四門四合一,達到「立體琉璃同心圓」。

 

慈濟人應知「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靜思法脈以佛法為中心思想,且將佛法自叢林道場推入世間與人群,自度度人。大家要確實做到「四合一」,無論是否承擔幹部、身為哪一個組隊幹事,都要合為一心,把靜思法脈的勤行道,與慈濟宗門的人間路,走得更寬廣、更長遠。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由社會各界人士齊力付出而成。每位慈濟人歡喜甘願、一心投入,將唸唸好念匯聚為清流,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慢慢從花東推展到全臺,進而普遍全球,成就真正的立體琉璃同心圓。

 
長養慧命法永住

 

慈濟人在立體琉璃同心圓之中,行四修法──「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尊重修」;好的法,我們不要放棄,感恩、尊重、無餘修:不好的現前來,給我們警惕、教誡,我們也要無間修,自己常常好好反省自己。不論無餘修、無間修,總是長時在日常生活中,分秒不空過,用尊重、恭敬的心來修我們日常生活的行。

 

所以我們要誠正信實,這念心面對人間,四修法、四弘誓願、四無量心。我們由這個方向去精進,這樣正法就能永住人間。

 

希望立體琉璃同心圓如水漣一般,一滴水,圈圈擴散,漸至全球,達到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慈濟菩薩隊伍浩蕩長;既投入慈濟宗門,我期待人人心中有法,以佛心為己心。

佛法不一定是在寺廟裡得,也不是只有法師說的法才是佛法;只顧著到寺廟裡唸經、誦懺、做法會,求佛陀加持、求菩薩保佑,這不是佛法。其實佛陀不要人拜,只要人尊重;能接受佛陀教法,就是尊重佛陀所說法。學習佛陀的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陀如是說,我如是聽、如是行,就是真佛法。

 

「合抱之樹,發於毫芒」,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去除無明、煩惱,讓心田乾乾淨淨,才好播種、耕耘;而一句善法深植心底,如同種下一粒善種子,能「一生無量」,結成纍纍的果實,滋養慧命。

 

期待人人回歸「靜寂清澄如琉璃」的明朗清澈本性,把握當下、恆持剎那,以天下大事為己任;點亮自己心中的智慧燈,進而用這盞燈照亮世界,為人引出光明道路!

 

感恩慈濟人秉持「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不論有形的距離多麼遙遠,你心貼我心、貼合佛心,心心相印;長久守護天下苦難人,哪裡有災難,總是合心協力付出。

 
四大八法行佛道

 

慈濟邁入第五十一年,第一個十年紮根慈善,第二個十年擴及醫療,第三個十年奠立教育,第四個十年深耕人文;整整四十年時間,一直是「為眾生」先行,內含「為佛教」的精神——以「誠、正、信、實」的清淨心,在人與人之間力行「慈、悲、喜、捨」。五十年後,正式開立慈濟宗門,在「為眾生」的同時,加強「為佛教」。

 

四大八法菩薩行,無私大愛人間路,宗門萬行弘師志,法脈勤修契佛心。

 

慈濟在發祥地臺灣,逐步開展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撒播一顆顆的種子,讓愛遍佈全球,慈濟人都是用無私大愛踏實在全球各地。面對全球氣候丕變,天災、人禍頻仍,在災區都能見到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人聞聲救苦,膚慰受災者;付出無所求,付出還要感恩。

 

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鋪成人間菩薩網。我們行於菩薩道,應該感恩普天之下的苦難人,讓我們有機會為他們付出。人世間不僅天災人禍、貧窮是苦,病痛也是苦不堪言。無論貧富老幼,都可能遭受病痛折磨。佛陀說「八福田中,看病功德為第一。」醫療志業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發揮搶救生命的良能。現今社會,人們雖然生活無虞、身體健康,但是人倫道德的觀念卻愈來愈淡薄,實是令人憂心。人從小時候,若能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將來才能為社會付出,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然而,這都需要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帶動。

 

