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鍛鍊允文允武,展現親和與行動

攝影者:杜愛喜

攝影者:杜愛喜
以修行之心入世,身處滾滾紅塵,卻不受外境影響,身心清淨,且能從各種人間現象中學習、成長慧命,是上人對於清修士的期許。與任職基金會或是長年在慈院擔任醫療志工的清修士們談話時,上人請大家細思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的本質,堅定修行的心志,而非以玩世不恭的心態虛度光陰;心與理會合,如花開蓮成、花果並現,值此開宗傳法之際,應珍惜殊勝因緣,上求下化,以身作則帶動在家居士。


心與理會合,身心清淨不受紅塵所染

上人說:「清修士就是修行者,雖然身處滾滾紅塵,也要有蓮花的本質;修行絕對不是說著玩的,人身難得今已得,要尊重生命,同時成長慧命。」

「佛陀覺悟成道,天文地理無不通達,所以佛陀對大家提起萬物道理,就是要讓我們順於道理,自我吸收,心與理會合。心念與道理若是兩相違背,就沈淪於滾滾紅塵,如同蓮花凋謝,花瓣落於污泥而腐壞。故而期待大家要及時把握,『花開果成』──開花與結果一氣呵成,出於污泥而能清淨無染。」

上人進一步說明,佛教中常以蓮花比喻佛法道理與修行者,即因人人無法出離塵世,凡夫易受人群的聲色所影響,而修行者由內心到行為皆清淨,即使身處群眾中也不受污染,關鍵就在於「心」。

上人要大家經常反觀自省,若是聽到某某人說話覺得刺耳不悅,要趕緊警覺:心是否受這句話刺傷?若真有修行之心,不僅不受言語刺傷,還要心起感恩,感恩別人以不好的聲色提醒自己注意言行。

視生活中接觸到的芸芸眾生都是學習的對象,乃正確的修行心態。上人指出,世間沒有毫無缺點的完人,即使接觸到的人只有百分之三的優點,或許我們就缺少那三分優點,這就是應該學習的對象。「所見的每一個人有對有錯、有缺點有優點,如果能抱著自我警惕和虛心學習的心面對任何人、事、物,就能有許多收穫,而種種人、事、物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增上緣。」

清修士遍布臺灣各地,平日專注於志業體工作或是志工活動,每月回到精舍精進,與常住同作息。上人叮嚀,雖說人群中好修行,也要謹記靜思法脈,須照顧好自己的道心,才能深入慈濟宗門。「你們每月返回精舍,就如遊子歸鄉;精舍是清修士的大家庭,平時就要培養出『家』的感覺,在心中認定精舍就是你們的家。」

鍛鍊允文允武,隨時都能到需要的地方帶動、付出

全球慈濟人年年增加,各地會務持續發展,許多分支會、聯絡處都需要有人帶動,讓「立體琉璃同心圓」順暢運轉。上人無法親至世界各地,故極為盼望能有許多與自己同一心志的清修士,立即投入各地,起帶動的作用。

領眾者必須身體力行,才能帶動眾人。上人談及日前看到一張相片,是一位慈誠師兄,在幫忙八八水災受災戶清掃完畢之後,向屋主夫婦以超過九十度的鞠躬恭敬感恩、祝福對方,反而屋主夫婦只是微微躬身回禮。

「這個畫面讓人感覺到,這位師兄是心甘情願要去幫助人,而且在辛勤勞動之後,滿身污泥,仍然滿懷感恩,這就是『常不輕菩薩』!領眾者須有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對人人恭敬、謙卑,且身體力行做到,才能說服別人。」

上人再舉例,許多環保志工過去有種種不良習氣,自從接觸慈濟,就能自我改變,而且一心精進。知道他們過往惡習,且親見他們如今的改頭換面,讓許多人深受感動而加入,可說是環保志工以他們的人生藏經度化了許多人。故亦期許清修士不能如同溫室蘭花般柔弱,應鍛鍊自己允文允武,隨時都能到需要的地方帶動、付出。

「除了鍛鍊自己,也要與眾培養默契;無論去到何處,讓人感受到你們真心、誠意的付出,無須口頭多說,你們的行為舉止就在說法,大家自然而然就會跟著做。」上人強調,帶人是要帶心,有的人心有執念,把心門關得緊緊地,清修士就要展現親和力與行動力,讓人願意跟隨。

「認」同發心、「真」實行道

上人例舉花蓮慈小蘇秋碧老師在昨天早上的分享,在精舍出坡時,常住師父教導,之所以要整理番薯藤,是要防止藤蔓落土生根,再結小番薯而分散了主體的養分。蘇老師從這番話得到很大的人生體悟,自勉捨除眾多俗情攀緣,專心致志修行、投入志業。

心中有愛、有慈悲,也要運用智慧,找到最適切的方法,在人群中帶動、為人紓解心結。上人希望清修士在群眾中,要用心「做功課」;回到精舍時要以認真、謹慎的態度投入修行生活。

「修行的這一條路是佛陀為我們開闢的大道,無須探測,佛陀所說的法,已於現世一一印證。而且我們在此時傳法開宗,大家都是第一代,須傳承靜思法脈;法脈就如人體血脈,若是法脈不通暢,慈濟宗門就無法健全。不若茫茫眾生浮於塵世,不知何去何從,我們有幸走上佛陀指引的方向,不能空過人生。」

即使是避居山林,沒有為人間社會付出,雖然去除了人世牽絆,此生卻是徒然空過。上人勉勵,要把握人生尚能呼吸、尚有能力付出之時,認真修行──「認」同自己的發心、「真」真實實地在這條道路上前進。

無論是身處四大志業的哪一個環節,清修士都能發揮良能,帶動同仁與志工,和合眾力造福社會人群;在投入的過程中,也能看到一部部令人尊敬、值得學習的人生大藏經。上人示眾知福、惜福,珍惜現在尚能發揮功能的身體,珍惜現在所走的這一條踏實的道路,從靜思法脈通達慈濟宗門。

種種道理只在白紙黑字上鑽研,或是流於口頭理論,都無法發揮作用,唯有先捨除自身的習性,身心清淨而專心實作,才能帶動大眾落實道理。上人殷囑:「不只在各自的單位盡心力,也要能踏出工作的範圍;日日吸收靜思法脈,踏入群眾中,在人與人之間做溝通橋梁、傳法。」

上人期勉每一位清修士都能「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多吸收、多傳承,多投入、多帶動,要能堪得起磨練。「真正要修行,就要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人之苦為苦;若是稍有不如意,就渴求別人來膚慰自己,存著這樣的心態,永遠都踏不上修行的道路。真正的修行者是放得下情執與愛欲的大丈夫,心就正軌,心正意誠,提起清淨無私的大愛,要做一個能輔導別人的人。」

證嚴上人開示於2009年10月5日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9年冬之卷
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也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In this world, there is no one I do not love, no one I do not trust, and no one I cannot forgive.
證嚴法師靜思語 Dharma Master Cheng Yen's Jing Si Aphorisms