我們透過大愛臺,就能將我在臺灣說的話,傳送到全球不同的國家,都能看得到、聽得到;我輕輕地說,全球慈濟人都重重地聽,同時化作行動,立即投入去做。大愛人文也日日報導許多人品典範,遍佈在全球;即使在遙遠的國度,一如家人般地親切,這都是時空的妙有,讓慈濟能遍虛空法界,人人能接收得到,都有機會成為人間菩薩,這正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儘管如此,慈濟人也經常受質疑:「你們是佛教徒,不唸佛、打坐參禪嗎?」

 

其實我們是以佛心行菩薩道,心境就如「靜寂清澄」;願天下遠離災難,這分「志玄虛漠」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以六度萬行入世間法,數十年來目標沒有轉移,精神沒有偏差。「做慈濟」絕對沒有疑惑,只要心中有佛、身行有法,自利利他投入人群中行菩薩道,這就是我們靜思法脈的精神。

 
聖教奉行傳法脈

 

佛陀是宇宙大覺者,覺悟人性平等,然而凡夫總是執於世間貧富貴賤等事相的不平;若要打破這分執著,進而體會佛陀教化的真理,就必須投入人群中去付出,啟發自性的慈悲心,行菩薩道法。從四聖諦開始,瞭解苦、集、滅、道的真理,找到滅苦之道;進而發四弘誓願,以誠正信實,修四無量心,行六度波羅蜜;以三十七助道品,堅固四心、堅定六度,為菩薩成就佛道之法。

 

慈濟宗門傳承佛陀教法,以《無量義經》的法髓,《法華經》的精神,應機教育,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苦難的眾生我們都無所求地去幫助,這是我們的法髓。

 

《藥師經》如來十二大願是大乘法最重要的法髓。「藥師佛十二大願」看盡人間疾苦,十二大願欲令眾生離苦得樂,菩薩立願引導眾生五官無缺、身體建康、環境安適、心靈富足。

 

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建立起慈濟宗門,全球的慈濟道場,應共修《三十七助道品》,契入佛理,以法入心,以法入行,調整好自己的心靈,於慈濟宗門人間路,悲智雙運無量心。

 

我用多年的時間開講《法華經》,講到〈寶塔品〉,〈寶塔品〉裡的多寶佛,只是發一個願,在那個地方講述《法華經》,寶塔就會現前。在講《法華經》的道場,浮現在靈山會,忽然看到有大塔從地湧出。〈寶塔品〉裡,分身佛彙集在一起,就像每一個國家的慈濟人回來精進,都是很歡喜。真正的〈寶塔品〉是心中有法,法脈相傳,人人的精神理念一致。

 

從五十年前的起步,克難慈濟功德會,到現在國際慈善基金會,這都是從小而大,慈濟走過了五十一年,所救助的國家已經有九十多個,這都是慈濟人的足跡走過來的,都是因為有慈濟人跨出的腳步,很感恩慈濟人用心用愛撒播愛的種子,點滴累積成為一股大力量。

 

我們走過半世紀,救濟過半個地球的國家數,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遠,要做的付出,需要我們的國家還很多,所以期待人人要「法脈勤行道、宗門人間路」。

 
五十一載立宗門

 

慈濟第五十一年,正式傳法,還有正式立宗。慈濟宗門已經正式成立,因為在今年(二0一六年)十月間舉辦國際論壇為慈濟立宗門做論述。邀來的都是宗教界的人士以及在國際間很有名的教授。從遙遠的英國、美國、中國大陸、印尼、泰國,還有尼泊爾等等,有佛教、天主教神父、伊斯蘭教都來了。聽他們在論述,我真的很感恩。他們對慈濟都有很好的評論,對慈濟宗門都很肯定。

 

有一位哈佛大學的李奧納教授,他是商學家、經濟學家,為了這樣一個鐘頭的發表,他來回搭飛機四十個小時。他說這一趟來,要說的就是感恩慈濟,因為慈濟這樣的世界觀,為人間世界付出,慈濟以愛管理,以價值領導,以對苦難眾生的信願、承諾,開展救世的工作,讓他在教育生涯裡,增添獨特豐富的課程與教材,所以他是專程為感恩而來。

 

大陸也有許多佛教教授泰鬥在論壇結束後特地到精舍來,他們是專門在研究佛學的學者,都鼓勵我把慈濟宗門建立起來,雖然已幾百年佛教沒有人立宗,當年禪宗立了宗但也備受批評。看到慈濟人總是共同一心,為人間付出,都是那樣地整齊,他們鼓勵我不要畏懼別人的批評。

 

北京大學研究佛法的大老樓宇烈教授,連續說三次:「上人,您一定要堅持,您在的時候要把宗門立起來,明文建立起來,當有一天您不在的時候,慈濟宗門會永遠存在,假如您不在,『慈濟』這兩個字會消失掉,沒有人知道慈濟是用什麼立宗?慈濟這樣的法若沒有很詳細建立,宗門的規例將會消失,所以趁師父您在的時候,趕快正式立宗,法脈永傳、宗門明確,宗門、規矩、方向都是千秋百世,都會按照這樣的法流傳下去。」

 

所以現在要跟大家說,今年(二0一六年)是我們正式的立宗。法脈正傳,宗門正立;我們不是淨土宗,也不是禪宗,如果有人問我們是什麼宗?我們說是「慈濟宗」;我們是「慈濟宗」,所修的是人間菩薩道。

 

慈濟宗門,要走入人間路,靜思法脈就是勤行道,不能懈怠還要向前進,這是精神理念。慈濟宗門是身體力行的,大家要很精進。我們是以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這樣的大愛長情是五十年前一直鋪過來,長情是覺有情,五十年前不間斷,還是永遠地鋪下去。

 

五十年前,克難功德會;五十年後,全球一共有一百九十七個國家,我們慈濟的足跡已經踏過了九十多個國家,等於全世界的國家我們也走過一半,我們還要繼續延續下去。

 

靜思法脈勤行道,我們要傳法,傳承法脈弘誓願。慈濟第五十一年正式傳靜思法脈,同時也要正式地立慈濟宗門,慈濟宗門人間路,真正的人間道路落實生活化,佛法為人間來鋪路,我們要悲智雙運無量心,這都是我們必定要鋪出來的道路。

 

我們的道就是靜思,精舍是所有慈濟人的大家庭,人人都是入世去緣苦眾生的菩薩;靜思的弟子,任何一位都是走入世間去緣苦眾生的菩薩,這就是道。而且宗門是人間路,我們開宗,四大八法鋪在人間,用情一棒接著一棒過來,未來無數的五十年,還有很多國家需要我們普遍去撒播愛的種子。

 

2018/07/03 用愛補缺 圓滿人生



加拿大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每三個月會準備50份生活用品包,送往家暴中心。最近還接了一個臨時任務,14位志工抱持感恩心去付出。 

五十份生活用品包,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每三個月都會準備一次,送往一所家暴中心,協助有需要的家庭。

不過,這次慈濟志工還多帶了清潔用具,緊急支援打掃位在萬錦市的庇護公寓。因為原本承擔的清掃單位臨時取消,慈濟志工便應允了這項超級任務。

家暴中心負責人 嘉芙:「(慈濟志工)她說 當然可以,我們可以星期二來這裡,所以我趕緊通知您改到這裡,您們還帶來了清潔用品,也忙著清潔我們的庇護公寓,這太令人驚喜了 因為這樣一來,婦女和她們的孩子,就可以離開臨時庇護所 留在這裡。」 

有些婦女,離開家暴的環境,帶著孩子必須重新展開生活,但需要三到六個月的緩衝準備。家暴中心就會在前一個家庭搬離後大掃除,迎接下一個家庭,讓她們安身安心這個過渡時期。

真善美志工 李淑蘭 甄月群 梁延康 加拿大報導

2018/06/21 口說好話學習吃素 身心都環保



加拿大「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參加「列治文山市」社區同樂日,可以推廣慈濟、接引善心人士,當天志工推素推環保,呼籲大家重視環境健康。

社區同樂,靜思語輪盤遊戲,是一項很棒的媒介,男女老少都適合。

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第四年受市議員邀請參與。

列治文山市議員 廖立暉:「做為一個市 甚至是省也好,整個國家都好 是很需要注重,因為環保 我們要愛護地球,當然吃素也是對我們自己身體好,所以多謝慈濟 我們希望繼續,推動環保 同時推動我們吃素。」 

「呷菜尚介讚」,民眾大多知道減少葷食好健康,但是茹素行動需要一些提醒、一些鼓勵,署名響應,減碳齊步走。

真善美志工梁延康 甄月群 加拿大報導

2017-2018年度 慈濟加拿大和氣二 見習培訓回顧

2018/06/03 加拿大慈校溫馨畢典(北多倫多人文學校)




加拿大密西沙加慈濟人文學校和北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都舉辦畢業暨結業典禮。北多倫多的慈濟人文學校成立才五年,從不到十個班級,增加到現在16班。

大家的學校、大家共同來慶祝五週年,包括老師、在校生、畢業生,以及慈濟志工,都上台表達喜悅和祝福。

慈濟志工 莊立仁:「北多倫多人文學校是我們加拿大八個人文學校最新的,也是最後面(成立)的一個學校,但是它的成長速度非常地,讓我們很驚訝,它是現在人數最多,三百多個學生,我們感恩所有志工還有老師的團隊,用心就是專業。」 

13位完成階段學習的青少年,領受畢業證書後,就要邁向新旅程。

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歡度五週年,遍撒慈濟人文種子

2018/06/03  葛健生 / 加拿大報導

張素雯校長與黃淑芳老師引領畢業生及家長走進幸福門,大家一起祝福畢業生前途光明幸福。攝影者:甄月群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於二0一七年六月三日上午,在Unionville High School的體育館內舉行2017-2018畢業、結業和成立五周年慶典禮,包括十三名畢業生在內,全校有逾四百位師生參加,今年到場家長踴躍,再加上出席祝福和觀禮的嘉賓,以及師兄師姊和志工們,有五百人湧入參與這場慈濟的教育盛會。

轉眼之間,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已創校五周年,但更盼望的是,能為慈濟的教育志業留下永恆的腳印。活學活用慈濟的人文教育精神,並與加國本地文化相結合,是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的特色之一。

張素雯(慮緻)校長在致詞時指出,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自2013年創校,從剛開始的十一個班級、不到兩百名學生,至今已有十六個班級、超過三百位學生,這是始終秉持著「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傳之以道、導之以正」的成果,發揚校訓「慈悲喜捨」的精神,正是慈濟之所以稱為「人文學校」的最重要原因。

2017年適逢加拿大立國150周年,在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畢結業暨五周年慶典禮一開頭,就由幼大誠班的廿多位小朋友和進修二、三的四位大朋友一起演唱中文版的加拿大國歌,象徵世代傳承、體現華人在加國的力量和落地生根的決心,更展現中文學習的成果。

在高年級的靜思語學習方面,繼去年以打竹板以中、英文唸誦靜思語之後,今年由進修二黃嘉欣和龍芊雲兩人,以過去一年學過的靜思語和成語為主題,發揮自編自唱的talent show,展現靜思語的學習成果。


在低年級的人文學習方面,有慈濟歌選的原音重現表演,透過幼大正班和一年正班的童稚聲,分別演唱出「媽媽寶貝」和「讓愛傳出去」,展現中文豐富人文、人文引導中文的慈濟教學精神。


幼大誠班的廿多位小朋友和進修二、三的四位大朋友一起演唱中文版的加拿大國歌。攝影者:林婕 大眾觀看人間菩提,聆聽上人開示。攝影者:梁延康

播放2017-2018學年度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回顧影片。攝影者:梁延康 慈濟加拿大分會副執行長莊立仁(濟禮)師兄致詞。攝影者:梁延康

除了撥穗禮和頒發畢業證書之外,今年的十三位畢業生隋大彬、林祖怡、吳嘉駿、黃雯茵、葉智成、吳頴昕、劉義添、顏婕敏、梁譽耀、郭維棠、陳雨辰、梁茵宜、張豐華,單膝跪地、面向坐在面前的父親或母親行奉茶禮,以體現行孝和行善不能等的靜思人文精神,而家長也親手接過子女遞來的好茶,品嚐三口並細細體會「心想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的慈濟茶禮,隨後接受畢業子女的深情擁抱並口說「感恩、我愛您」,為過去數年來風雨無阻送孩子接受慈濟人文和中文教育的辛勞,畫下階段性的句點。

手語演繹也是慈濟的特色之一。在畢結業暨五周年慶典禮中,有十三位畢業生在班導師黃淑芳(慮覺)的引領下,以手語演繹「感恩」;十三位老師也在張素雯校長的帶領下,以手語演繹「老師心菩薩心」;慈濟志工則在邱玉亭(慮昕)師姊的引導下,由志工們手語演繹「大愛讓世界亮起來」,每次的手語演繹都撥動著在場人士的心弦。

各年級結業時,都頒發精進勤學、樂善合群、和進步等獎項,受獎學生接受大家的鼓勵掌聲。到場祝賀的嘉賓,包括列治文山市議員廖立暉、台北文化中心主任李叔玲、加東中文學校聯合會理事長王元培、前理事長施善美、慈濟加拿大分會副執行長莊立仁(濟禮)師兄、慈濟加東教育發展組負責人廖純瑩(慈璟)師姊、慈濟密西沙加人文學校行政主任王耀明(惟耀)師兄、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負責人朱少玲(慮寧)師姊等人,不論外賓或是慈濟家人都很開心參與這場盛會。

最後,全體與會人員一起帶動唱人文學校校歌「天地好像大課堂」,包括老師、慈誠委員都到前台帶動,和所有來賓、師兄、師姊、愛心志工,在台下環繞會場成一個大圓圈一起帶動活動,圓滿結束典禮。典禮結束但並不代表學習的停止,人文的種子將隨著畢業生帶出校園,在多倫多著根,發芽,進而開花結果。。。

進修二黃嘉欣和龍芊雲兩人發揮自編自唱,展現靜思語的學習成果。攝影者:林婕 幼大正班唱出「媽媽寶貝」。攝影者:梁延康

一年正班唱出「讓愛傳出去」。攝影者:林婕 五年誠班黃惠英老師頒發獎杯給得獎同學。攝影者:甄月群

二年正班詹遠足老師頒發獎杯給得獎同學。攝影者:甄月群 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負責人朱少玲師姊頒發優良志工獎,由資深志工皮占天師兄代表接受。攝影者:梁延康

慈濟志工手語演繹「大愛讓世界亮起來」。攝影者:梁延康 撥穗典禮開始。攝影者:張振業

家長們細心品嚐子女們奉上的三好茶。攝影者:梁延康 畢業班學生與來賓合照留念。攝影者:梁延康

十三位畢業生在班導師黃淑芳的引領下,以手語演繹「感恩」。攝影者:梁延康 十三位畢業生在班導師黃淑芳的引領下,以手語演繹「感恩」。攝影者:黃淑珍

十三位老師也在張素雯校長的帶領下,以手語演繹「老師心菩薩心」。攝影者:梁延康 全體與會人員在歡樂的氣氛下,一起帶動唱人文學校校歌「天地好像大課堂」。攝影者:張振業

存小錢行大愛落實社區 師生愛的見證

2018/05/23 黃惠英/加拿大報導

2018年3月11日,五年誠班的同學舉辦了愛心二手物義賣活動,為萬景多福醫院攜帶式新生兒心臟監視器募款,利用兩次下課時間,進行行善生活實踐,義賣共募得78.25元加幣。攝影者:丘啟源2018年3月11日五誠的孩子舉辦了愛心二手物義賣活動,配合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為萬景多福醫院攜帶式新生兒心臟監視器募款,利用兩次下課時間,進行行善生活實踐,義賣共募得78.25元加幣,後由邱玉亭(慮昕)師姊加碼捐出共80元加幣善款。當五誠同學們開心付出愛心的同時,不免提問只有80元有用嗎?在每周的存小錢行大愛的班級撲滿教育著孩子積少成多、粒米成籮,但好奇的孩子又問:「我們的捐款這麼少,要存到甚麼時候才能捐給醫院?」

感恩進修四黃淑芳老師(慮覺)師姊的邀約,參加了5月23日萬錦多福醫院(Markham Stouffville Hospital)感恩慈濟基金會捐款茶會。茶會在醫院代表Suzette Strong致歡迎詞並感謝慈濟捐款揭開序幕,師兄姊及志工們以英文版「愛與關懷」手語呈現慈濟人的大愛精神,接著淑芳老師向與會的外籍人士介紹慈濟學校志工群,有慈濟北多倫多人文學校畢業生林婕、林妤、進修三林媞及五誠林彤四姊妹,正在委員培訓中的二正導師詹遠足老師…。詳盡的介紹「慈濟」,只見大家頻頻讚嘆與感動。接著院方安排參觀慈濟基金會捐款設置的檢查室及揭牌儀式,一床價值一萬加幣可調整高度,方便患者及醫者進行檢驗的貼心病床,就像慈濟人呵護、膚慰著病苦的眾生。感動之餘,也歡喜著這份慈悲善行有著五誠師生「點」「滴」的付出,真正體會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的重要。活動接近尾聲,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互愛長朱少玲(慮寧) 師姊上台致詞,介紹竹筒歲月、說明善款來源,並致贈小竹筒給兩位醫院代表,最後在「我們都是一家人」手語中歡樂結束這場感恩傳愛的溫馨茶會。

結束前,院方以佈置會場的花卉回贈慈濟志工,為了讓未能與會的五誠同學在周日上課時分享這場愛的見證,歡喜地帶回一盆小花,趕在學期結束前,及時為同學解惑。行善助人不能等,日存小錢發好願,合和互協力量大,落實社區不是夢,感恩慈濟師兄姊為五誠師生做了最佳的行善典範。

進修四班老師,黃淑芳(慮覺)師姊向萬錦多福醫院的執行長Jo-anne Marr女士及基金會負責人Suzette Strong女士介紹慈濟竹筒歲月的歷史。攝影者:梁延康 志工們帶來的「愛與關懷」英文版手語。攝影者:梁延康

醫院員工向慈濟志工介紹病床。攝影者:梁延康 志工們與院方代表一起將刻有「慈濟基金會 Tzu Chi Foundation Canada」字樣的牌子緩緩地揭開。攝影者:甄月群

刻有「慈濟基金會 Tzu Chi Foundation Canada」字樣的牌子的檢查室。攝影者:梁延康 五年誠班黃惠英老師與林彤同學身體力行參與慈濟活動,見證萬錦多福醫院感恩慈濟募得的善款捐贈。攝影者:梁延康

醫院員工熱情招待慈濟志工。攝影者:余偉平 志工合照留念。攝影者:黃淑珍

慈濟志工與萬錦多福醫院負責人及員工歡喜大合照。攝影者:梁延康 萬錦多福醫院大堂的感恩牆刻有「慈濟基金會 Tzu Chi Foundation Canada」字樣的牌子。攝影者:梁延康


2017-2018年度 慈濟加拿大和氣二 見習培訓慈誠委員圓緣大合照

夫妻間相處的言行,不僅是直接的身教,也將是子女們的處世範本。
Through their speech and behavior toward one another, parents are actually teaching their children by example, which becomes the model children use in their future behavior.
證嚴法師靜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